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抗原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和Colo 16细胞株的细胞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丽敏 李红 +2 位作者 王彦红 毛舒和 康瑞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18-520,共3页
目的:探讨超抗原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刺激48 h的... 目的:探讨超抗原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和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刺激48 h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结果: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PBMC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质形成细胞(Colo 16细胞株经SEB刺激,其细胞增殖和凋亡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抗原可能是通过刺激PBMC的活化,引发银屑病皮损的发生,而对角质形成细胞没有直接作用。超抗原活化的PBMC迅速进入凋亡,提示超抗原刺激PBMC活化增殖和凋亡是自身稳定的调控,使PBMC数量和质量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外周血单-核细胞 Colo 16细胞株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葡萄球菌肠毒素B
下载PDF
HO-1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NF-α和IL-10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良娟 宋颖 +1 位作者 姚军英 柏冰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确定血红素氧合酶同工酶1(HO-1)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TNF-α和IL-10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PBMC,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中HO-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TNF-α和IL-10水平。结果:CoPP(HO-1特异性诱导剂-钴原卟... 目的:确定血红素氧合酶同工酶1(HO-1)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TNF-α和IL-10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PBMC,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中HO-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TNF-α和IL-10水平。结果:CoPP(HO-1特异性诱导剂-钴原卟啉)可诱导健康者和银屑病患者PBMC表达HO-1蛋白,表达量随CoP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不同浓度CoPP所诱导的HO-1均可抑制TNF-α的分泌和增强IL-10的分泌,其抑制和增强作用均在CoPP 10μmol/L浓度下达高峰。结论:HO-1可调节银屑病患者PBMC TNF-α和IL-10的分泌,从而可能对银屑病起到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红素氧合酶-1 外周血单 一核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姗姗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2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的变化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另纳入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进行对照。7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 目的:探究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的变化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另纳入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进行对照。7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后,随访6个月。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后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测得患儿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53)和预后不良组(n=17)。分别在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后,检测所有患儿的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的变化及与预后关系。结果:治疗前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血清N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5-H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P<0.05);预后良好组家庭关系不融洽、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有药源性因素、有神经系统性疾病者占比明显少于预后不良组,父母心理状态评分及患儿心理状态评分、NE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5-HT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E水平、5-HT水平为评估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多存在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改善患儿外周血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可有效提高患儿预后,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预后 外周血单胺类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颖 袁海龙 +7 位作者 段显琳 徐建丽 曲建华 陈刚 石佳 韩春霞 丁凌陆 江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67-672,共6页
目的 分析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PBSCT)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18例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0例,中位年龄52(50~6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 目的 分析减低剂量预处理单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PBSCT)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18例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纳入研究,男8例,女10例,中位年龄52(50~6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1例;采用FAB+AT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白消安+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输注供者高剂量非去T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应用强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及感染防控措施.结果 16例患者在移植后15 d获得完全供者嵌合,其中1例在移植后1个月发生移植排斥,其余2例在移植后15 d为混合嵌合并于移植后1个月发生移植排斥.急性GVHD发生率为61.1%(95%CI 49.6%~72.6%),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35.4%(95%CI 21.1%~49.7%),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13.8%(95%CI 4.7%~22.9%).2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38.2%(95%CI 25.5%~50.9%),未发生广泛型慢性GVHD.中位随访14.5(3~44)个月,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6%(95%CI 60.1%~85.1%)、63.7%(95%CI 49.2%~78.2%),2年累积复发率为31.2%(95%CI 16.5%~45.9%),2年非复发死亡率为12.5%(95%CI 4.2%~20.8%).结论 RIC-haplo-PBSCT治疗50岁以上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预处理 倍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肿瘤
原文传递
新技术背景下骨髓捐献补偿机制的法学思考——以美国弗林案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也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在弗林案中,美国法院认为通过外周血干细胞单采技术从血中获取的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的子部分而非骨髓的子部分,因而《国家器官移植法》的补偿禁令不适用于此项新技术。尽管此判决具有些许瑕疵,但其确立了骨髓捐献的补偿机制,对增加骨髓造... 在弗林案中,美国法院认为通过外周血干细胞单采技术从血中获取的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的子部分而非骨髓的子部分,因而《国家器官移植法》的补偿禁令不适用于此项新技术。尽管此判决具有些许瑕疵,但其确立了骨髓捐献的补偿机制,对增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对于采用外周血干细胞单采技术进行的骨髓捐献,我国应允许补偿机制,现阶段应优先考虑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因而对此问题宜准用《献血法》而非《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采技术 骨髓捐献补偿机制 弗林案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献血法》
下载PDF
甘草酸苷对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PBMC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李旭华 陈月 +2 位作者 吴文苑 陈玲玲 费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9期2827-2831,共5页
目的:观察甘草酸苷(Glycyrrhizin,GL)对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GL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的PBMC,加入HBsAg和/... 目的:观察甘草酸苷(Glycyrrhizin,GL)对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GL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的PBMC,加入HBsAg和/或GL的条件下体外培养,CCK-8法测定PBMC的增殖能力,real-time PCR测定刺激后IFN-γ、IL-4、IL-10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应答组比较.结果:GL可刺激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PBMC的增殖能力,使之与应答者无显著性差异(F=3.104,P=0.138).HBsAg+GL+无应答组PBMC的IFN-γ、IL-10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HBsAg+无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为34.93和26.18,均P<0.05),趋向于应答者分泌水平,GL+无应答组IFN-γ与IL-10的表达均高于HBsAg+无应答组(q分别为10.18和9.19,均P<0.05),但低于HBsAg+GL+无应答组(q分别为24.75和16.98,均P<0.05);而IL-4mRNA变化在无应答者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GL可以调节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的免疫状态,创造有利于保护性抗体产生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 甘草酸苷 外周血单 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