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清时期福建外来戏曲的传播及戏剧史意义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杨丽霞
-
机构
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2年第4期42-49,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台北管音乐研究"(11YJA76008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时期福建戏班研究"(2011B167)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A类项目"南腔北调--闽台北管音乐源流研究"(JA11171S)
-
文摘
明清时期福建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不仅促进了福建戏剧创作的繁荣,而且对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剧理论的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福建
外来戏曲
传播
-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明清时期福建外来戏曲声腔的流播及衍变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丽霞
-
机构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YJA76008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167)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A类项目(JA11171S)
-
文摘
明清是福建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的经济和便利的交通使外来戏曲声腔通过官道、商道、移民等多种渠道传入与流播,深刻地影响了福建地方戏曲生态的变化和戏曲剧种的发展,而外来戏曲在福建繁杂的方言土语和迥异的民风民俗中,必然面临着本土化的变异以求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互为融合包容的特殊形态。
-
关键词
明清
福建戏曲
外来戏曲
戏曲声腔
-
Keyword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cal operas in Fujian
foreign operas
operatic tunes
-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
- 3
-
-
作者
方龄贵
-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4-76,共3页
-
文摘
拙著《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四年过去了。四年来得见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麻赫默德·喀什噶黑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汉文本,其中收录了很多跟中国古典戏曲中有关的突厥语,可补拙著前书的不足;又年来个人钻研也偶有一、二所得,而《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修订本一时尚难实现,因草成《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补正》,权当前书的续篇,以就教于有道及读者。
-
关键词
《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
《突厥语大词典》
补正
-
Keywords
A Dictionary of Loanwords in Classical Dramas of China
A Dictionary of the Tujue Language
supplement and corrections
-
分类号
I23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媒体为琼剧传承注入新活力
- 4
-
-
作者
吴惠娱
马宁
-
机构
海口广播电视台
-
出处
《文化产业》
2024年第3期31-33,共3页
-
文摘
琼剧是海南本土剧种,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历史上曾给海南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是海南文化的集中显性表现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琼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琼剧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现结合大致坡琼剧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探讨利用媒体促进琼剧传播的渠道:发挥媒体影响力,培育琼剧新生力量;增强媒体亲和力,拓宽民众参与渠道,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
关键词
板腔体
琼剧
传承与发展
外来戏曲
文化节
海南话
媒体影响力
海南文化
-
分类号
J8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京畿地区戏曲剧种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 5
-
-
作者
孙燕
付文娟
-
机构
保定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6-140,共5页
-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首都地区戏曲剧种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课题号:HB13YS051)的成果之一
-
文摘
清末民初的京畿地区,外来剧种和本土剧种从最初的历史遇合,经不断地交流碰撞而趋于融合,表现出在文化交流意义上的一种逻辑的、美感的协调与互补,完成了超越差异与对立的文化整合。从此,京畿地区戏曲剧种建立起了一种跨越地域文化屏障的戏曲史观。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京畿地区戏曲
地域文化
本土戏曲
外来戏曲
文化整合
-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论保定戏曲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 6
-
-
作者
孙燕
-
机构
河北省保定学院
-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9-102,共4页
-
基金
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保定地域文化与艺术家个性之关系研究>(课题号:201203055)的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清末民初的保定戏曲,包括外来剧种、由外来剧种演化成的保定地方剧种、本土剧种三种主要戏曲形态,这三种戏曲形态从最初的历史遇合,经不断地交流碰撞而趋于整合,表现出在文化交流意义上的一种逻辑的、美感的协调与互补,完成了超越差异与对立的文化整合。从此,保定戏曲建立起了一种跨越文化屏障的戏曲史观。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保定戏曲
地域文化
本土戏曲
外来戏曲
文化整合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探究汶上梆子戏中“包公戏”的地域文化特色
被引量:1
- 7
-
-
作者
高伟
-
机构
太原学院音乐系
-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80,共3页
-
基金
中国教育督导“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研究成果,编号RDA18586。
-
文摘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被后世以多种形式演绎升华,其中尤以包公戏被人们喜闻乐见。说起包公戏,为人熟知的有《铡美案》(有的改编为《秦香莲》)《探阴山》《赤桑镇》《狸猫换太子》等。包公戏文学发展最繁盛的时期便是在元代,也是在元代时期,汶上梆子戏经过吸收外来戏曲文化的优点,结合自身地域的特点,最终形成汶上梆子戏,传唱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包公戏”。
-
关键词
《秦香莲》
梆子戏
赤桑镇
包公戏
外来戏曲
《铡美案》
《狸猫换太子》
汶上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