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64例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青宜 黄文荣 +8 位作者 窦丽萍 邓爱玲 付林 张冉 陆晓琳 李丹丹 李玉彦 王楠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9-433,共5页
本研究分析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对2008年4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亲缘PBHSCT的AML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 本研究分析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对2008年4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亲缘PBHSCT的AML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其总生存率(OS)、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和累积复发率(relapse rate,RR),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年OS及LFS分别为61.9%%及52%,累积复发率为39.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总发生率为37.5%,其中Ⅱ-Ⅳ度aGVHD发生率为29.7%。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疾病疗效(P=0.001)、移植供体类型(P=0.002)、初诊时白细胞数量(P=0.018)与OS相关。重度aGVHD(Ⅱ度以上aGVHD)对于OS有一定影响(P=0.070)。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疗效、移植供体类型、重度aGVHD是影响亲缘PBHSCT治疗AML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亲缘PBHSCT是治疗AML的有效方法,复发是移植治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移植前疾病的治疗疗效、移植供体类型、重度aGVHD是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30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婷 刘辉 +6 位作者 李江涛 冯茹 田园 邢保利 许晓东 裴蕾 宁尚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例复发行2次APBSCT...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例复发行2次APBSCT,因此共计移植32例次。移植前予常规联合化疗(11例含万珂),化疗联合G-CSF动员APBSC,选择以马法兰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d0天回输。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6.41×108/kg,CD34+细胞4.75×106/kg。APBSCT后中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9.5天和11天。APBSCT后CR和VGPR率分别为37.5%和34.4%,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9.77个月,其中CR组、PR组中位PFS分别为29个月、20个月,VGPR组中位PFS未达到,CR+VGPR组与PR组PFS比较P=0.025。万珂组和非万珂组CR率分别为63.6%和23.8%(P=0.034),万珂组中位OS及PFS均未达到,非万珂组中位PFS为22个月(P=0.045)。结论:硼替佐米诱导序贯APBSCT可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APBSCT作为MM诱导缓解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且移植后获得VGPR以上反应的患者PFS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硼替佐米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极期输血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庄远 潘纪春 +1 位作者 王海宝 汪德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6-39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移植极期血液输注情况和影响血液输注量的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午12月本院血液科进行的allo-PBSCT患者85例,统计移植极期输注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移植极期血液输注情况和影响血液输注量的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午12月本院血液科进行的allo-PBSCT患者85例,统计移植极期输注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移植极期患者平均红细胞输注量为(8.36±8.24)U,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为(11.95±8.1)U。40%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不低于8.5U,引起红细胞输注量增多的因素为血小板植入时间、预处理前患者骨髓功能状态(P〈0.01)、供受者HLA配型方式及患者体表面积(P〈0.05);40%的患者血小板输注量不低于12U,引起血小板输注量增多的因素为血小板植入时间、供受者HLA配型方式(P〈0.01)、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和年龄(P〈0.05)。主要ABO血型不合受者在移植极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量为(11.31±14.16)U和(15.13±10.01)U,明显高于相合受者(P〈0.05)。骨髓功能较重受累患者移植极期红细胞的输注量为(13.22±11.89)U,明显高于基本正常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植入时间和供受者HLA配型明显影响患者移植极期的输血量,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对移植极期的血小板输注会产生影响,预处理前患者骨髓功能状态明显影响移植极期红细胞的输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输血 红细胞 血小板
下载PDF
不同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移植或不移植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23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莫汉有 周润华 +6 位作者 莫东华 杨敏 林文远 石宇红 李宝贞 朱芳晓 王晓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6369-6373,共5页
选择2004-10/2009-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20例,中位年龄(28±11)岁。分为4组:环磷酰胺10mg/(kg·d)组12例,环磷酰胺20mg/(kg·d)组5例,环磷酰胺30mg/(kg·d)组4例,... 选择2004-10/2009-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20例,中位年龄(28±11)岁。分为4组:环磷酰胺10mg/(kg·d)组12例,环磷酰胺20mg/(kg·d)组5例,环磷酰胺30mg/(kg·d)组4例,环磷酰胺40mg/(kg·d)组2例。对每组患者实施不同预处理剂量的环磷酰胺,×3d,在预处理前均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保存细胞数为(1.7~3.8)×108/kg。所有受试者在任何时间点若白细胞低于0.5×109L-1,血小板低于10×109L-1即进行干细胞颈内静脉移植,回输细胞量为(2.1~3.4)×108/kg。结果显示:环磷酰胺10mg/(kg·d)组9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3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7~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环磷酰胺20mg/(kg·d)组1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5~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均无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环磷酰胺30mg/(kg·d)组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7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5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d最低值分别为2.47×109L-1,18.8×109L-1;移植后30d血小板为134×109L-1。