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外感方治疗妊娠期流行性感冒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培华 张志敏 +3 位作者 赖毛华 何毛毛 张大鹏 赵雅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11期1941-1942,共2页
目的观察妊娠外感方治疗妊娠期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妊娠外感方;对照组服用维生素C,两组疗程均为3 d。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和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 目的观察妊娠外感方治疗妊娠期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妊娠外感方;对照组服用维生素C,两组疗程均为3 d。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和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0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2.00%,均高于对照组的64.00%、68.00%(P<0.01)。结论妊娠外感方可以显着改善妊娠期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证候,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外感方 妊娠期 流行性感冒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
2
作者 李民健 《吉林中医药》 1994年第5期21-22,共2页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病 外感方 中医药疗法 发热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玉婷 王浩艺 +4 位作者 麦静愔 何青青 何东仪 陈建杰 成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328-3333,3341,共7页
目的:探讨外感清热解毒方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外感清热解毒方组、miR-495抑制剂组。气管滴注LSP(5 mg/kg)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给予相应干预。定量... 目的:探讨外感清热解毒方对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外感清热解毒方组、miR-495抑制剂组。气管滴注LSP(5 mg/kg)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给予相应干预。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miR-495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18、IL-10炎症介质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iR-495表达下调(P<0.05),出现病理损伤,BALF中IL-6、TNF-α、IL-1β、IL-18含量升高,IL-10含量下降,MPO活性增强;肺组织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和miR-495抑制剂组比较,外感清热解毒方组大鼠肺组织miR-495表达上调(P<0.05),病理损伤减轻,BALF中IL-6、TNF-α、IL-1β、IL-18含量下降,IL-10含量升高,MPO活性减弱;NLRP3、ASC表达下调(均P<0.05),Caspase-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外,均可见GSDMD蛋白切割,外感清热解毒方组蛋白切割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和miR-495抑制剂组。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对AL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495/NLRP3/GSDMD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大鼠 炎症介质 焦亡 miR-495/NLRP3/GSDMD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炎症因子与下丘脑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平键 成扬 +2 位作者 麦静愔 奚安 陈建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8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观察外感清热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下丘脑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38只;造模组予干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正常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6 h后,造模组剔除6只升... 目的观察外感清热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下丘脑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38只;造模组予干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正常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6 h后,造模组剔除6只升温<0.8℃的大鼠,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混悬液,中药组予相应剂量的中药灌胃。4 h后处死大鼠,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取下丘脑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阳性对照药物和中药干预均降低了发热大鼠的体温,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高和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显著抑制了下丘脑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蛋白水平表达(P<0.01),低剂量和和高剂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下丘脑组织中环氧化酶1表达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能有效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其机制与降低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抑制下丘脑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发热 炎症因子 环氧化酶1和2
下载PDF
外感方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东 高中方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2期181-182,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汤剂和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汤剂组与颗粒组,汤剂组服用外感方汤剂,颗粒组服用相应剂量中药配方颗粒,比较二者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疗程、止咳天数和咽痛消...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汤剂和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汤剂组与颗粒组,汤剂组服用外感方汤剂,颗粒组服用相应剂量中药配方颗粒,比较二者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疗程、止咳天数和咽痛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退热时间有明显差异,退热作用颗粒组优于汤剂组。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是替代中药饮片的较好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方 汤剂 中药配颗粒 对比观察
原文传递
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临床观察
6
