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感病诊治思想探讨
1
作者 周岁锋 缪英年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该文在气象医学和历史传承的视角下,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外感病诊治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医学的影响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伤寒论》的发挥,发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外感病的用药具有明显的气象和时代特... 该文在气象医学和历史传承的视角下,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外感病诊治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医学的影响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伤寒论》的发挥,发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外感病的用药具有明显的气象和时代特征,用药特点为药性偏温、寒温合用、益气解表、解表化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外感病 诊治思想
下载PDF
基于姜良铎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浅析房劳对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影响
2
作者 袁莹莹 王兰 +3 位作者 张艺璇 刘馨 丁霞 姜良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63,共4页
姜良铎教授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认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发热病情复杂,脏腑相关,内外影响,常因个体内伤基础不同而在病因、发病、演变、预后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和复杂的临床证候。“生病起于过用”是中医... 姜良铎教授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认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发热病情复杂,脏腑相关,内外影响,常因个体内伤基础不同而在病因、发病、演变、预后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和复杂的临床证候。“生病起于过用”是中医学关于人类发病的一种认识。房事不节,肾精受损,机体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的外感发热具有正气不足、气阴两虚、气不摄津、直中少阴、易成重症等特点,治疗时应注意透邪外出的同时鼓舞正气,早期截断,此外,若本有房劳而后感邪,机体阴阳失衡,水饮痰浊丛生,在治疗时要重视疏利三焦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良铎 外感 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房劳 辨治经验
下载PDF
关注冬春季节外感病
3
作者 于蕾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2期45-45,共1页
外感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在冬春季节多见,多因外感邪气,侵犯肺卫,而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症状。外来的邪气可以是风寒、风热,抑或时疫邪毒,相当于流感病毒等。中医治疗外感病疗效显著,辨证准确后往往立竿见影,药到病... 外感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在冬春季节多见,多因外感邪气,侵犯肺卫,而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症状。外来的邪气可以是风寒、风热,抑或时疫邪毒,相当于流感病毒等。中医治疗外感病疗效显著,辨证准确后往往立竿见影,药到病除。1.风寒外感(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感舌象——淡红舌。临床表现:怕风寒,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或有喉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肢节酸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头项强痛 淡红舌 喉痒咳嗽 风热 肢节 无汗 邪毒
下载PDF
《类证治裁》外感病证治特色探析
4
作者 张乐 徐方易 +1 位作者 苏颖 王利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14-1616,共3页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珮琴所著,全书共八卷,集内科、外科、妇科等百余种病证,别类分门,先列论,方次之,或言脉,后及医案。该著作植根经典、博采众长、妙于剪裁、择善而从,被后世誉为理论联系临床的经典之作。《类证治裁·卷一》...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珮琴所著,全书共八卷,集内科、外科、妇科等百余种病证,别类分门,先列论,方次之,或言脉,后及医案。该著作植根经典、博采众长、妙于剪裁、择善而从,被后世誉为理论联系临床的经典之作。《类证治裁·卷一》中详论六淫外邪及疫疠,对外感病研究多有真知灼见。本文从外感病发,宜分六淫疠气、外感病证,当辨表里寒热、外感病治,须参驱邪扶正三个方面对其证治特色予以阐述,提出外邪袭表必先得汗、邪气入里下法泻实、本虚邪犯善行扶正、娇脏易感保肺为要的治疗方法,务切实用。林氏宗经立论,重识证辨证,对外感病诊疗理论的临床运用及启发后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珮琴 《类证治裁》 外感病 证治特色
下载PDF
孙一奎救治外感病误治思路探微
5
作者 张思源 徐诚博 +4 位作者 黄琳 张玉 葛淑凡 江伟 吴元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0,共3页
对《孙文垣医案》《赤水玄珠》中外感病误治所生坏病的病案与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归纳出孙一奎辨证思路为:先明病因,知感何病;再查前剂,知为何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救治特色为:误补而益火助热,清、消并举;误下致表里同病,清、解、补兼施... 对《孙文垣医案》《赤水玄珠》中外感病误治所生坏病的病案与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归纳出孙一奎辨证思路为:先明病因,知感何病;再查前剂,知为何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救治特色为:误补而益火助热,清、消并举;误下致表里同病,清、解、补兼施;误汗后耗气伤津,清、补为益。经验药对为:陈皮-黄连,柴胡-黄芩,石斛-甘草。综合其提出的“不可全恃攻克,以致虚虚之祸”“病坏之后,以补药收工者多”等主张,孙氏救治坏病的思路丰富了中医外感病辨治理论,凸显了传统中医药治疗疫病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一奎 误治 外感病
下载PDF
六病辨证防治外感病要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臧云彩 王世保 +8 位作者 臧云喜 吴玉玺 宋阳 李宁宁 杨伟超 张亚静 张佳乐 张林林 库喜龙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治法为解表祛邪,达邪外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加半夏汤、五苓散等。病位在表属阴者,从少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解表,扶正达邪,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白通汤等。病在中(半表半里)属阳者,可从少阳病论治,治法为扶正祛邪,给邪以出路,可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等。病位在中(半表半里)属阴者,可从厥阴病论治,治法为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或麻黄升麻汤加减。病位在里属阳者,可从阳明病论治,治法为清泄内热,养阴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承气汤等。病位在里属阴者,可从太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扶正,可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通脉四逆汤等。外感病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时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辨证 《伤寒杂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对比探微
7
作者 段珊珊 徐尚文 《江苏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22-24,共3页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往来寒热还可通过战汗而解。调护方面,战汗时不可扰动,汗后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往来寒热要重视其治疗药物应去滓再煎。转归方面,战汗是外感病病情转归的关键,而往来寒热往往提示外感病仍处于相持阶段。对比分析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的证治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战汗 往来寒热 气分 三焦 少阳
下载PDF
