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羹不和”与“外枯中膏”(评论)——读侯马组诗《九三年》
1
作者
商震
《草原》
2020年第9期9-11,共3页
《草原》的编辑约我写个诗歌简评,是评侯马的诗歌《九三年》。我说把稿子发来我先看看吧。不是我要端架子,是我曾对侯马《九三年》太熟悉了。2000年我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亲手编辑、刊发过侯马的组诗《九三年》。这次《草原》要用...
《草原》的编辑约我写个诗歌简评,是评侯马的诗歌《九三年》。我说把稿子发来我先看看吧。不是我要端架子,是我曾对侯马《九三年》太熟悉了。2000年我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亲手编辑、刊发过侯马的组诗《九三年》。这次《草原》要用的《九三年》是原来的,还是新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草原》
《九三年》
外枯中膏
编辑
组诗
侯马
诗歌
原文传递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怀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9,共10页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
矛盾两极
易学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描绘情 似淡实美——谈《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3
作者
罗亚熊
《丽水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59-61,共3页
白描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融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经济与简炼的笔墨,或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或议事则如口出,从而给读者...
白描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融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经济与简炼的笔墨,或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或议事则如口出,从而给读者一种生动、形象、内涵丰富的艺术感受。该文是运用白描的典型篇章,现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描绘景物:寓情于景 文中有两处对项脊轩及庭院的景物描绘,用白描写得极生动。先是把它的原来景况和整治后的情况对照着素描,表达作者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思想感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以旧字擒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脊轩志
艺术特色
南阁
简炼
寓情于景
艺术感受
外枯中膏
文
中
吾祖
怀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
4
《阴山学刊》
1990年第4期112-113,共2页
《简论包头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作者沈文玉原载《包头论坛》1990年第2期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包头方言中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包头方言中存在着不少切语骈词。作者从切语骈词的特点,切语骈词在包头方言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切语骈词出现的...
《简论包头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作者沈文玉原载《包头论坛》1990年第2期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包头方言中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包头方言中存在着不少切语骈词。作者从切语骈词的特点,切语骈词在包头方言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切语骈词出现的词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骈词
包头方言
切语
方言词汇
沈文
渭南文集
外枯中膏
历史源流
李商隐诗
宋代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来古代的文学评论家都有两副面孔
5
作者
莫笑君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0年第12期72-73,共2页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藏海居士”的宋代评论家吴可,在诗评著作《藏海诗话》中写:“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盛,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盛已在其中矣。”他把好文章比作四季景致,使这句评论本身也极富美感。“外枯中膏”这句,很明显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对柳宗元和陶渊明作品的评价就是“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藏海诗话
外枯中膏
柳宗元
诗评
苏轼
宋代文人
自然山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羹不和”与“外枯中膏”(评论)——读侯马组诗《九三年》
1
作者
商震
机构
不详
出处
《草原》
2020年第9期9-11,共3页
文摘
《草原》的编辑约我写个诗歌简评,是评侯马的诗歌《九三年》。我说把稿子发来我先看看吧。不是我要端架子,是我曾对侯马《九三年》太熟悉了。2000年我在《人民文学》做编辑时,亲手编辑、刊发过侯马的组诗《九三年》。这次《草原》要用的《九三年》是原来的,还是新写的?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草原》
《九三年》
外枯中膏
编辑
组诗
侯马
诗歌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怀东
机构
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9,共10页
文摘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
“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
矛盾两极
易学
思维方式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描绘情 似淡实美——谈《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3
作者
罗亚熊
机构
杭州十一中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59-61,共3页
文摘
白描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主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融有感情色彩的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经济与简炼的笔墨,或描绘出一种场面,或绘画出一种渲染气氛的景色,或议事则如口出,从而给读者一种生动、形象、内涵丰富的艺术感受。该文是运用白描的典型篇章,现谈谈它的艺术特色。 描绘景物:寓情于景 文中有两处对项脊轩及庭院的景物描绘,用白描写得极生动。先是把它的原来景况和整治后的情况对照着素描,表达作者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思想感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以旧字擒题,
关键词
项脊轩志
艺术特色
南阁
简炼
寓情于景
艺术感受
外枯中膏
文
中
吾祖
怀人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
4
出处
《阴山学刊》
1990年第4期112-113,共2页
文摘
《简论包头方言词汇的几个特点》作者沈文玉原载《包头论坛》1990年第2期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包头方言中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包头方言中存在着不少切语骈词。作者从切语骈词的特点,切语骈词在包头方言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切语骈词出现的词类范围。
关键词
骈词
包头方言
切语
方言词汇
沈文
渭南文集
外枯中膏
历史源流
李商隐诗
宋代诗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来古代的文学评论家都有两副面孔
5
作者
莫笑君
机构
不详
出处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0年第12期72-73,共2页
文摘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藏海居士”的宋代评论家吴可,在诗评著作《藏海诗话》中写:“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盛,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盛已在其中矣。”他把好文章比作四季景致,使这句评论本身也极富美感。“外枯中膏”这句,很明显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对柳宗元和陶渊明作品的评价就是“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藏海诗话
外枯中膏
柳宗元
诗评
苏轼
宋代文人
自然山水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羹不和”与“外枯中膏”(评论)——读侯马组诗《九三年》
商震
《草原》
2020
0
原文传递
2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吴怀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白描绘情 似淡实美——谈《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
罗亚熊
《丽水学院学报》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本校师生论文摘编
《阴山学刊》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原来古代的文学评论家都有两副面孔
莫笑君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