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江班”与“外江戏” 被引量:7
1
作者 康保成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3期1-8,共8页
清代文献中的“外江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扬州画舫录》里的“外江班”指的是盐商江春蓄养的花部戏班春台班,与昆班称“内江班”相对而言.广府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与“本地班”相对而称.粵东潮梅地区的“外... 清代文献中的“外江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扬州画舫录》里的“外江班”指的是盐商江春蓄养的花部戏班春台班,与昆班称“内江班”相对而言.广府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与“本地班”相对而称.粵东潮梅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专演“外江戏”(即后来被称作广东汉 剧)的戏班,与“潮音班”相对而称.“外江戏”的源头是湖北汉剧,但汉剧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或带上了湖南祁剧、湘剧的某些因子.所谓“闽西汉剧”、“广东汉剧”其实是一个剧种.从地缘关系看,“外江戏” 的传播路线应该是顺汀江从闽西顺流而下到粵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江班 外江 广东汉剧 闽西汉剧 汉剧粵剧
下载PDF
外江班在广东的发展历程——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刻文献作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2
作者 黄伟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61,共6页
外江班在广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明中叶就有外江班在广东的传唱记录。先后入粤的外江班有弋阳腔、海盐腔、昆腔、秦腔等,但大多规模很小,影响甚微。直到清中叶的乾隆年间,外江班才真正发展成为一支堪与本地班相抗衡的力量。... 外江班在广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明中叶就有外江班在广东的传唱记录。先后入粤的外江班有弋阳腔、海盐腔、昆腔、秦腔等,但大多规模很小,影响甚微。直到清中叶的乾隆年间,外江班才真正发展成为一支堪与本地班相抗衡的力量。外江班在广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昆腔一枝独秀的初兴阶段,到花雅争胜的繁荣阶段,最后到外江班全面消退的衰落阶段三个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外江班 发展 历程
原文传递
清中叶岭南外江班繁荣原因探究
3
作者 黄伟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119,共3页
清中叶乾嘉年间,外江班在广东盛极一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的上百个戏班麇集广州。这种由外江班撑起来的兴盛局面的形成,是有它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入粤外省人... 清中叶乾嘉年间,外江班在广东盛极一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的上百个戏班麇集广州。这种由外江班撑起来的兴盛局面的形成,是有它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入粤外省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一口通商和对外贸易的空前发达,造成了十八世纪中叶外江班在广东空前繁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叶 岭南 外江班 繁荣原因
原文传递
清代广州外江班“近徽班”考略——以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刻资料为考察对象
4
作者 黄伟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0-129,共10页
18世纪中后叶是外省戏班在广东发展的鼎盛时期,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省近百个戏班云集五羊城,花雅并奏,诸腔杂陈,极大地推动了岭南与江南各省的戏曲交流,加速了各地方戏曲声腔的融合。外江班艺人不但可以省内搭班,而且还可以跨... 18世纪中后叶是外省戏班在广东发展的鼎盛时期,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省近百个戏班云集五羊城,花雅并奏,诸腔杂陈,极大地推动了岭南与江南各省的戏曲交流,加速了各地方戏曲声腔的融合。外江班艺人不但可以省内搭班,而且还可以跨省搭班。安徽戏班入粤甚早,尽管在数量上并不占优,但却引领了皮簧新腔的时代潮流。清代广州外江班演唱声腔"近徽班"的事实说明,早在清乾隆年间,号称"乱弹""二簧"的皮簧声腔即已在江南各省广为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广州 外江班 近徽
原文传递
粤剧排场研究 主持人语
5
作者 王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42-42,共1页
