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离子和钙激活酶外源抑制剂对牛肉钙激活酶活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明 赵莲 +1 位作者 徐幸莲 周光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3头改良黄牛 (鲁西黄牛×犁木赞 )在屠宰厂按照标准的屠宰工艺屠宰并预冷 2 0h后取样 ,样品分 7组 ,按样品重 10 %分别注射蒸馏水 (对照 )、 2 0 0mmol·L-1CaCl2 、 2 0 0mmol·L-1EGTA、 2 0 0mmol·L-1ZnCl2 、 0 2... 3头改良黄牛 (鲁西黄牛×犁木赞 )在屠宰厂按照标准的屠宰工艺屠宰并预冷 2 0h后取样 ,样品分 7组 ,按样品重 10 %分别注射蒸馏水 (对照 )、 2 0 0mmol·L-1CaCl2 、 2 0 0mmol·L-1EGTA、 2 0 0mmol·L-1ZnCl2 、 0 2mg·mL-1亮抑蛋白酶肽、 0 2mg·mL-1亮抑蛋白酶肽 +0 0 1mg·mL-1TritonX 10 0、 0 0 1mg·mL-1TritonX 10 0 7个不同处理 ,将样品分别成熟 3、8和 16d后测 μ 钙激活酶 (μ calpain)和m 钙激活酶 (m calpain)的活性并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实验结果发现 ,与注射CaCl2 的牛肉相比 ,注射外源性钙激活酶抑制剂 (亮抑蛋白酶肽、ZnCl2 )牛肉的 μ 钙激活酶保持活性时间延长 ,超微结构变化受到抑制。提示 ,钙激活酶特别是 μ 钙激活酶很可能参与了牛肉嫩化过程并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成熟 钙激活酶 外源抑制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利用外源抑制物质控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简报) 被引量:8
2
作者 段宪明 樊龙江 +1 位作者 马华升 黄槐卿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331-332,共2页
籼型杂交稻制种中,种子在成熟后期易穗萌或发生萌发性生理变化而严重影响种子播种品质和耐藏性,这一直是困扰杂交稻制种的大问题。作者从1987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规律和化控途径,现已初步研制成专用于杂交稻种子的穗萌抑制剂。1... 籼型杂交稻制种中,种子在成熟后期易穗萌或发生萌发性生理变化而严重影响种子播种品质和耐藏性,这一直是困扰杂交稻制种的大问题。作者从1987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种子穗萌规律和化控途径,现已初步研制成专用于杂交稻种子的穗萌抑制剂。1989~1990年度专门在籼优63制种田进行穗萌抑制剂和其它普通植物生长抑制剂、延滞剂控制穗萌效果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稻 制种 外源抑制 控制
下载PDF
利用外源抑制剂控制水稻不育系种子穗萌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仕贵 黎汉云 +2 位作者 李兵伏 胡润明 邓永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30-33,共4页
利用外源抑制剂多效唑和穗萌抑制剂,对水稻不育系冈46A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浓度的喷施处理。结果表明,两种抑制剂均显著地降低了冈46A的芽谷率;其中穗萌抑制剂的效果优于多效唑,以喷施1500ppm穗萌抑制剂的效果最佳,芽... 利用外源抑制剂多效唑和穗萌抑制剂,对水稻不育系冈46A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浓度的喷施处理。结果表明,两种抑制剂均显著地降低了冈46A的芽谷率;其中穗萌抑制剂的效果优于多效唑,以喷施1500ppm穗萌抑制剂的效果最佳,芽谷率由6.38%降至2.38%,防治效果为62.7%。同时发现不同地区施药浓度与芽谷率有一定差异。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外源抑制剂对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产量,种子商品质量和播种质量无不良影响。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乳熟末期施用外源抑制剂是防治穗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外源抑制 穗萌 多效唑 抑制
下载PDF
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风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援援 于德阳 +1 位作者 秦建鹏 马俪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5-225,231,共12页
为了解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将风干肠设置为6组,对照组(Control check,CK),CA组(复合抗氧化剂,Compound antioxidants),CS组(复合香辛料Compound spice,CS),CSA组(CA与CS复配),FBF组(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ed... 为了解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将风干肠设置为6组,对照组(Control check,CK),CA组(复合抗氧化剂,Compound antioxidants),CS组(复合香辛料Compound spice,CS),CSA组(CA与CS复配),FBF组(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ed Beef Flavorings),FBFA组(FBF与CA复配),取各组风干终点(12 d)的风干肠样品进行电子鼻、电子舌和GC-MS分析,并作感官评定。结果表明,6组样品在气味和味觉上均可以显著区分,鲜味、咸味、丰富性和苦味是风干肠样品有效且重要的味觉指标,其中FBF和FBFA之间气味相对比较接近。6组样品中鉴定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9大类135种,CK、CA、CS、CSA、FBF、FBFA组分别检测出38、49、58、58、32和4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对风味有重要贡献(OAV>10)的分别有7、4、5、5、7、6种。各组中均含有较高浓度的桉叶油醇、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风味物质。由此说明,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的风味物质和感官品质变化均有重要的影响,结合感官评定和各组指标变化,FBF组和FBFA组的综合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抑制 风干肠 风味物质 感官品质
