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高校德育主体性教育的构建
1
作者
严全治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05年第8期14-15,共2页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品德的形成
教育内容
教师中心论
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教育观念
道德品质
讨论过程
外在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偶像的供养空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广告偶像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
1
2
作者
魏盛杰
《大艺术》
2007年第1期26-27,共2页
一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的欲望与消费有着密切而有趣的关系。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分工与社会商品会越富足。大众在消费与选择商品的同时,会有更多的理由和自己的判断。广告偶像的促销在三者之间(厂家——商品——消费者)起着推波助澜的神奇...
一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的欲望与消费有着密切而有趣的关系。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分工与社会商品会越富足。大众在消费与选择商品的同时,会有更多的理由和自己的判断。广告偶像的促销在三者之间(厂家——商品——消费者)起着推波助澜的神奇功效。广告的基本功能是商业促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很多时候,这种促销的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空间里,需要依靠形态到具体物象转化的功能,这便是广告偶像的产生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士心理学家
动感地带
王石
中国移动
个人价值取向
陆文婷
中国联通
房地产市场
中国电信
外在影
原文传递
题名
论高校德育主体性教育的构建
1
作者
严全治
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出处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05年第8期14-15,共2页
文摘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品德的形成
教育内容
教师中心论
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教育观念
道德品质
讨论过程
外在影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偶像的供养空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广告偶像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
1
2
作者
魏盛杰
出处
《大艺术》
2007年第1期26-27,共2页
文摘
一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的欲望与消费有着密切而有趣的关系。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分工与社会商品会越富足。大众在消费与选择商品的同时,会有更多的理由和自己的判断。广告偶像的促销在三者之间(厂家——商品——消费者)起着推波助澜的神奇功效。广告的基本功能是商业促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很多时候,这种促销的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空间里,需要依靠形态到具体物象转化的功能,这便是广告偶像的产生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关键词
瑞士心理学家
动感地带
王石
中国移动
个人价值取向
陆文婷
中国联通
房地产市场
中国电信
外在影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高校德育主体性教育的构建
严全治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偶像的供养空间——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广告偶像的文化解读
魏盛杰
《大艺术》
2007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