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CO对盐胁迫下加工番茄幼苗光合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滕元旭 骆霞 +1 位作者 张雪蒙 崔辉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3,共8页
以加工番茄品系KT-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0.025 mmol·L^(-1))外源CO对盐胁迫(150 mmol·L^(-1))下加工番茄的光合参数、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加工番茄的光... 以加工番茄品系KT-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0.025 mmol·L^(-1))外源CO对盐胁迫(150 mmol·L^(-1))下加工番茄的光合参数、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了加工番茄的光合和生长,导致光合同化效率降低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下降,净光合速率P n、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了72.11%、35.04%。叶片喷施CO供体可不同程度地改变OJIP曲线形状,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光合同化效率,调控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降低盐胁迫对细胞膜结构的伤害;其中以Na 150 H 1效果最佳,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盐胁迫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0.58%、19.52%,净光合速率、表观CO 2利用效率与盐胁迫相比分别提高了87.24%和152.58%,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盐胁迫相比分别降低了40.16%、25.18%。综上所述,适宜浓度的外源CO提高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激活自我保护机制,降低过量的活化电子对细胞光合膜结构的破坏,缓解盐胁迫对加工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提高了植物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外源co 盐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外源物对黄河故道地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邵文奇 董青君 +6 位作者 李传哲 纪力 董玉兵 钟平 孙春梅 陈川 章安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5-1721,共7页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 【目的】旨在改善黄河故道砂性土壤地区的秸秆还田效果,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方法】基于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分析比较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分别增施氮素(N)、有机肥(M)、生物菌剂(B)、有机肥+生物菌剂(MB)、土壤酶助剂(S)、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等不同外源物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外源物的秸秆激发还田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N处理在增施187.5 kg/hm2的氮量水平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与不施用外源物处理(CK)相比,MB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作物产量也显著提高。MBS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加秸秆还田效应,与CK处理相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5%~10.3%,总氮增加18.3%~33.8%,速效磷增加11.3%~25.5%,速效钾增加52.6%~99.6%;较其他5种配施外源物处理相比,MBS处理使玉米增产3.0%~32.0%,大豆增产0.5%~30.2%,小麦增产5.4%~14.3%,增产效果明显。【结论】所有处理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生物菌剂+土壤酶助剂(MBS)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外源 黄河故道地区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氮分布特征
3
作者 张珂珂 宋晓 +7 位作者 郭斗斗 郭腾飞 岳克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李杰 刘新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7,共9页
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 探究有机无机外源氮素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区合理减少氮肥使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科学管理土壤氮素资源提供参考。基于28年肥料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与有机肥配施(CFM)、化肥与秸秆配施(CFS)4个处理,分析了化肥、有机肥、秸秆作为主要外源氮素长期配施对作物可持续生产能力、氮肥利用率、施肥后效及潮土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入外源氮素能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季CF、CFM、CFS处理平均分别增产280.49%、276.02%、286.73%,玉米季平均分别增产160.15%、170.86%、178.45%。CF、CFM、CFS处理小麦季、玉米季产量变异系数均高于CK处理,小麦季增幅更大。小麦季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为66.32%,玉米季CFM、CFS处理产量可持续指数基本一致,高于CF处理。与CF处理相比,CFM、CFS处理平均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1%、4.29%。CF、CFM、CFS处理氮肥累积利用率分别为61.12%、62.91%、64.78%,后效分别为0.72%、0.90%、0.60%,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与CF处理相比,CFM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2.08%~35.94%,碱解氮含量提高12.05%~38.17%。综上,投入外源氮素可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升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化肥配施秸秆最有利于维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化肥与秸秆配施提高了土壤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氮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累积利用率 土壤剖面氮素分布