下载PDF
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风干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安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援援 马凯华 +2 位作者 李璐 高欣阳 马俪珍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0,共7页
为研究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在风干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将实验室前期优选的复合抗氧化剂(combined antioxidant,CA)、复合香辛料(combined spice,CS)、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ed beefflavoring,FBF)以及FBF和CA以1∶1复配(F... 为研究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在风干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将实验室前期优选的复合抗氧化剂(combined antioxidant,CA)、复合香辛料(combined spice,CS)、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ed beefflavoring,FBF)以及FBF和CA以1∶1复配(FBFA)、CA和CS以1∶1复配(CSA)应用于风干肠加工过程中,测定风干1、3、6、9、12 d时样品水分含量、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红度值(a^*)、亮度值(L^*)、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sctive substances,TBARs)值、亚硝酸盐残留量以及风干6、12 d生物胺含量和风干12 d时N-亚硝胺(N-nitrosoamines,NAs)含量。结果表明:在风干肠风干过程中添加5种外源抑制物,产品水分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aw降低(0.80~0.81);亚硝酸盐残留量为3.77~5.65 mg/kg,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均显著提高。通过比较5组外源抑制物可知,FBFA更能增强风干肠的a^*和L^*,降低TBARs值和亚硝酸盐残留量,控制组胺和NAs的形成,对风干肠的色泽和安全品质等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此外,CSA可以较好地抑制组胺和酪胺的形成,控制脂肪氧化和阻断NAs的形成。FBFA和CSA对风干肠的品质和安全性均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抑制 风干肠 理化指标 生物胺 N-亚硝胺
下载PDF
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援援 于德阳 +1 位作者 秦建鹏 马俪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149,共5页
为了解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将风干肠设置为6组,对照组(Control check,CK),CA组(复合抗氧化剂,Compound antioxidants),CS组(复合香辛料Compound spice,CS),CSA组(CA与CS复配),FBF组(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 为了解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将风干肠设置为6组,对照组(Control check,CK),CA组(复合抗氧化剂,Compound antioxidants),CS组(复合香辛料Compound spice,CS),CSA组(CA与CS复配),FBF组(发酵牛骨调味基料,Fermented beef flavorings),FBFA组(FBF与CA复配),在风干的第1、3、6、9、12 d测定菌落总数、乳酸菌数和肠杆菌科数,取各组风干终点(12 d)的风干肠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风干时间的延长,6组样品的乳酸菌数、菌落总数和肠杆菌科数均在风干前6 d呈升高趋势随后缓慢下降。风干第12 d的5组试验组样品中各种菌数均显著低于CK组,尤其FBF的添加可显著抑制肠杆菌科的生长,FBFA可以明显减少风干肠中的菌落总数。风干肠中主要的细菌群落是变形杆菌属、乳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和肠球菌属,CSA组、FBF组、FBFA组的优势菌群为乳球菌属。由此说明,外源抑制物对风干肠的细菌菌群丰度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微生物数量变化情况,FBF和FBFA对有害微生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抑制 风干肠 细菌分布 16S rDNA测序
下载PDF
外源蛋白合成抑制剂对杂交水稻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天姝 高家东 +6 位作者 戴彰言 贝锦龙 张琪 陈中健 刘军 付华 陈光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1-506,共6页
以不耐贮藏杂交水稻II优998种子及博优998(对照)种子为材料,采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2种不同耐贮藏能力种子贮藏前后的差异蛋白,共鉴定出5210个蛋白,其中差异显著的蛋白100个;II优998种子在贮藏期间的差异蛋白数量显著高于... 以不耐贮藏杂交水稻II优998种子及博优998(对照)种子为材料,采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2种不同耐贮藏能力种子贮藏前后的差异蛋白,共鉴定出5210个蛋白,其中差异显著的蛋白100个;II优998种子在贮藏期间的差异蛋白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种子的差异蛋白数;通过Pathway显著性富集的方法,确定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是Ribosome途径;II优998种子在自然条件贮藏期间有大量的核糖体蛋白变化差异,表明蛋白质生物合成可能与种子耐贮藏能力有关。灌浆期利用3种外源蛋白合成抑制剂(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和广谱性农药咪鲜胺)喷施种子,结果表明,喷施农用链霉素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种子自然条件下的耐贮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耐贮藏能力 核糖体蛋白 外源蛋白合成抑制 发芽率
下载PDF
