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词形式对汉语名词所指“有界”、“无界”事物的影响——从事物的“有界”、“无界”判断,看汉、英语社会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与文化类型差异 被引量:6
1
作者 龙涛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9-74,共6页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量词 “有界”与“无界”事物 外形“定型”标准 “定性”型事物与“定形”型事物 “具象性”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