环磷酰胺40mg/(kg·d)组2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5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4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d最低值分别为1.67×109L-1,9.8×109L-1;移植后30d血小板为215×109L-1。1例于第6天回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d最低值分别为2.18×109L-1,16.5×109L-1;移植后30d血小板为96×109L-1。所有移植病例均无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与环磷酰胺10mg/(kg·d)组比较,环磷酰胺20,30,40mg/(kg·d)组完全的临床缓解率明显升高。提示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后盾,采用移植或不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将很可能使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达到长期的完全临床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自体 外周造血干细胞 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2
5
作者 熊辉霞 陈宝安 +7 位作者 丁家华 孙雪梅 赵刚 王骏 高冲 孙耘玉 程坚 董伟民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对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采用NAST治疗 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 -AP)、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 T)患者。非清髓预处理方案:氟达拉宾 (Flud)30mg·m-2·d-... 目的:观察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对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采用NAST治疗 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 -AP)、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 T)患者。非清髓预处理方案:氟达拉宾 (Flud)30mg·m-2·d-1×6d,白消安(Bu)4mg·kg-1·d-1×2d,环磷酰胺(CTX)600mg·d-1×2d,3例CML- AP患者在此基 础上加用阿糖胞苷(Ara c)。结果:4例患者造血均顺利恢复,ANC>0.5×109/L平均为12天,BPC>20×109/L平均为11天。 +30天时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PCR检测3例患者为完全嵌合体(CC),1例慢粒患者为混合嵌合体(MC),+90天时全部 患者均处于CC。分别随访4月~16月,均无病存活。结论: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CML- AP、MDS -RAEB T 等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非清髓异基因 难治性恶性血液病 外周造血干细胞 移植治疗 CML MDS AP 白消安 混合嵌合体
下载PDF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对多发性硬化患者MRI强化病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董会卿 贾建平 +7 位作者 李坤成 徐娟 于春水 陈彪 谢淑萍 张津 苏力 冀冰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 MRI强化病灶的抑制作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毒副作用。方法 应用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 10例 ,用惠尔血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 ,预处理应用 BEA...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 MRI强化病灶的抑制作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毒副作用。方法 应用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 10例 ,用惠尔血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 ,预处理应用 BEAM方案 (卡氮芥、依托泊苷、阿糖胞苷、马法兰 ) ,移植前 1、2个月及移植后每间隔 3个月分别进行脑、脊髓的 MRI及强化扫描 ,同时评价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 ( EDSS)。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 10个月 (范围 4~ 2 2月 )。移植后 1、3、6、9、12、15、18个月 MRI强化病灶数较移植前均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0 .0 1) ;移植后患者 EDSS评分较移植降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 P<0 .0 1)。造血干细胞动员、预处理和移植期间无 1例死亡 ,常见的副反应为发热感染等 ;2例患者在 3~ 6个月神经功能一过性加重 ,1例在 10个月后复发。结论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 MRI强化病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临床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无严重毒副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硬化 MRI 磁共振成像 毒副作用
下载PDF
104例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熊艺颖 刘林 +6 位作者 陈建斌 唐晓琼 肖青 张红宾 王建渝 王欣 王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104例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30d内)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等因素进行... 目的回顾性分析104例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30d内)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造血重建,73例(70.19%)在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未发生感染相关死亡。共分离25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0株(40.00%),革兰阳性菌7株(28.00%),真菌8株(32.00%)。粒细胞缺乏时间大于10d是移植后早期感染以及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8和0.044),而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对患者的早期感染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粒细胞缺乏时间大于10d可能增加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风险;加速造血重建,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预防感染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能降低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移植疗效以及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39例无偿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护理 被引量:6
8
作者 孙革 蓝欲晓 +2 位作者 李明 高素青 钟福玲 《护理学报》 2006年第5期25-26,共2页
总结报道对39例无偿捐献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的护理方法:无关供者39名,经检查与患者HLA-A、B、DRB1 3个位点6个等位基因全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肘静脉采集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充分讲解相关的移植知识,解除供者及其家属的恐... 总结报道对39例无偿捐献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的护理方法:无关供者39名,经检查与患者HLA-A、B、DRB1 3个位点6个等位基因全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肘静脉采集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充分讲解相关的移植知识,解除供者及其家属的恐惧紧张心理;采集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本组7例出现明显的口角麻木等枸椽酸盐中毒反应,14例出现疲劳、困倦;采集后做好对供者的健康回访。结果39例供者均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效果满意,保证了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关供者 外周造血干细胞 采集 护理