作者 吴志光 梁玉玲 岑英文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观察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的疗效。[方法]用随机法分配外感热病共210例,其中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外感退热方及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拉定注射液及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天... [目的]观察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的疗效。[方法]用随机法分配外感热病共210例,其中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外感退热方及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拉定注射液及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天。[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40例,有效44例,无效11例;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有效29例,无效25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效果良好,见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自拟外感退热 鱼腥草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抗呼吸道病毒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侯天禄 詹恬恬 +4 位作者 奚安 胡毅翔 成扬 平键 陈建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089-2093,共5页
目的:研究外感清热解毒方体外抗呼吸道病毒的活性。方法:体外培养MDCK、HEL和A549细胞,分别接种流感病毒H1N1、腺病毒AV1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给予外感清热方进行干预,以病毒唑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病毒的治疗... 目的:研究外感清热解毒方体外抗呼吸道病毒的活性。方法:体外培养MDCK、HEL和A549细胞,分别接种流感病毒H1N1、腺病毒AV1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给予外感清热方进行干预,以病毒唑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病毒的治疗指数,采用红细胞凝集实验和观察细胞病变(CPE)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抗呼吸道病毒活性。结果:外感清热方对H1N1的IC 50为0.028 mg/m L,TI为2.07。预防给药在0.01 mg/m L时红细胞凝集实验为阴性,表明该方能够阻断H1N1病毒入侵,有预防作用。治疗给药在0.01 mg/m L时红细胞凝集实验为阴性,表明该方对病毒有治疗作用。直接杀伤实验该方能够降低病毒滴度1个梯度。在0.005 mg/m:时抗AV1红细胞凝集实验为阴性,表明该方能够抑制AV1。镜下观察CPE表明0.01 mg/m L以上浓度的中药能够抑制RSV1。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具有较好的抗H1N1、AV1和RSV1的活性,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H1N1 AV1 RSV1 体外实验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连玉 《药品评价》 CAS 2019年第6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方法:抽选2017年1月—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各50例,甲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外... 目的:观察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疗效。方法:抽选2017年1月—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各50例,甲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外感清热解毒方和酚氨咖敏安慰剂,乙组使用酚氨咖敏片与外感清热解毒方安慰剂,丙组为外感清热解毒方安慰剂和酚氨咖敏安慰剂,比较三组的疗效。结果:对比丙组的总有效率,甲、乙两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乙两组之间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丙组的起效及退热时间,甲、乙两组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乙两组之间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疗效理想,安全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 发热 安全性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冰冰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9月于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24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9月于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24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1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的各项时间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常规对症疗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治疗有效性
下载PDF
外感咳嗽方中白花前胡甲素的大鼠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何根祥 伍时惠 《海峡药学》 2021年第8期19-22,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外感咳嗽方君药前胡指标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生物体对该方的吸收和利用。方法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 18(100×2.1 mm,1.7μm粒径),流动相为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 目的通过测定外感咳嗽方君药前胡指标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生物体对该方的吸收和利用。方法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BEH C 18(100×2.1 mm,1.7μm粒径),流动相为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程序为:0~0.5 min,5%~5%B;0.5~1.0 min,5%~90%B;1.0~2.5 min,90%~90%B;2.5~3.0 min,90%~5%B;流速0.3 mL·min^(-1),测定指标为白花前胡甲素,内标为补骨脂素;实验动物为大鼠,服用临床剂量外感咳嗽方汤剂后,在各时间点取血,血浆经前处理后测定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给药后24 h内,白花前胡甲素的峰浓度C max=(172.697±17.254)ng·mL^(-1),达峰时间T max=1.50 h,消除半衰期T 1/2=1.02 h,平均驻留时间MRT=3.4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τ=(504.866±50.317)h·ng·mL^(-1),AUC 0-∞=(514.401±36.950)h·ng·mL^(-1)。结论白花前胡甲素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较好,能够发挥其药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咳嗽 白花前胡甲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载PDF
加减外感高热方治疗高热32例临床观察
11
作者 王广生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高热 外感高热 疏表清里 中医药疗法 疗效
下载PDF
谈方之“王道”与“霸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辅周 《现代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王道 外感方 内伤
下载PDF
外感咽炎咳嗽辨治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嘉莉 何伟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外感咽炎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以咽痒、咳嗽为主要特征,迁延时日每成顽咳。笔者重视宣肺祛风邪与解毒利咽喉并举,自拟外感痒咳方、治疗外感咽炎咳嗽急性期患者,大多能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咳嗽 咽炎 中医疗法 外感痒咳
下载PDF
外感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成扬 麦静愔 +9 位作者 薛建华 刘寅杰 侯天禄 张银华 龚亚华 奚骏 周扬 明利平 张盛杰 陈建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
