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儒学”抑或“政治的儒学”——论儒学在当代的政治姿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子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 "儒学在现代"(而非"现代儒学")所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新时期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代表了两种极端解决思路:"非政治的儒学"虽然坚守住了儒家"内圣(曲)通外王"的整全视野,但却违背了政治生活的本性(即外王事业无法完全化约为内圣功夫);而"政治儒学"却将内圣外王对列并举,虽然看到了政治生活的本性,但却丢失了儒家的整全视野。基于前两者的经验,可以提出一种介于"非政治的儒学"与"政治儒学"之间的"政治的儒学"观念,即通过把"内圣外王"理解为一种"言辞上的乌托邦",既要保存儒家的整全视野,又要尊重政治生活的本性,以此作为一种儒学在当代的合理政治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儒学 非政治的儒学 政治的儒学 内圣 言辞上的乌托邦
下载PDF
后新儒学的“公民儒学”建构及其问题——与生活儒学的“中国正义论”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6-104,共9页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就“公民儒学”来说,尽管其对于儒学现代转型而言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效应...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就“公民儒学”来说,尽管其对于儒学现代转型而言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效应,但其本身的内容架构却有待贯通与深化。与“中国正义论”相比较,“公民儒学”存在着诸多内在缺失:首先,混淆了制度规范与正义原则的区别,导致二者关系发生错位,即“以礼为义”;其次,这种错位关系的根源在于后新儒学“外王—内圣”的思维架构的不彻底,“内圣”与“外王”的“逆转”未能真正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理论困境的超越;最后,“公民儒学”本身的证成陷入了“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循环论证。“公民儒学”所存在的这些缺失意味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公民儒学”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儒学 后新儒学 中国正义论 以礼为义 外王—内圣
原文传递
中国知识论传统是“历史缺乏”而非“现实忽略”——对陆建猷教授批评之回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永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26,共7页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行。因为,目前哲学领域之所用术语、理论、问题方法多是在中西对比语境下提出的,抛开西方哲学,纯粹中国哲学之研究暂无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内圣 直觉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fucius’Benevolence
4
作者 景怀斌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3期31-45,共15页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is, to a large extent, inseparable from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analysis should start from Confucius himself. He developed the idea of shiming (时命), or the...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is, to a large extent, inseparable from Confucian thought, and its analysis should start from Confucius himself. He developed the idea of shiming (时命), or the mandate of the times, after the idea of deming (德命), or the mandate of virtue, encountered repeated setbacks. Shiming challenged the idea that "Heaven is aligned with the virtuous," and coping with this challenge required an ultimate worldview of a more original nature. Confucius formed his ultimate world view of "benevolence" (ren ~)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and his reflections and realizations. Gripped by this idea, he cultivated inward virtue and adhered to the Way while outwardly practicing benevolence, with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The balancing of the interior and the exterior was the key to enjoying a rich and meaningful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EVOLENCE a sage within and a king without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