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晚清到五四:外国文学翻译走向现代之路
1
作者 张智中 赵曼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从隐身走向现形。一则见解高卓,从宏观视角对五四时期的译本作系统和整体考察;再则其探骊得珠,以《新青年》为典例,从微观角度探究五四时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传入盛况。引而申之,触类而长,其研究对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言说与实践 多维关系 《新青年》
下载PDF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2
作者 王崧珍 衣龙洋 《昌吉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6-90,共5页
清末民初的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奠定了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救亡图存爱国人士的出现、精通外语知识精英的培养、追求异国情调和新知读者... 清末民初的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奠定了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救亡图存爱国人士的出现、精通外语知识精英的培养、追求异国情调和新知读者群的涌现,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研究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在追溯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化效应”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翻译实践
下载PDF
场域和资本对傅惟慈外国文学翻译活动的制衡影响
3
作者 荆素蓉 李文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2-55,共4页
在历经多次社会变革的翻译生涯中,傅惟慈出版了三四百万字的译著,各种时代因素都对其外国文学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看,在诸多因素中场域和资本尤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依次探讨了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以... 在历经多次社会变革的翻译生涯中,傅惟慈出版了三四百万字的译著,各种时代因素都对其外国文学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看,在诸多因素中场域和资本尤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依次探讨了权力场域和文学场域以及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对傅惟慈文本选择与译作出版的制衡影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翻译研究、社会翻译学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补益之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惟慈 外国文学翻译活动 场域 资本
下载PDF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
4
作者 宋海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23-125,共3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研究,根据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阐释,主要从翻译目的、译本选材、翻译主体的变化、以及译作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对翻译进行操控,从而印证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本文以中国大陆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研究,根据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的阐释,主要从翻译目的、译本选材、翻译主体的变化、以及译作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对翻译进行操控,从而印证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外国文学翻译 意识形态 操控
下载PDF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述略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青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39,共2页
迄今为止,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第四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高潮。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重要... 迄今为止,在中国文化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朝末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第四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高潮。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翻译作品数量、范围、质量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五四时期 鸦片战争前夕 述略 革新 成果 翻译高潮 国文化史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述略
6
作者 何学德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7-78,共2页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译者对外国文学做了大量的译介,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译者和作家们仍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翻译了大量的国外文学,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抗战时期 中国传统文学 述略 抗日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 20世纪 译者
下载PDF
董秋斯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
7
作者 陈美娇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33,共2页
董秋斯,汉族人,本名叫董绍明,字景天,曾用秋斯、求思作笔名,清末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1899年出生,1969年12月31日含冤与世长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与杰出的翻译工作者。在1926年,董秋斯先生从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主编了《血... 董秋斯,汉族人,本名叫董绍明,字景天,曾用秋斯、求思作笔名,清末直隶静海(今属天津)人,1899年出生,1969年12月31日含冤与世长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与杰出的翻译工作者。在1926年,董秋斯先生从燕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主编了《血路》,在同年底就参加了当时的北伐战争。在1930年,董秋斯先生主编《国际》月刊,还参加了社联与左联的组织发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成就 翻译工作者 文学翻译 燕京大学 北伐战争 汉族人 哲学系
下载PDF
刘半农的外国文学翻译成就概述
8
作者 徐晓颖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50-51,共2页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一生涉足领域众多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新诗人、小说家、杂文家、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一生涉足领域众多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新诗人、小说家、杂文家、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刘半农 成就 五四新文化运动 摄影理论家 中国现代 小说家 杂文家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以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姜筠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6-83,共8页
晚清驻外官员及翻译家陈季同1898年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此后,这一观念经由诸多知识分子的翻译活动及相关讨论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学者及翻译家吴宓为例探讨近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之间的关系,... 晚清驻外官员及翻译家陈季同1898年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此后,这一观念经由诸多知识分子的翻译活动及相关讨论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以民国时期重要的学者及翻译家吴宓为例探讨近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之间的关系,考察吴宓的世界文学观形成的社会与教育背景,以及他如何在此基础上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活动,从而肯定吴宓对我国世界文学观构建及传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吴宓 外国文学翻译 外语教学
下载PDF
美国政府对外国文学翻译的资助
10
作者 练小川 《出版参考》 2009年第21期35-36,共2页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是美国国会于1965年成立的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宗旨是支持和促进新兴和传统艺术的发展,为美国各州居民提供文学艺术作品,指导美国的艺术教育。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是美国...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是美国国会于1965年成立的一个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宗旨是支持和促进新兴和传统艺术的发展,为美国各州居民提供文学艺术作品,指导美国的艺术教育。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是美国最大的艺术资助机构,2009年,该基金会的预算是1.55亿美元。虽然这个数字不足美国政府和民间全部艺术慈善基金总数的百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政府 资助机构 外国文学翻译 传统艺术 文学艺术作品 基金会 政府机构 美国国会
下载PDF
“张谷若诞辰百年纪念暨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在烟台举行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迎春 《外国文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39,共1页
2003年8月12日,'张谷若诞辰百年纪念暨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在烟台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和烟台师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为期... 2003年8月12日,'张谷若诞辰百年纪念暨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在烟台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和烟台师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张谷若先生(1903—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谷若 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 烟台市
原文传递