目的:评价外感清热解毒方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募集14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照1∶1∶1比例分成3组,每组48例。试验组给予外... 目的:评价外感清热解毒方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募集14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照1∶1∶1比例分成3组,每组48例。试验组给予外感清热解毒方和酚氨咖敏安慰剂,对照组予外感清热解毒方安慰剂和酚氨咖敏片,安慰剂组给予外感清热解毒方安慰剂和酚氨咖敏安慰剂,疗程共3 d;观察患者即刻退热疗效、起效时间、退热时间、临床痊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4 h即刻退热疗效有效率为63.4%,对照组为66.7%、安慰剂组为35%,试验组与对照组即刻退热疗效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试验组起效时间为(4.37±6.09)h,对照组为(4.32±6.15)h、安慰剂组为(7.12±8.37)h,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起效时间均短于安慰剂组(P<0.01);试验组退热时间为(20.32±16.54)h,对照组为(19.87±17.69)h、安慰剂组为(26.48±16.85)h,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退热时间均低于安慰剂组(P<0.01);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65.9%,对照组为61.9%、安慰剂组为45%,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均高于安慰剂组(P<0.01)。各组患者试验期间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外感清热解毒方能够有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外感治咳方在基层医院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效东 卢一斌 +7 位作者 武晨亮 王晓鸣 胡具雄 杨海燕 肖辉 张霞 焦艳焕 许俊晶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13期2404-2406,共3页
目的 观察外感治咳方在基层医院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感染后咳嗽患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患儿应用外感治咳方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总积... 目的 观察外感治咳方在基层医院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感染后咳嗽患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患儿应用外感治咳方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咳嗽消失时间、炎症标志物[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咳嗽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炎症标志物SAA、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感治咳方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咳嗽持续时间,降低炎症标志物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咳嗽 临床观察 基层医院 外感治咳
原文传递
李家凤治疗小儿泄泻经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雯 张瑛 李檬 《中医儿科杂志》 2008年第5期13-14,共2页
李家凤老师认为小儿泄泻在临床中以外感夹湿泻及脾虚夹湿泻较为常见,分别予外感夹湿泻方及止泻汤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泄泻 外感夹湿泻 止泻汤 李家凤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外感发热药浴方标准汤剂制备工艺优化和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根祥 丘娜 姚曼丽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4期60-62,65,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制备关键参数所得外感发热药浴方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筛选出制备该方标准汤剂所需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标准汤剂制备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药材-溶剂(水)比例三个参数进行考察,以设置不同上述指标时所得标准汤剂中...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制备关键参数所得外感发热药浴方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筛选出制备该方标准汤剂所需的最优工艺参数。方法:标准汤剂制备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药材-溶剂(水)比例三个参数进行考察,以设置不同上述指标时所得标准汤剂中连翘苷和迷迭香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Agilent TC C18(柱长250mm,内径4.6mm,填料粒径5μm),流动相为0.1%磷酸(A)-乙腈(B),梯度洗脱,程序为:0-10min,15%-15%B;10-20min,15%-20%B:20-35min,20%-90%B:35-40min,90%-15%B:流速l.O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25℃,进样体积10μl。结果:当使用相当于处方量药材30倍的水,提取三次,每次60分钟时,外感发热药浴方标准汤剂中连翘苷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最高,为0.4229mg/ml和0.3834mg/ml。结论:本研究找到了外感发热药浴方标准汤剂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该方的制剂开发和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药浴 制备工艺 标准汤剂
原文传递
外感发热药浴方调控IL-6成分的筛选和同时测定研究
18
作者 何根祥 李小池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18期84-86,共3页
目的:明确外感发热药浴方调控IL-6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风寒刺激法制备大鼠外感风寒模型,以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为造模成功;取模型动物血清,加入外感发热药浴方中活性成分单体溶液进行孵育,使用ELISA法测定IL-... 目的:明确外感发热药浴方调控IL-6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风寒刺激法制备大鼠外感风寒模型,以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为造模成功;取模型动物血清,加入外感发热药浴方中活性成分单体溶液进行孵育,使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与模型组比较,选择明显下降者列为含量测定指标;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指标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结果:外感发热药浴方各成分中,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麻黄碱、伪麻黄碱和连翘苷具有明显的IL-6调控活性,但仅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HPLC测定中有明显峰响应,二者含量分别为0.4215~0.4947mg/mL和0.1217~0.1915mg/mL。结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作为评价外感发热药浴方调控IL-6的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药浴 IL-6 活性成分 同时测定
原文传递
Explanation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Syndrom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19