下载PDF
亚热带季风区边缘坡立谷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外源水的增汇效应:以广西马山县清波河流域为例
4
作者 张春来 杨慧 +2 位作者 黄芬 邱成 朱同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7-386,共10页
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促进了岩溶碳汇的发生,受外源水补给的边缘坡立谷是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强烈的区域,对该区不同类型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岩溶固碳作用规律的认识。本文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主要... 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促进了岩溶碳汇的发生,受外源水补给的边缘坡立谷是岩溶区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强烈的区域,对该区不同类型水的水化学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岩溶固碳作用规律的认识。本文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主要离子比值等多种方法,对亚热带典型边缘坡立谷的河流水化学特征、成因及其碳汇效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边缘坡立谷的河水类型主要有外源水、外源水补给的地表河、外源水补给岩溶地下河和岩溶地下水等,其总离子浓度呈递增趋势,岩溶地下水的Ca 2+浓度平均值为91.06 mg/L,分别是外源水补给地下河水、外源水补给地表水和外源水的2.3、4.3和12.4倍,其中外源水补给的地表河水化学离子浓度变化较大;(2)外源水进入岩溶区后,Ca 2+和HCO-3浓度逐渐升高,方解石饱和指数逐渐偏正。在亚热带季风区大量降雨导致的水循环加快的情况下,外源水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侵蚀性;但外源水无论以补给岩溶地下河还是以地表水进入岩溶区后,其与碳酸盐岩的反应时间或接触面积不足,影响了岩溶碳汇增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坡立谷 水化学 岩溶碳汇 外源 增汇
下载PDF
不同供钙水平下外源硅对辣椒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石玉 王飞 +3 位作者 张帆 王军娥 张毅 侯雷平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23,共8页
以辣椒品种“奥黛丽”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的方式,设置4个不同供钙水平(1.5、1.0、0.5、0 mmol·L^(-1)Ca)和2个外源硅肥水平(1.5、0 mmol·L^(-1)Si),二者完全随机组合,共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供Ca水平下施Si对辣椒生长及果实品... 以辣椒品种“奥黛丽”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的方式,设置4个不同供钙水平(1.5、1.0、0.5、0 mmol·L^(-1)Ca)和2个外源硅肥水平(1.5、0 mmol·L^(-1)Si),二者完全随机组合,共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供Ca水平下施Si对辣椒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辣椒优质高效肥料配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供Ca水平的降低,辣椒幼苗的株高、茎粗与生物量积累逐渐下降,施加外源Si均不同程度促进了各水平下幼苗的生长;低Ca水平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及气孔导度均不同程度下降,施Si显著缓解了低Ca水平对辣椒光合作用的抑制;随着供Ca水平的降低,辣椒的果实产量显著降低8.15%~73.23%(P<0.05),施Si则不同程度缓解了低Ca对辣椒产量的抑制;随供Ca水平的降低,辣椒果实的营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施Si则显著改善了低Ca下辣椒的果实品质。因此,供Ca水平的降低会显著抑制辣椒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降低果实的品质及产量,施加外源Si均可不同程度缓解低Ca胁迫对辣椒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钙水平 外源 辣椒 生长 果实品质
下载PDF
果园生草条件下介导果树适施外源钙剂引起的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变化特征
6
作者 贾永华 马军 +3 位作者 许泽华 李百云 侯克峰 李晓龙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以5种类型螯合剂钙源和人工生草草种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清水为对照(CK),对采选的螯合剂钙源进行稀释500、1000、1500倍浓度喷施,结合行间人工生草和清耕耦合模式种植,研究了不同类型螯合剂钙源和生草处理下果实内源激... 以5种类型螯合剂钙源和人工生草草种为试材,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清水为对照(CK),对采选的螯合剂钙源进行稀释500、1000、1500倍浓度喷施,结合行间人工生草和清耕耦合模式种植,研究了不同类型螯合剂钙源和生草处理下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变化特征,以期为当地果品提升开展果园可持续化生草管理和标准化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果实成熟后,整体处理提升效果主要集中在稀释1000倍浓度,其中SA(1000倍)和OM(1000倍)与生草模式耦合对果实内源激素和品质提升显著,即赤霉素(GA)提升38.0%与41.2%、细胞分裂素(CTK)提升26.9%与38.3%、生长素(IAA)提升47.4%与52.9%、脱落酸(ABA)拮抗作用34.9%与35.1%;果实品质当中,单果质量提升20.6%与16.6%;可滴定酸提升24.0%(SA)、可溶性固形物提升23.1%与21.9%、硬度提升71.8%(SA)、可溶性糖提升20.1%(S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相关性集中于稀释1000倍浓度,聚焦于生草模式与喷施耦合(1000倍)相关性最强,GA、CTK、IAA与可溶性糖、硬度和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仅喷施外源钙剂时,CTK、IAA与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呈显著相关性(P<0.001)。果园行间生草主要为GA、IAA与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外源钙剂 喷施浓度 内源激素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安钰 张清云 +1 位作者 李生兵 王东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3,共9页