粤剧是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展成熟的大剧种。其艺术之“大”,体现在粤剧荟萃南北戏曲声腔表演,与京剧一度“分庭抗礼,俨然南方之强”,更体现在清代后期就广泛流传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成为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排场... 粤剧是近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展成熟的大剧种。其艺术之“大”,体现在粤剧荟萃南北戏曲声腔表演,与京剧一度“分庭抗礼,俨然南方之强”,更体现在清代后期就广泛流传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成为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排场”是粤剧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剧吸收、传续南北戏曲艺术时所形成的独特概念,既保留了元明时期“排场”的基本内涵和舞台准则,又在实际创造中被赋予了岭南演剧的独特个性。因此,它承袭了清代进入岭南地区的南北声腔在舞台语言、剧目文学、唱腔音乐、行当配置、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精华,以十大行的行当表演为依托,将外江班、本地班的艺术范式给予了全面的保留和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艺术 舞台语言 外江班 舞台表演 戏曲声腔 元明时期 中国戏曲 艺术范式
下载PDF
浅论粤剧的形成发展与改良得失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珊珊 《戏剧之家》 2014年第4期50-50,54,共2页
粤剧又叫大戏、广东大戏,起源于南戏,自嘉靖年间始现于两广地区,是集乐师配乐、抽象形体、戏台服饰、唱做念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在两广地区、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聚集地都有着大量的受众,是一个大戏剧种。明白它的起源和发展路线... 粤剧又叫大戏、广东大戏,起源于南戏,自嘉靖年间始现于两广地区,是集乐师配乐、抽象形体、戏台服饰、唱做念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在两广地区、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聚集地都有着大量的受众,是一个大戏剧种。明白它的起源和发展路线,对粤剧的保护、传承,乃至于对中国当代戏剧的保护都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广地区 当代戏剧 发展路线 戏曲史 志士 外江班 弋阳 《南词叙录》 中州音韵 广州人
下载PDF
外江梨园与岭南戏曲——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馗 《戏曲研究》 2007年第2期22-43,共22页
关键词 外江班 广腔 广东汉剧 坦园日记 官戏 中国戏剧 官音 岭南地区 行会活动 梨园公所
原文传递
关于建立认定剧种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文峰 《戏曲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剧种"是一个现代戏曲学科的概念,在古代有"声腔"这样一个概念,而没有"剧种"这样一个概念。"剧种"这样一个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广泛使用的。20世纪50年代在戏班登记时,登记表中设了"... "剧种"是一个现代戏曲学科的概念,在古代有"声腔"这样一个概念,而没有"剧种"这样一个概念。"剧种"这样一个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广泛使用的。20世纪50年代在戏班登记时,登记表中设了"剧种"这样一个栏目,于是各地戏班给自己演唱的戏曲起名为"某某剧"。在这之前,全国各地的戏班,叫"某某腔"、"某某班"。但在民国年间,已经有了类似我们今天"剧种"的概念。比如,"豫剧"的概念是由一个名为王培义的先生在1924年12月15日至1925年3月16日的《京报副刊·戏剧周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周刊 培义 京报副刊 民间小戏 民国年间 维吾尔剧 演出剧目 日至 长文 外江班
原文传递
试析清代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的转型性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飞 《戏曲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121-140,共20页
乾嘉时期是一个传奇创作的余势时期,或曰昆曲演出活动衰落的时期,或曰地方戏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时期,这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的体认。扬州剧坛以其不同于北京以及其他区域剧坛的独特性在戏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转型性是... 乾嘉时期是一个传奇创作的余势时期,或曰昆曲演出活动衰落的时期,或曰地方戏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时期,这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的体认。扬州剧坛以其不同于北京以及其他区域剧坛的独特性在戏曲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转型性是扬州剧坛的重要表征。笔者从南方戏曲演出中心的转移、家班的性质以及戏曲理论批评的转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时期 转型性 花部 郝天秀 外江班 魏长生 副末 昆剧演出史稿 金德辉
