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28-B7共刺激通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
1
作者 刘红艳 郭静明 +2 位作者 王海燕 叶松 冉昌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2期6042-6046,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CD28-B7共刺激通路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CD28-B7共刺激通路在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0只雌性Lewis大鼠等分为正常组、模... 背景:有研究表明,CD28-B7共刺激通路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CD28-B7共刺激通路在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0只雌性Lewis大鼠等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佐剂组和移植组。后3组大鼠腹腔注射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制备重症肌无力模型。移植组大鼠连续5d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动员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颈动脉采血10mL,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调节核细胞浓度至2×109L-1;环磷酰胺50mg/kg于移植前第4,3,2天从尾静脉注入,1次/d,移植当天用胰岛素注射针吸取单个核细胞自尾静脉注入,移植成功。佐剂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结果与结论:移植组大鼠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滴度、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B7.1及B7.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滴度滴度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呈正相关(r=0.236,P=0.001和r=0.215,P=0.013);移植组大鼠Lennon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提示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抑制CD28-B7共刺激信号通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CD28-B7共刺激通路 血清乙酰胆碱受体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细胞 细胞移植 组织工程 再生医学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雷平冲 刘慧娟 +4 位作者 丁九龙 赵志刚 翟亚萍 商保军 张茵 《医药论坛杂志》 2007年第17期6-9,12,共5页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外周动脉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G-CSF动员的自体PBMNC移植组(PBMNC组)30例,...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外周动脉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G-CSF动员的自体PBMNC移植组(PBMNC组)30例,给予G-CSF 600mg/d,皮下注射,连用4d,第5d采集PBMNCs移植至患肢;自体BMMNC移植组(BMMNC组)15例,采集骨髓液500~800ml,分离BMMNCs移植至患肢;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24例,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术后3月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评价各项指标。结果PBMNC组CD34+细胞数[(3.31±1.39)×10^6/kg]显著多于BMMNC组[(1.42±0.42)×10^6/kg,P〈0.01)]。移植后3月时复查,PBMNC组和BMMNC组的静息痛改善率分别为76.67%和7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P〈0.01);PBMNC组的溃疡改善率为40.0%,BMMNC组为42.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移植组之间静息痛改善率和溃疡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移植组术后3月时,最大无痛步行距离(MWD)、踝臂压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MWD、△ABI、△TcO2分别指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时MWD、ABI、TcO2的差值,比较两个移植组[(108.75±66.70)m vs(113.75±63.86)m,(0.082±0.05)vs(0.077±0.051),(10.54±5.90)mm Hg vs(9.63±5.26)mm 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NC组和BMMNC组的DSA显效率分别为66.67%和62.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1,P〈0.05)。两个移植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自体PBMNC移植和自体BMMNC移植均为治疗外周动脉病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两者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病 单个细胞移植 骨髓和/或外周血单个细胞 疗效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护理
3
作者 吴丽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4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单个细胞 下肢动脉缺血 移植治疗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下载PDF
HLA相配同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中CD34细胞数量对移植物生长动力学和慢性GVHD的影响
4
作者 管慧红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2年第9期406-407,共2页
关键词 HLA相配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CD34细胞数量 移植 生长动力学 GVHD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相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纯动员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对照研究
5
作者 韩英 阎丽 +11 位作者 韩国宏 周新民 洪流 殷占新 张筱茵 王敬博 孙安华 刘震雄 谢华红 吴开春 丁杰 樊代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0,共1页
近年研究发现,干细胞生物治疗可促进肝脏再生,因此备受关注。在动物体内,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参与损伤肝脏的恢复,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临床前探索研究证实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我们前期对乙型肝炎(乙肝)相... 近年研究发现,干细胞生物治疗可促进肝脏再生,因此备受关注。在动物体内,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参与损伤肝脏的恢复,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临床前探索研究证实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我们前期对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可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的细胞;另外,将PBMC经肝动脉移植入患者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乙型肝炎相关性 失代偿肝硬化 生物治疗 临床对照 骨髓干细胞移植 肝脏再生
原文传递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
6
作者 胡雅萍 王晶莹 +6 位作者 罗玉贤 顾福杭 王雪平 张洪涛 肖国伟 王志波 谢绍建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4期1903-1905,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确诊的严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例和糖尿病足患者70例,应用肝素3000U,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内注射,2次/d...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确诊的严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例和糖尿病足患者70例,应用肝素3000U,静脉注射,1次/d,连用14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内注射,2次/d。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整个围手术期行功能锻炼。结果全组无死亡,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126例,失败12例,即时技术成功率91.30%。术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15)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42±224)m,表现为持续延长(P<0.01)。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踝肱指数(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7提高到1个月的0.84±0.11(P<0.01),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7(P<0.05),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救治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血管生成 血管腔内成形术 自体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肝素 严重下肢缺血
下载PDF
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罗玉贤 顾福杭 +7 位作者 王雪平 胡雅萍 王晶莹 王志波 李锰 张彦荣 张峰 谢绍建 《中国综合临床》 201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 目的探讨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32例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联用组及对照组各16例,联用组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同时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并通过导管于缺血部位动脉腔内注入PBMNCs;联用组围手术期应用肝素3000U,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d。对照组仅应用传统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下肢溃疡愈合情况,测量跛行距离及AB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影像学随访检查手段。结果血管腔内成形术即时成功30例,其中联用组与对照组各15例,即时成功率93.75%(15/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跛行距离及ABI治疗后均明显延长(P〈0.01),以联用组明显,联用组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6±4.0)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29.5±123.1)m,表现为持续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联用组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3提高到1个月的0.84±0.04,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3,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溃疡于术后1~3个月逐渐愈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治疗性血管生成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对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性血管生成 血管腔内成形术 外周血单个细胞移植 肝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