【目的】为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甘草对不同钙浓度的适应机制,探究了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0(CK)、5(G_(1))、10(G_(2))、15(G_(3))、20 mmol/L(G_(4))5个钙... 【目的】为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甘草对不同钙浓度的适应机制,探究了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0(CK)、5(G_(1))、10(G_(2))、15(G_(3))、20 mmol/L(G_(4))5个钙浓度,分析比较了不同浓度外源钙处理下甘草生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出适宜甘草生长的外源钙施用浓度。【结果】随着钙浓度的增加,甘草主根长、主根直径、单根鲜质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甘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钙浓度为10 mmol/L时,Tr、Pn、Gs、SOD活性、CAT活性均达到峰值,且Pn、Gs显著高于对照(P<0.05)。MDA含量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钙浓度为10mmol/L时的MDA含量最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钙浓度为10mmol/L时,隶属函数值的均值最大,为0.739。【结论】施用外源钙有利于改善甘草的生理生化特性,促进生长发育;10mmol/L钙浓度是甘草生长的最佳施用量,可为干旱地区甘草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外源 生理特性 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品种羊肚菌和外源营养对其生产性状的影响
8
作者 谢春芹 董明辉 +5 位作者 顾鲁同 李勇 赵国强 凡军民 侯金凤 金梅娟 《中国食用菌》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品种、不同配方的外源营养袋及其不同的放置时间对羊肚菌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品种中MH1菌丝生长势强,产量最高,达3195 kg·hm^(-2);9种不同配方外源营养袋中,配方Ⅴ和Ⅰ的菌丝长势强,产量较...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品种、不同配方的外源营养袋及其不同的放置时间对羊肚菌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品种中MH1菌丝生长势强,产量最高,达3195 kg·hm^(-2);9种不同配方外源营养袋中,配方Ⅴ和Ⅰ的菌丝长势强,产量较高,分别达2685 kg·hm^(-2)和2235 kg·hm^(-2);5个放置营养袋的不同时间段中,适宜的放置时间为播种后15 d,对应产量为178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外源营养袋 生产性状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对葡萄产量、品质及根区微生态的影响
9
作者 徐宁 曹娜 +3 位作者 郭步庆 李国良 徐玉英 王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165,共6页
以阳光玫瑰鲜食葡萄为试材,根施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研究葡萄产量及果品品质,根区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以期为探索设施葡萄可持续化高品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处理(根施等量去离子水),不同浓度外... 以阳光玫瑰鲜食葡萄为试材,根施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研究葡萄产量及果品品质,根区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以期为探索设施葡萄可持续化高品质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处理(根施等量去离子水),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下阳光玫瑰产量均较高,150、50μmol/L褪黑素处理下百粒质量、单穗质量、产量分别提高8.28%、8.20%、8.54%和4.41%、4.09%、3.09%。外源褪黑素处理葡萄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固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升。外源褪黑素的配施,降低了阳光玫瑰根区土壤容重和EC值,提升了根区土壤pH值。外源褪黑素的配施增加了葡萄根区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提高了根区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且在50~200μmol/L浓度范围内,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150μmol/L外源褪黑素处理阳光玫瑰产量较高,果品品质及根区微生态环境较好,缓控土质恶化效果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褪黑素 葡萄 产量 品质 根区微生态 酶活性
下载PDF
外源GA_(3)对“白雪塔”牡丹花期生理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陶良如 米银法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7-45,共9页
以观赏牡丹“白雪塔”为试材,采用植株喷施法,研究了外源赤霉素(GA_(3))对牡丹花期生理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产业中的催花调控、切花生产及旅游创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外施500 mg·L-1GA_(3)可使“白雪塔”提前4~5 d开... 以观赏牡丹“白雪塔”为试材,采用植株喷施法,研究了外源赤霉素(GA_(3))对牡丹花期生理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产业中的催花调控、切花生产及旅游创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外施500 mg·L-1GA_(3)可使“白雪塔”提前4~5 d开花且花期延长2~3 d,有效拓宽了观赏花期。同时还显著降低了幼叶和花瓣内脱落酸(ABA)含量,提高了GA_(3)、生长素(IAA)含量及IAA/ABA、GA_(3)/ABA、(IAA+GA_(3))/ABA比值。低含量的ABA和高比值的(IAA+GA_(3))/ABA是“白雪塔”花期延长的重要内部激素调控因素。此外,外施GA_(3)还显著降低了花期衰老进程中的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各自对照相比,幼叶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3%~118.2%、20.7%~38.3%;花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则分别提高了43.0%~60.3%、23.9%~57.0%(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活性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因开花衰老诱发的过量活性氧对细胞膜脂造成的过氧化伤害,在抑制初花至败花期时的组织衰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外源GA_(3) 花期 生理效应 “白雪塔”
下载PDF
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张蛟 韩继军 +2 位作者 崔士友 陈澎军 缪源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6,42,共7页