下载PDF
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冻存质量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静静 吕红霞 +6 位作者 杨岩 周栋 黄丹 刘虹辰 王娇 王睿 闫金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监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冻存质量,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1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 目的监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与冻存质量,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1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86例次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含量,采用以羟乙基淀粉为主的冻存体系,定期检测干细胞活率,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评价造血干细胞采集及冻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化疗间歇第9~11天,CD34^+≥15个/μl,达到采集标准;经1~3次采集CD34^+细胞≥2×10~6/kg,单个核细胞数≥2×10~8/kg,符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标准;1~6个月冻存活率≥94%,回输前1周复测干细胞活率≥96%。移植后平均+9天粒系植入,平均+13天巨核系植入。中位随访12个月,患者无病生存率达98%。结论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冻存质量符合标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植活及移植的成功提供了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造血干细胞 干细胞采集 干细胞冻存
下载PDF
淋巴瘤及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先球 王丽霞 +2 位作者 雷芳 陆雯萍 费小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61-1867,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中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移植的30例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 目的:探讨单中心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移植的30例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化疗疗程、动员方案、采集次数、CD34^(+)细胞计数、不良事件、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天数等临床指标,分析造血干细胞动员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动员方案中VP-16药物剂量对CD34^(+)细胞动员成功率有显著性影响,中剂量VP-16+G-CSF组动员成功率及优质动员率均高于高剂量VP-16+G-CSF组(P<0.05);既往化疗疗程数≤4的动员成功率高于化疗疗程数>4(100%vs 72.22%,P<0.05);淋巴瘤患者动员成功率低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6.67%vs 94.44%,P<0.05);淋巴瘤患者接受中剂量VP-16+G-CSF的动员成功率高于高剂量VP-16+G-CSF(100%vs 42.86%,P<0.05)。患者性别、年龄、诊断至干细胞动员的时间、疾病状态等对干细胞动员无显著影响。有15例(50%)患者干细胞动员期间有粒缺伴发热,两种动员方案粒缺期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VP-16+G-CSF组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高剂量VP-16+G-CSF组(P<0.05)。不同动员方案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入时间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员方案中VP-16剂量、既往化疗疗程数、疾病类型影响干细胞动员效率;中剂量VP-16+G-CSF能提高淋巴瘤患者干细胞动员效率,但需注意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苷 动员 外周造血干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1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辉 常乃柏 +4 位作者 李江涛 宁尚勇 裴蕾 程玮 田园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2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21例MM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后行2次APBSCT,因此共行APBSCT 23例次。5例患者在诱导治疗时采用硼替佐米(万坷)联合方案,其...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21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21例MM患者中有2例患者复发后行2次APBSCT,因此共行APBSCT 23例次。5例患者在诱导治疗时采用硼替佐米(万坷)联合方案,其他患者多数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加地塞米松(VAD)方案诱导治疗。在诱导治疗后给予环磷酰胺(Cy)联合依托泊苷(VP-16)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采用马法兰(M)200mg/m2或M 140mg/m2联合VP-16 1 000mg及司莫司汀(BCNU)200mg。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7.01×108/kg;CD34+细胞为6.26×106/kg。APB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9(7~13)d。23例次移植后,8例(34.8%)获得完全缓解(CR),9例(39.1%)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本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3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2个月。Ⅲ期和Ⅱ期患者的OS及PF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得CR加VG-PR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中位PFS 37个月;部分缓解(PR)组患者中位OS 37个月,中位PFS 18个月。结论:APBCST作为MM诱导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无病存活期长。硼替佐米诱导治疗续贯造血干细胞移植CR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硼替佐米
下载PDF
双腔Power PICC在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臧昕昭 张瑞丽 +1 位作者 张娟利 魏丽利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9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PowerPICC在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12月留置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锁骨下中心静脉)进行移植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留置双腔PowerPICC... 目的探讨双腔PowerPICC在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12月留置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锁骨下中心静脉)进行移植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留置双腔PowerPICC进行移植的3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干细胞及药物所需时间、置管费用、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等之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干细胞及药物所需时间、置管费用、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腔PowerPICC在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治疗中能保证药物和造血干细胞顺利输注,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费用,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对护士的认可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CVC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亚琴 阳洁 邹礼衡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07年第5期42-43,共2页