《讲话》与外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卫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体运用到中国语境中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自发表以来,《讲话》一直是指导我们文艺事业,包括外国文学翻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体运用到中国语境中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自发表以来,《讲话》一直是指导我们文艺事业,包括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方针和纲领:在"批判"、"借鉴"基础上的"洋为中用"是翻译文学的目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也是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我们进行外国文学翻译选择的标准;而《讲话》中"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的要求也为外国文学翻译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审美规范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政治标准 翻译语言 中国语境 历史意义
原文传递
我国民族文字文学类图书出版与外国文学图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以出版量分析为重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志一 《民族翻译》 2016年第1期83-89,共7页
近3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并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规模。通过历年的图书出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类图书,特别是外国文学图书翻译在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新问题,... 近3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并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规模。通过历年的图书出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学类图书,特别是外国文学图书翻译在出版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新问题,需要面向市场,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应对,以求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字 图书 文学 外国文学翻译
下载PDF
改革开放译潮中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漓江现象”——我国资深出版人刘硕良访谈录
14
作者 张静 刘硕良 《东方翻译》 2019年第4期75-78,88,共5页
刘硕良为漓江出版社重要创办人之一,我国资深出版人,曾在20世纪80—90年代主编和参与出版系列外国文学翻译丛书,使漓江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全国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本访谈中,刘硕良回顾了我国翻译出版史上这一独特的"... 刘硕良为漓江出版社重要创办人之一,我国资深出版人,曾在20世纪80—90年代主编和参与出版系列外国文学翻译丛书,使漓江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全国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本访谈中,刘硕良回顾了我国翻译出版史上这一独特的"漓江现象",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漓江出版社创建和发展的历程、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策略、翻译人才队伍的组建、外国文学翻译丛书的特点、营销手段等,并针对当今我国文学翻译出版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漓江出版社 翻译出版 改革开放 出版人 国资 访谈录 外国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茅盾的文学翻译生涯与成就
15
作者 田甜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36,共2页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茅盾一生钟爱和垂青于文学发展事业,并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一、茅盾的文学翻译启蒙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这个...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茅盾一生钟爱和垂青于文学发展事业,并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一、茅盾的文学翻译启蒙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风景秀丽,人文荟萃,为成就茅盾日后精致细腻的笔锋和开阔宽广的胸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茅盾 成就 文学评论家 著名作家 中国现代 文学发展 鱼米之乡
下载PDF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来龙去脉
16
作者 刘训练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年第3期5-29,共25页
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为主体的“三套丛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和文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工程,代表了当时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丛书规划的历史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始于1958年,而必须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 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为主体的“三套丛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和文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工程,代表了当时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丛书规划的历史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始于1958年,而必须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它的正式出版先后经历了1958至1964年和1978至2002年两个阶段。这套丛书的规划与出版史,与社会主义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同频共振,共和国的政治生态与思想氛围主导了这套丛书的创设、推进、停滞、重启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套丛书” 计划化 组织化 外国文学翻译与出版 “网格本”
原文传递
从近代翻译史看以文化觉悟为导向的文学翻译教学
17
作者 郝翠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90,共5页
近代外国文学翻译发生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的背景之下,翻译主体是知识界精英,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文化觉悟,为外国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带来诸多启示。回顾历史反思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教学应注重文化觉悟导向,在宏观规划上深化... 近代外国文学翻译发生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的背景之下,翻译主体是知识界精英,他们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文化觉悟,为外国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带来诸多启示。回顾历史反思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教学应注重文化觉悟导向,在宏观规划上深化国情教育、切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在微观教学上,引导学生从文化的维度思考翻译活动,并在翻译实训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充分利用翻译前辈留下的翻译序跋,研究他们的文化觉悟及翻译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外国文学翻译 文化觉悟 翻译人才培养 翻译序跋
下载PDF
关于文革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研究综述
18
作者 李婷 《陇东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8-40,共3页
十年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是在政治干预下完成的,相比其他时期的文学翻译,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翻译和文学理论翻译两个角度对文革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是在政治干预下完成的,相比其他时期的文学翻译,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翻译和文学理论翻译两个角度对文革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研究做一梳理,使人们对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 外国文学理论翻译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外国文学:翻译减量 研究上升
19
作者 陈众议 《中国文学年鉴》 2019年第1期45-46,共2页
刚刚翻过去的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从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角度看,说够成绩不易,说透问题更难。篇幅所限,我只能说翻译依旧减量,研究持续上升。翻译减量当然主要指数量。我们不太可能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追风”和饕餮般地... 刚刚翻过去的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从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角度看,说够成绩不易,说透问题更难。篇幅所限,我只能说翻译依旧减量,研究持续上升。翻译减量当然主要指数量。我们不太可能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追风”和饕餮般地吸收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文学生态趋于理性和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翻译 八九十年代 :翻译 文学生态 减量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迎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110,共9页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施蛰存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见证人,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他的“独辟蹊径”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代派,...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施蛰存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见证人,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他的“独辟蹊径”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代派,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出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施蛰存长达六十年、近一千万字的外国文学翻译,不仅仅使他的现代主义创作有了广泛借鉴和参照,更重要的是,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借鉴和参照,对世界文学进入中国、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立下了汗马功劳。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也因为它的兼收并蓄和开放现代而成为中国现代杂志之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施蛰存 诞辰一百周年 《现代》杂志 纪念 现代主义 外国文学翻译 现实主义 交流与沟通 生命历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