以南粳5055为供试品种,于2021年在江苏滩涂地区(土壤盐分1.11~1.26 g/kg)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2次:分蘖期、孕穗期和3次: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喷施清... 以南粳5055为供试品种,于2021年在江苏滩涂地区(土壤盐分1.11~1.26 g/kg)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外源物质及喷施时期(2次:分蘖期、孕穗期和3次: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对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即喷施清水(CK)、禾稼春喷施2次(L1-2)、碧护喷施2次(L2-2)、萘乙酸喷施2次(L3-2)、禾稼春喷施3次(L1-3)、碧护喷施3次(L2-3)和萘乙酸喷施3次(L3-3)。结果表明,喷施外源物质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与CK相比,L2-2、L2-3、L3-2和L3-3分别显著提高产量17.69%、17.80%、11.62%和13.42%,L1-2和L1-3则分别提高产量6.66%和7.09%,但差异不显著;喷施外源物质对稻米品质影响不大。喷施外源物质对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没有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实粒数;L1-2、L2-2、L1-3和L3-3处理显著增加每穗粒数,L2-2和L2-3处理显著增加千粒重。喷施外源物质对水稻一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二次枝梗的枝梗数、总粒数、实粒数及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效果,且二次枝梗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普遍提高。对同一种外源物质而言,喷施2次和喷施3次对水稻产量、穗部性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碧护喷施处理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由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引起的,萘乙酸喷施处理提高水稻产量主要是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提高引起的,而每穗粒数的提高主要与二次枝梗数及二次枝梗的总粒数和实粒数增加有关。因此,今后在滩涂地区种植水稻,可通过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外源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改善穗粒结构特别是二次枝梗性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源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 喷施时期 穗部性状 滩涂
下载PDF
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何以可能?
12
作者 聂建亮 赵腾 吴玉锋 《长白学刊》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契合了国家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与外源型和内生型社会组织不同,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主要由村庄外部主体动员成立,由村内精英运行,具有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优势,但因缺...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契合了国家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与外源型和内生型社会组织不同,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主要由村庄外部主体动员成立,由村内精英运行,具有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优势,但因缺乏外部资源的持续性输入,导致很多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运行困难。本文以运行较好的一个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陕西省T村老年协会为个案,探讨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机理。研究发现,通过一定的组织行为,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可以形成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各项机制,如与其他治理组织互相嵌入的组织机制,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与用者付费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定期活动串联重塑村庄节奏的链接机制,规范活动程序与采取预防措施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声誉、信任和互惠为关键因素巩固集体行动领导力的领导机制,从而保障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内生型社会组织 农村 社会治理 参与机制 老年协会
下载PDF
外源性胆红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13
作者 李丹 斯依提·阿木提 +2 位作者 恰合班·恩特马合 刘艳梅 孟新玲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0-243,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胆红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R组)、5 mg/kg胆红素组(I/R+5 mg组)、10 mg/kg胆红素组(I/R+10 mg组)和15 mg/kg胆红素组(I/R+15 mg组),造模前连续给药7... 目的:研究外源性胆红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及其对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R组)、5 mg/kg胆红素组(I/R+5 mg组)、10 mg/kg胆红素组(I/R+10 mg组)和15 mg/kg胆红素组(I/R+15 mg组),造模前连续给药7 d,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I/R模型。造模24 h后取材,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区域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p-caspase 3水平。结果:与I/R组相比,I/R+10 mg组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与I/R组相比,I/R+5 mg组和I/R+10 mg组脑组织形态较为正常;与I/R组相比,I/R+10 mg组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I/R+5 mg组、I/R+10 mg组和I/R+15 mg组脑组织p-caspase 3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外源性胆红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外源性胆红素 凋亡 大鼠