原文传递
早期粤剧在何时何地怎样形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宁 何国佳 《南方文坛》 1992年第1期14-20,共7页
一、经不起实际检验论述“粤剧怎样从外来剧种‘为本’,到‘另创一格’,怎样从外来剧种的支流到分道扬镳?始终没有作出证据充足、言之成理、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论述。”(郭秉箴《粤剧古今谈》)郭氏这段话,是对几十年来研究粤剧史的评价。... 一、经不起实际检验论述“粤剧怎样从外来剧种‘为本’,到‘另创一格’,怎样从外来剧种的支流到分道扬镳?始终没有作出证据充足、言之成理、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论述。”(郭秉箴《粤剧古今谈》)郭氏这段话,是对几十年来研究粤剧史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也是准确的。陈非侬先生认为南宋时已有粤剧,根据是“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所以,粤剧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此说虽然至今仍未发现有文字资料支持,但有一有力物证,就是佛山祖庙的石戏台(这个戏台现仍存在)。佛山祖庙(在广东南海县佛山市内)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时已经建成。试问如何当时没有戏剧演出,又怎会有戏台?(《粤剧的源流和历史》) 对于陈先生这一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南戏传入广东,成为最早的粤剧”这一命题似乎难以成立。因为南戏传入广东仍然是南戏,不能当作为“最早的粤剧”,只能说明南宋时广东已有戏剧活动,并不意味粤剧已经产生。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在其影响下,才形成四百多个地方剧种,故此,各地方剧种都跟南戏有渊源,不是剧种本身。其次,把佛山祖庙的石戏台当作“粤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证据,是悖于史实的。有戏台,有戏剧演出不一定是演粤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剧种 陈非侬 丝弦戏 下四府 佛山祖庙 戏剧演出 八音 外江班 琼花会馆
原文传递
“粤剧的老根在广西”质疑——兼谈粤剧与邕刮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关元光 《南方文坛》 1992年第5期55-59,共5页
一曾宁、何国佳同志于1991年第2期《粤剧研究》发表了《粤剧形成在广西》一文。该文再发表于1992年第1期《南方文坛》时,题目易为《早期粤剧在何时何地怎样形成?》,并在文字上稍作修改。他们一开头便引用已故粤剧研究专家郭秉箴说的一段... 一曾宁、何国佳同志于1991年第2期《粤剧研究》发表了《粤剧形成在广西》一文。该文再发表于1992年第1期《南方文坛》时,题目易为《早期粤剧在何时何地怎样形成?》,并在文字上稍作修改。他们一开头便引用已故粤剧研究专家郭秉箴说的一段话:“粤剧怎样从外来剧种‘为本’到‘另创一格’,怎样从外来剧种的支流到分道扬镳?始终没有作出证据充足,言之成理,经得起实际检验的论述。”(《粤剧古今谈》)他这段话指的也就是:粤剧如何随着广东的戏剧活动由以“外江班”为主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江班 南宁市粤剧团 丝弦戏 广腔 南方文坛 琼花会馆 下四府 戏剧活动 弋阳
原文传递
广东汉剧的四次繁荣与式微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青 《粤海风》 2017年第6期58-66,共9页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又称北路),二黄(又称南路),为主要声腔的皮黄剧种。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主要活动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客家语系地区及粤东潮汕平原。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侨的迁流,还涉及马来西亚、新加...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西皮(又称北路),二黄(又称南路),为主要声腔的皮黄剧种。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主要活动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客家语系地区及粤东潮汕平原。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侨的迁流,还涉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毛里求斯等国家。"外江戏"这一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江戏"是指清初以来广东地方对外戏曲样式的统称,"外江班"多指从外地来到本地演出的戏班。同光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外江班 东南亚地区 皮黄剧 戏曲样式 声腔 舞台语言 客家语 北路
原文传递
一生传奇马师曾
13
作者 彭俐 《海内与海外》 2022年第6期68-73,共6页