通过对16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认为针对移植的不同阶段,采取心理护理、预防感染及出血等护理措施,并在层流病房进行全环境保护,能提高移植成功率。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和出血,是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的关键。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
下载PDF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薇 章霞梅 《护理学报》 2013年第15期37-39,共3页
回顾总结7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观察与护理重点。密切观察患者化疗前的心理状态、做好用药护理,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预防用药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感染、口腔黏膜炎、植入综合... 回顾总结7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观察与护理重点。密切观察患者化疗前的心理状态、做好用药护理,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预防用药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感染、口腔黏膜炎、植入综合征、心律失常、静脉炎,积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7例患者造血干细胞顺利植入,恢复造血及免疫系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硼替佐米 护理
下载PDF
无关供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URD-PBSCT)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芙蓉 朱霞明 沈静慧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6期2629-2630,共2页
近年来,随着血液学及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但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的血缘相关供者来源不足,极大限制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应用。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造血干细胞 术后肺部感染 无关供体 护理 人白细胞抗原 恶性血液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97例非亲缘捐献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莉莉 江南 覃佳佩 《护理学报》 2013年第8期37-38,共2页
总结非亲缘捐献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过程的护理。心理护理贯穿在动员、采集的全过程,以坚定捐献的决心并配合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与红十字会一起合作,做好捐献者隐私保护;动员期间,注意保护好捐献者,避免一切意外事件发生,保证移... 总结非亲缘捐献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过程的护理。心理护理贯穿在动员、采集的全过程,以坚定捐献的决心并配合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与红十字会一起合作,做好捐献者隐私保护;动员期间,注意保护好捐献者,避免一切意外事件发生,保证移植按时进行。保护捐献者肘正中部位的血管,以利于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低血钙、低血糖症状并做好对症护理。嘱采集结束后需1周、2周、1月、半年、1年来院复查,保证捐献者健康。97例全部顺利完成动员和采集,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而且可控制。细致的心理护理,周全的供者保护,娴熟的操作技巧,严密的全程监测,可最大限度保护捐献者的身心健康,保证动员和采集的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 动员 采集护理
下载PDF
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艳军 张红艳 李健 《现代护理》 2007年第02X期501-503,共3页
目的总结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本研究包括20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特点,除了应按照一般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常规外,应着重于患者的生活护理。结果19例患者... 目的总结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患者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本研究包括20例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护理特点,除了应按照一般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常规外,应着重于患者的生活护理。结果19例患者均未发生皮肤感染,1例患者出现腹股沟处破溃皮肤的破溃;10例全瘫患者均未发生褥疮、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结论护理重点是保持无菌环境、加强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护理
下载PDF
非清除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例
18
作者 乔建辉 艾辉胜 +4 位作者 余长林 王丹红 郭梅 张石 骈淮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8-448,共1页
关键词 非清除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治疗 ALLO-SCT
下载PDF
清髓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19
作者 李大鹏 徐学芳 +4 位作者 任红 张莉华 张立成 杜遵民 孙军山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清髓性异基因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载PDF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
20
作者 王小卫 曾立明 罗以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 为了解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后 ,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 对11例行APBSCT术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检查 ,并进行分析。结果 APBSCT术后 ,外周血细胞MONO、NEU、WBC、PLT依次降低至最低点 ,而按照MONO、WBC、NE... 目的 为了解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后 ,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 对11例行APBSCT术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检查 ,并进行分析。结果 APBSCT术后 ,外周血细胞MONO、NEU、WBC、PLT依次降低至最低点 ,而按照MONO、WBC、NEU、PLT依次恢复正常 ,特别是MONO最先降至最低点而在随后的恢复期又最先恢复正常。结论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 ,有利于病情的观察 ,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外周血细胞 血细胞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