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熙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3,共6页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到内在之性的对象化(“行”),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在之理 内在之性 对象化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启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致良知 心中和外在之理 闻见之知 良知之体和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