下载PDF
外源性GDF11通过调控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
14
作者 戴正东 胡良坤 +1 位作者 万伟 徐丽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50-856,共7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通过调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ng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组)、r-GDF11组、Ab-LOX-1组... [目的]探讨外源性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通过调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对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ngⅡ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组)、r-GDF11组、Ab-LOX-1组和r-GDF11+r-LOX-1组,每组10只。采用动物无创血压仪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变化;HE染色评估主动脉血管形态;Masson染色评估主动脉组织胶原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组织中GDF11、LOX-1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压升高,主动脉组织中膜厚度(MT)、MT/管腔内径(LD)比值增大,LD减小(均P<0.05);主动脉组织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值、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转录激活因子6(ATF6)蛋白表达、磷酸化PK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p-PERK)/PERK和磷酸化肌醇需求酶1α(p-IRE1α)/IRE1α比值均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r-GDF11组和Ab-LOX-1组大鼠血压降低,主动脉组织MT、MT/LD均减小,LD增大(均P<0.05);主动脉组织CVF值、GRP78和ATF6蛋白表达、p-PERK/PERK和p-IRE1α/IRE1α比值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r-GDF11组比较,r-GDF11+r-LOX-1组大鼠血压升高,主动脉组织MT、MT/LD增大,LD减小(均P<0.05);主动脉组织CVF值、GRP78和ATF6蛋白表达、p-PERK/PERK和p-IRE1α/IRE1α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外源性GDF11通过抑制LOX-1介导的内质网应激途径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生长分化因子11 高血压 血管重构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韩洁 叶泽慧 杨洋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患儿意外吸入油性稀释液体后出现咳嗽、气促进行性加重,...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例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例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患儿意外吸入油性稀释液体后出现咳嗽、气促进行性加重,血氧饱和度降低,血炎症指标增高,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见双肺多发性病变,确诊外源性脂质性肺炎后及时予以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并首次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支气管镜注入治疗,同时予以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抗感染、糖皮质激素雾化等治疗。治疗后,患儿咳嗽、气促、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短期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外源性脂质性肺炎早期应用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临床疗效好,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下载PDF
外源添加物对高盐废水厌氧消化的影响:综述
16
作者 邹小玲 赖文琪 +2 位作者 张本凯 韩杰 刘家豪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7-2230,共4页
围绕铁基材料、相容性溶质以及碳材料等外源添加物对高盐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在高盐度作用下,铁基材料和碳材料通过增强直接种间电子传递、富集功能微生物等作用来提高高盐度中厌氧消化产甲烷效率;相容性溶质可以被微... 围绕铁基材料、相容性溶质以及碳材料等外源添加物对高盐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在高盐度作用下,铁基材料和碳材料通过增强直接种间电子传递、富集功能微生物等作用来提高高盐度中厌氧消化产甲烷效率;相容性溶质可以被微生物吸收来平衡渗透压差,以帮助微生物更快地适应高盐环境,从而提高高盐废水的厌氧消化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废水 厌氧消化 外源添加物
下载PDF
外源硒对平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富硒量的影响
17
作者 刘媛 李薇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5期16-18,共3页
以平菇508为供试菌株,探讨外源硒不同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生物学效率以及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板富硒筛选试验,外源硒最佳添加量为10 mg/L,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长势较好;栽培试验表明:外源硒添加量为80 mg/kg,平菇生物学... 以平菇508为供试菌株,探讨外源硒不同添加量对平菇菌丝生长、生物学效率以及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板富硒筛选试验,外源硒最佳添加量为10 mg/L,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长势较好;栽培试验表明:外源硒添加量为80 mg/kg,平菇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9%;平菇富硒能力随外源硒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源硒添加量为140 mg/kg,平菇子实体总硒质量分数最高,为153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外源 菌丝生长 生物学效率 富硒
下载PDF
喷施外源调节微量元素对小麦生产性能和产量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何增国 张德 +1 位作者 杨珍 赵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68-70,75,共4页
