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湿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罗雲
李琛瑛
岳小强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2016年第6期954-956,共3页
-
基金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资助项目(编号:ZYSNXD-CC-MZY037)
-
文摘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
关键词
湿
外来之湿
运化之湿
郁遏之湿
宣湿
化湿
燥湿
渗湿
行气
健脾
-
Keywords
dampness
exogeurous dampness
dampnes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hstrueled dampness
resolving dampness
drying dampness
promoling diuresis
moving qi
strengthening Ihe spleen
-
分类号
R22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