FⅫ在促凝表面的接触活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许传青 李琦 +3 位作者 焦晓阳 庄东红 陈耀文 曾衍钧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7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目的为了探索病理性凝血血浆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设计内源性凝血接触激活实验,研究促凝性表面诱发的内源性凝血的条件以及诱发的主要因素。方法本文采用了干净的玻璃珠和硅烷化玻璃珠,从而得到亲水性能不同的促凝颗粒表面,来确定因子... 目的为了探索病理性凝血血浆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设计内源性凝血接触激活实验,研究促凝性表面诱发的内源性凝血的条件以及诱发的主要因素。方法本文采用了干净的玻璃珠和硅烷化玻璃珠,从而得到亲水性能不同的促凝颗粒表面,来确定因子Ⅶ的激活与亲水性的关系;利用缓冲液PBS冲洗促凝剂表面,再与乏血小板血浆反应,对比各凝血时间的变化,研究血浆蛋白对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 (1)在亲水表面FⅫ-FⅫa的激活表现出特异性,在疏水表面的活化反应相对明显减弱(P<0.0001),FⅫ与疏水促凝剂接触激活获得更多FⅫa;(2)在疏水表面FⅫ的激活率和产物都是显著衰减,但是活化FⅫ与疏水表面结合紧密(P<0.0001),与蛋白质和疏水表面黏附更紧密的结论一致;(3)FⅫ与500mm^2促凝表面在孵育30min时凝血时间和FⅫ的活化产物更为稳定。结论促凝剂表面能量依赖"催化潜力"促使FⅫ-FⅫa的激活;凝血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PPP血浆内FⅫ的活化率及活化量在疏水促凝剂表面明显低于亲水性表面;与蛋白质和疏水表面更易吸附活化相反,在含疏水促凝剂表面的全血浆中FⅫ的活化明显比亲水性的慢,从而产生了一种表面能依赖的催化潜力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诱导凝血 外源途径抑制 凝血因子Ⅻ 凝血时间 促凝表面
下载PDF
中药复方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简况 被引量:14
9
作者 初海姣 韩增祥 梁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4期74-77,共4页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病机可归纳为"虚、毒、痰、瘀",治疗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等。中药复方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 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形成,病机可归纳为"虚、毒、痰、瘀",治疗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等。中药复方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或促其凋亡;抑制血管外基质降解,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麦注射液、平调饮、肺岩宁方、扶正抗癌汤等;其他小柴胡汤等。尚缺乏从微观辨证角度认识中药复方与血管生成关系研究;期望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紧密结合,宏观辨证基础上筛选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微观角度验证,丰富中医药族,如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提高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细胞表面受体等。常见中药复方活血化瘀类有瘀毒清、艾迪注射液、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软坚散结类,改良莪术汤、鳖甲煎丸、乌三颗粒、消痰散结方、清热解毒类方、六神丸、清香散等;益气扶正类,参七汤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 中药复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管内皮细胞迁移 血管外基质降解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内源性/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浓度 促血管生成因子细胞表面受体 扶正培本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化痰祛湿 清热解毒 综述
下载PDF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产甲烷抑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思远 肖向哲 +3 位作者 滕俊 董姗燕 连军锋 朱易春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143,共7页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相比甲烷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通过产甲烷抑制剂可以将厌氧发酵控制在产酸阶段,阻断产甲烷过程,从而实现VFA的大量积累。然而,目前产甲烷抑制剂存在分类不明... 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相比甲烷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通过产甲烷抑制剂可以将厌氧发酵控制在产酸阶段,阻断产甲烷过程,从而实现VFA的大量积累。然而,目前产甲烷抑制剂存在分类不明确、部分产甲烷抑制剂机理研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根据抑制产甲烷菌物质的来源和特性,将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甲烷抑制剂分为内源抑制、外源抑制和生物抑制3类,分别阐述了其抑制机理及其对厌氧发酵产酸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各种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指出抑制剂的毒性抑制研究和水解机理研究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应进一步研究了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明确微生物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和抑制产甲烷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 内源抑制 外源抑制 生物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