基于营卫理论的体质与外感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学 孔祥亮 +2 位作者 岳小强 徐武牧 李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探讨体质与外感是否存在相关性,设计问卷,对健康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体质状态与既往感冒情况,收集有效问卷688份,以SPSS 18.0软件采用双向有序列联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体肤表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外感环境的适应与抗邪能力与... 为探讨体质与外感是否存在相关性,设计问卷,对健康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涉及体质状态与既往感冒情况,收集有效问卷688份,以SPSS 18.0软件采用双向有序列联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体肤表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外感环境的适应与抗邪能力与营卫的盛衰和功能相关,后者取决于脾胃功能的强弱。说明体质的强弱不仅影响外感病的发病与否,对证候的形成与愈后转归存在显著影响。为营卫理论以及外感病发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体质 营卫 问卷调查
下载PDF
中医外感病概念演变的历史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伟 陈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6期1360-1361,共2页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中风 伤寒 气候 冰期 寒冷期 温暖期
下载PDF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洋 刘晓鹰 张雪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7期1181-1183,1195,共4页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将隔日口服激素改为同等剂量每日口服,治疗组则在对照组...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外感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将隔日口服激素改为同等剂量每日口服,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感疾病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晨尿蛋白变化,并计算终点事件(肾病综合征复发)发生率。结果治疗3 d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儿出现尿蛋白阳性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显著缓解儿童难治性肾病激素拖尾期所患外感病症状,缩短病程,同时降低肾病综合征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儿童 综合征 激素拖尾期 外感病
下载PDF
历代中医外感病因学发展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力 聂娇 陈孝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377-380,共4页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伤寒
下载PDF
《伤寒论》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茂泓 高生 张小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828-829,共2页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病 伤寒论 内伤杂
下载PDF
《临证指南医案》从体质辨治外感病医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正平 丁晓洁 肖相如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3期30-31,共2页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7则医案,探讨叶天士从体质辨治外感病的特色。认为叶天士重视体质因素对于外感病发病的影响,在治疗时权衡外邪的强弱和体质本身的性质立法处方。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 医案 体质 外感病
下载PDF
丁甘仁治疗外感病经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堃 吕军伟 《中医药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1-12,共2页
丁泽周(1865-1926),名甘仁,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今常州)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丁氏虚心好学,认真阅读《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汲取各家之长,医术精湛,学验俱丰,自成一家;精于临床各科,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 丁泽周(1865-1926),名甘仁,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今常州)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丁氏虚心好学,认真阅读《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汲取各家之长,医术精湛,学验俱丰,自成一家;精于临床各科,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有所发挥,重视临床实践,深入探讨外感等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其治疗外感伤寒采用六经辨证,治疗温病则以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为主;临证强调详审病因病机,四诊合参,尤重视舌苔、脉象,善用经方加减,或自拟新方;主张寒温并用,灵活取舍。丁氏著作主要有《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等。本文选取《丁甘仁医案》中治疗外感病的医案,总结其临证思路及用药特色,以期对临床外感疑难证杂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甘仁 医案 外感病
下载PDF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宇琼 宋乃光 +2 位作者 车念聪 谭勇 耿建国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第1期109-110,共2页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关键词 《伤寒论》 《温条辨》 外感病
下载PDF
《时病论》外感病观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兰林 黄金玲 黄安宁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12-14,共3页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论》 外感病 雷丰 清代
下载PDF
外感病病因辨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叶 黎敬波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75,共3页
回顾了古籍文献中外感病分类及病因病机,并就现代研究中中医外感病因与西医致病因素(病原)相关性、外感病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外感病临床与实验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外感病 因学 研究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外台秘要》对中医外感病学的贡献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养生 杨轶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57-1159,共3页
关键词 《外台秘要》 外感病 中医
下载PDF
《一得集》外感病舌案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峻 梁嵘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36-3037,共2页
对清代医著《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 对清代医著《一得集》中有舌诊记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外感病案和内伤病案中舌案数的统计,发现尽管内伤病病案总数要远高于外感病,但外感病舌案数及舌案比例均高于内伤病舌案;其次从外感病症的一般情况、外感病舌案的舌象特点、外感病舌案与内伤病舌案之舌象比较等3个方面,对外感病舌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最后又从舌质、舌苔、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3方面探讨了舌诊在诊疗中的价值所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得集 舌案 外感病
下载PDF
滇中地区冬春季夹燥外感病的发病因素及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耀 王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9-60,76,共3页
滇中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季节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的外感病在发病过程中常夹杂燥邪致病。结合实际,对夹燥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作出论述。
关键词 云南 滇中 外感病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