微量元素的合理补充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为研究验证“锌+硼”微肥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次数对小麦产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按照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次数设计8个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喷施“锌+硼”微肥处理小麦的产量、干物... 微量元素的合理补充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节。为研究验证“锌+硼”微肥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次数对小麦产量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按照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次数设计8个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喷施“锌+硼”微肥处理小麦的产量、干物质产量和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显著高于不喷施处理,就本试验设计的喷施次数来看,喷施次数越多,小麦的产量越高,喷施2次、3次、4次处理产量都显著高于喷施1次的处理,喷施4次的处理产量最高,为7246.05 kg/hm^(2),其次为喷施3次的处理,产量为7233.25 kg/hm^(2);从不同喷施时期来看,在孕穗期和扬花期喷施“锌+硼”微肥效果最好。综合分析,实际生产中喷施“锌+硼”微肥应选择在孕穗期和扬花期喷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喷施次数,以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外源调节 微量元素 生产性能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光质下外源硒对水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帆 秦志翔 +3 位作者 郝文琴 成永三 张毅 石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以‘意大利耐抽薹’生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法,以LED灯为光源,设置红蓝光比例为4∶1(R4B1)、1∶2(R1B2)和全红光(R)、全蓝光(B)4种光质水平和叶面喷施外源硒溶液(0、24、48μmol/L)3种浓度水平,两者完全随机组合,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光质... 以‘意大利耐抽薹’生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法,以LED灯为光源,设置红蓝光比例为4∶1(R4B1)、1∶2(R1B2)和全红光(R)、全蓝光(B)4种光质水平和叶面喷施外源硒溶液(0、24、48μmol/L)3种浓度水平,两者完全随机组合,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光质下外源硒对生菜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人工光环境下生菜高效栽培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1)红光更有利于生菜生物量积累、可溶性糖的积累和硝酸盐含量的降低,蓝光更有利于生菜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类黄酮和总酚物质的积累;(2)在不同光质下喷施48μmol/L外源硒进一步增强了光质对生菜生长和品质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在红蓝光比例为4∶1的复合光下喷施外源硒对生菜的生物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类黄酮、总酚物质、硒元素的积累及硝酸盐含量的降低效果最显著;(3)对生菜的生长和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红蓝光比例为4∶1的复合光配施48μmol/L外源硒的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光质与硒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及二者的互作效果均显著。综合考虑,在红蓝光比例为4∶1的复合光与蓝光下喷施48μmol/L外源硒溶液对生菜的生长和品质的改善效果更好,从光质与硒互作效果看,光质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外源硒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 光质 生菜 生物量 品质
下载PDF
外源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凯鑫 王立春 +5 位作者 田国奎 王海艳 李凤云 潘阳 庞泽 单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讨外源烯效唑(Uniconazole)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叶片生理参数的影响,2022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盆栽场进行盆栽试验,以干旱敏感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在块茎膨大期(第二花序开花)进行烯效唑和干旱处理,... 为探讨外源烯效唑(Uniconazole)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叶片生理参数的影响,2022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盆栽场进行盆栽试验,以干旱敏感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在块茎膨大期(第二花序开花)进行烯效唑和干旱处理,分别设正常水分管理(CK)、正常水分管理+喷施烯效唑(CK+S)、干旱胁迫(D)和干旱胁迫+喷施烯效唑(D+S)4个处理,于喷施烯效唑后第15天进行取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外源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生长、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烯效唑能够明显改善马铃薯叶片的生长状态,D+S处理的叶片叶绿素a(Chl a)和总叶绿素(Chl a+b)含量较D处理显著提高了16.52%和13.85%。喷施烯效唑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同时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以及ASA-GSH循环中的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起到了清除过量积累的活性氧(ROS)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的作用。另外,外源烯效唑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减缓了干旱胁迫对叶片生长的抑制作用。外源烯效唑能够促进马铃薯叶片内抗氧化酶、ASA-GSH循环和渗透调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叶片内部还原力水平和抗氧化能力,减轻活性氧对细胞膜造成的损害,提高马铃薯耐旱性。本研究结果为马铃薯抗旱栽培及烯效唑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抗氧化防御能力 外源烯效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