粤剧,岂止岭南文化之载体,实为华夏大地之奇关于地方剧——粤剧,所言“过不了长江黄河”,主要指它的方言勘口、不易传播,纯属语言学范畴的露伴,却不能说,它的戏剧形式和内容不曾囊括南北东西,多有涵容。正相反,它在发切于元末明初、孕... 粤剧,岂止岭南文化之载体,实为华夏大地之奇关于地方剧——粤剧,所言“过不了长江黄河”,主要指它的方言勘口、不易传播,纯属语言学范畴的露伴,却不能说,它的戏剧形式和内容不曾囊括南北东西,多有涵容。正相反,它在发切于元末明初、孕育于明清两代,成熟于清末民初的几百年历史岁月中,吸纳天地万方之精华,不断补强自身,戏剧团体之“本江班(本地班)”虽曾对垒“外江班”,但也“偷艺”于竞争对手“外江姥(广东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江班 马师曾 岭南文化 粤剧 元末明初 戏剧团体 华夏大地 形式和内容
原文传递
奏潮乐蜚声海内外 性淡泊恰似出水莲——近代潮州音乐大师张汉斋
14
作者 王小刚 《岭南音乐》 2020年第4期18-24,共7页
张汉斋(1885—1969年),男,汉族,广东潮安(今属湘桥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近代著名潮州音乐大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鞋业工人家庭,从小从艺,擅长三弦、琵琶、筝、兼攻汉乐头弦。14岁开始学习潮州音乐,弹得一手好月弦,人送雅号"... 张汉斋(1885—1969年),男,汉族,广东潮安(今属湘桥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近代著名潮州音乐大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鞋业工人家庭,从小从艺,擅长三弦、琵琶、筝、兼攻汉乐头弦。14岁开始学习潮州音乐,弹得一手好月弦,人送雅号"月弦张"。25岁拜有"潮州乐圣"之称的洪沛臣先生为师,学习三弦、琵琶、筝。学成后又向外江班头手容贞师傅学习外江乐(上世纪初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区别于潮州本土音乐的外来音乐,后来被定名为"汉乐")执奏头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州音乐 外江班 中国音乐家协会 汉乐 外来音乐 本土音乐 乐圣 潮乐
原文传递
粤剧的文化品格及生存境遇
15
作者 呢喃 《戏曲研究》 1996年第1期43-55,共13页
传统戏曲艺术如何走向未来,是当代戏曲工作者热衷的话题。本文从文化范畴着眼,阐述了粤剧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作者对粤剧乃至戏曲艺术发展的看法。本辑刊发此文,冀以引起关心戏曲未来的同仁们的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 传统戏曲艺术 地方剧种 文化品格 志士 山乡风云 外江班 生存境遇 “失语症” 陈非侬 马师曾
原文传递
浅谈汉剧与汉乐
16
作者 林毛根 《岭南文史》 1993年第3期50-51,共2页
(一) 汉剧原叫外江戏。1933年,大埔籍清朝遗老,当时的岭东民国日报编辑,汕头市公益国乐社《公益》月刊主编钱热储老先生认为外江戏源于湖北汉阳,并发表了一篇介绍外江戏文章的《汉剧提纲》,正式提出把外江戏改称为汉剧。当时,正值日本... (一) 汉剧原叫外江戏。1933年,大埔籍清朝遗老,当时的岭东民国日报编辑,汕头市公益国乐社《公益》月刊主编钱热储老先生认为外江戏源于湖北汉阳,并发表了一篇介绍外江戏文章的《汉剧提纲》,正式提出把外江戏改称为汉剧。当时,正值日本侵华、举国上下正在振奋汉民族精神,因此钱老先生的倡议很快得到上层人物的认可,从此,外江戏才改称汉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 热储 地方戏曲 上层人物 西皮调 梨园公所 小梁州 外江班 傍妆台 滚楼
原文传递
粤韵之魂
17
作者 关宏 《作品》 2006年第11期17-21,共5页
关键词 琼花会馆 关汉卿 李文茂 外江班
原文传递
古调新声入剪裁
18
作者 谢彬筹 《广东艺术》 1994年第1期20-22,共3页
1993年年底,广东汉剧院赴京演出"李仙花演出专场"和《包公与妞妞》两个晚会,掌声阵阵,好评如潮。首都的戏剧专家在对这次演出作出热情充分的肯定之后,提出要认真研究广东汉剧的改革发展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继承优秀传统和在... 1993年年底,广东汉剧院赴京演出"李仙花演出专场"和《包公与妞妞》两个晚会,掌声阵阵,好评如潮。首都的戏剧专家在对这次演出作出热情充分的肯定之后,提出要认真研究广东汉剧的改革发展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继承优秀传统和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工作。有一位专家说他最满意的是《百里奚认妻》的演出,这个戏唱得令人心酸、心醉,最具广东汉剧的特色。三十多年前笔者看过黄桂珠、黄粦传演出的《百里奚认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汉剧 黄桂珠 古调 黄粦传 好评如潮 百里奚 令人心酸 外江班 伴奏乐器 地方戏曲
原文传递
说红船,谈粤剧
19
作者 曾令霞 《广州文艺》 2016年第4期131-133,共3页
红船即将重现珠江重温粤剧旧梦,可船未启航,浪已起程。睇睇原由:广州电视台新历除夕夜举行"广州好明天更好"新年倒数晚会,一个广东艺术团用普通话及通俗唱法,首演即将公演的粤剧《船说》。演员着西服,念白唱腔皆用普通话。根... 红船即将重现珠江重温粤剧旧梦,可船未启航,浪已起程。睇睇原由:广州电视台新历除夕夜举行"广州好明天更好"新年倒数晚会,一个广东艺术团用普通话及通俗唱法,首演即将公演的粤剧《船说》。演员着西服,念白唱腔皆用普通话。根据《船说》官网介绍,《船说》以百年前红船戏班粤剧名伶台前幕后的情感故事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唱法 情感故事 岭南文化 外江班 台前幕后 地方剧种 戏曲剧种 琼花会馆 马师曾 大成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