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羹不和”与“外枯中膏”(评论)——读侯马组诗《九三年》
1
作者 商震 《草原》 2020年第9期9-11,共3页
《草原》的编辑约我写个诗歌简评,是评侯马的诗歌《九三年》。我说把稿子发来我先看看吧。不是我要端架子,是我曾对侯马《九三年》太熟悉了。2000年我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亲手编辑、刊发过侯马的组诗《九三年》。这次《草原》要用... 《草原》的编辑约我写个诗歌简评,是评侯马的诗歌《九三年》。我说把稿子发来我先看看吧。不是我要端架子,是我曾对侯马《九三年》太熟悉了。2000年我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亲手编辑、刊发过侯马的组诗《九三年》。这次《草原》要用的《九三年》是原来的,还是新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草原》 《九三年》 外枯中膏 编辑 组诗 侯马 诗歌
原文传递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怀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9,共10页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 矛盾两极 易学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白描绘情 似淡实美——谈《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3
作者 罗亚熊 《丽水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59-61,共3页
白描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融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经济与简炼的笔墨,或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或议事则如口出,从而给读者... 白描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融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经济与简炼的笔墨,或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或议事则如口出,从而给读者一种生动、形象、内涵丰富的艺术感受。该文是运用白描的典型篇章,现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描绘景物:寓情于景 文中有两处对项脊轩及庭院的景物描绘,用白描写得极生动。先是把它的原来景况和整治后的情况对照着素描,表达作者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思想感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以旧字擒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艺术特色 南阁 简炼 寓情于景 艺术感受 外枯中膏 吾祖 怀人
下载PDF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
4
《阴山学刊》 1990年第4期112-113,共2页
《简论包头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作者沈文玉原载《包头论坛》1990年第2期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包头方言中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包头方言中存在着不少切语骈词。作者从切语骈词的特点,切语骈词在包头方言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切语骈词出现的... 《简论包头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作者沈文玉原载《包头论坛》1990年第2期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包头方言中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包头方言中存在着不少切语骈词。作者从切语骈词的特点,切语骈词在包头方言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切语骈词出现的词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词 包头方言 切语 方言词汇 沈文 渭南文集 外枯中膏 历史源流 李商隐诗 宋代诗
下载PDF
原来古代的文学评论家都有两副面孔
5
作者 莫笑君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0年第12期72-73,共2页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藏海居士”的宋代评论家吴可,在诗评著作《藏海诗话》中写:“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盛,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盛已在其中矣。”他把好文章比作四季景致,使这句评论本身也极富美感。“外枯中膏”这句,很明显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对柳宗元和陶渊明作品的评价就是“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藏海诗话 外枯中膏 柳宗元 诗评 苏轼 宋代文人 自然山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