作者 MinLiu Hao Jiang +2 位作者 Luoxi Xu JuntangYing Qingguo Wang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2年第4期169-173,共5页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classical prescriptions,which consists of fourherbs:Gegen(Puerariae Lobatae Radix),Huangqin(Scutellariae Radix),Huanglian(Coptidis Rhizoma),and Zhigancao Glycyrrhiza...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classical prescriptions,which consists of fourherbs:Gegen(Puerariae Lobatae Radix),Huangqin(Scutellariae Radix),Huanglian(Coptidis Rhizoma),and Zhi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is as follows:first,according to Zhongjing Zhang's original text,heat distressing the large intestine with unresolved exterior syndrome is theoriginal meaning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syndrome.In clinical practice,bacillary dysentery,gastrointestinal cold,etc.,belong to simultaneous exterior and interior disease,which a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is prescription;second,the clinical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with exuberant heat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s the core manifestation cannot be treated merely based on the exterior syndrome;third,due to the interior-exteri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between the meridians,the use of Gegen(Puerariae Lobatae Radix),Huangqin(Scutellariae Radix),and Huanglian(Coptidis Rhizoma)can make the source of body clear,and the waste qi can be released and thepore can be easily opened,so this prescription can also be used for exogenous fever;fourth,with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drome,pathogenesis,symptoms and pharmacology,Gegen Qinlian Decoction has also been further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diabetes,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classical prescription relief of both the exteriorand interior SYNDROME exterior heat SYNDROME Shang Han Lun Zhongjing Zhang
下载PDF
A model for accurately calculating hyper-spectral,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radiative transfer for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6
20
作者 BAI WenGuang ZHANG Peng +2 位作者 ZHANG WenJian MA Gang QI Cheng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Although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ve transfer in the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band is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remote sensing, studies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are rare in China. Both solar reflection and a... Although the calculation of radiative transfer in the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band is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remote sensing, studies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are rare in China. Both solar reflection and atmospheric emis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calculating radiative transfer in the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band.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based on the doubling and adding method. The new model uses approximate calculations of direct solar reflection,multiple scattering, and thermal emissions for a finitely thin atmospheric layer and considers both the solar and thermal sources of radiation. To verify its accurac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produced by the model for four typical scenarios(single layer at night,multi-layer aerosols, double-layer with ice and water clouds, and multi-layer with clouds and aerosol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DISORT model.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channels, the absolute deviation between the two models was less than2×10^(-6) K. For the same calculation, the computation speed of the new model was approximately two to three time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DISORT model. Sensitivity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rror resulting from using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s in the new model.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atmospheric thermal emission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measured radiance in the strong-absorption band(2230–2400 cm^(-1)), whereas solar radiation could be neglected in this region. However, neglecting solar radiation in the window region(2400–2580 cm^(-1)) introduced error on the order of dozens of K. Employing the average-layer temperature method simplified the calculation of thermal radiation but caused a larger error in the strong-absorption band than in the window region. In the doubling and adding method, the calculation error decreased as the value used for minimum optical thickness decreas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atisfying the requirement of calculation precision, we can consider using the layer-average temperature radiation method and selecting a relative larger minimum optical thickness value to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The new radiative calculation model proposed herein can be used in the simulation, inversion, and assimilation of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measurements by hyper-spectral satellite instru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ing and adding method Radiative transfer calculation Middle-shortwave infrared band Light scattering byclouds and aeroso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