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辅助的CBL在研究生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胡芝爱 邹淑娟 +1 位作者 祝颂松 陈建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辅助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研究生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教学中的应用,以提供教学模式新思路。方法:将30名口腔正畸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PT讲解知识点配合病例图片展示的传统教... 目的:探讨数字化辅助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研究生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教学中的应用,以提供教学模式新思路。方法:将30名口腔正畸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PT讲解知识点配合病例图片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三维数字化辅助的CBL教学,即在常规讲授教学前组织研究生学习三维数字化软件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典型病例中的应用。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教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堂测验中,对照组得分为(9.87±1.71)分,实验组得分为(11.40±1.99)分,实验组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在课前对此次课程的期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满意度综合评价中,实验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三维数字化辅助的CBL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值得在正畸研究生教学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案例教学法 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研究生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脑积水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布云克西克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4期93-93,95,共2页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伴脑积水的外科联合治疗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临床症状缓解28例(93.33%),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6...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伴脑积水的外科联合治疗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脑积水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临床症状缓解28例(93.33%),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6.67%),所有患者头颅CT或MRI复查示分流管脑室端位于脑室内,位置较好,无出血。结论: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安全,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 外科联合治疗
下载PDF
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的外科联合治疗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斌 曾富明 方世鸿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12期1779-1780,共2页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的外科联合治疗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对我院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临床症状缓解28例(93.33%),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6.67%),所有患者头颅CT...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的外科联合治疗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对我院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临床症状缓解28例(93.33%),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6.67%),所有患者头颅CT或MRI复查示分流管脑室端位于脑室内,位置较好,无出血。结论:外科联合治疗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安全,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伴亚急性脑积水 外科联合治疗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冠状动脉栓塞内外科联合治疗一例
4
作者 张迎怡 丛洪良 +4 位作者 裴诚民 姜华 郭绪昆 姜楠 徐栋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3-613,共1页
患者男,18岁。间断发热6个月入院。6个月前发热,T37~38℃,持续10余天,外院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阴性,经验性给予“青霉素”治疗6周,仍间断发热。入院体检:T37.7℃,BP120/8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 患者男,18岁。间断发热6个月入院。6个月前发热,T37~38℃,持续10余天,外院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阴性,经验性给予“青霉素”治疗6周,仍间断发热。入院体检:T37.7℃,BP120/8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率80次/min,心尖部3/6级较粗糙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联合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 冠状动脉栓塞 并发 间断发热 入院体检 肺呼吸音 血培养
原文传递
骨性安氏Ⅱ类错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开云 郑翼 +1 位作者 王昕 罗颂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 2 2例 ,男 7例 ,女 15例 ,年龄 2 0~30岁。在术前及术后 6~...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 2 2例 ,男 7例 ,女 15例 ,年龄 2 0~30岁。在术前及术后 6~ 12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 ,对 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 :在矢状向上 ,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 2mm(P <0 0 1) ;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 0 5 9∶1~0 6 4∶1;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 0 83∶1,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 0 95∶1。在垂直向上 ,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 1mm(P >0 0 5 ) ;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 2mm(P <0 0 5 ) ,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 1 0 7∶1~ 1 34∶1。结论 :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 ,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 ;但在垂直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安氏Ⅱ类错He 外科-正畸联合治疗 软组织侧貌变化 口腔正畸
下载PDF
单纯抗生素治疗和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多智 张旭日 +2 位作者 李伟 李儒正 吴朝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3期174-175,192,共3页
目的 探讨单纯抗生素治疗和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组 ( 14例患者 )和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组 ( 4 2例患者 )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抗生... 目的 探讨单纯抗生素治疗和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 IE)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组 ( 14例患者 )和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组 ( 4 2例患者 )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组与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92 .8%及 3 5 .7% ,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 P<0 .0 0 1) ;死亡率分别为 7.2 %和 64 .3 % ,也有显著差异 ( P<0 .0 0 1)。结论 相对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并发心力衰竭的 IE,应用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力衰竭 单纯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联合外科干预治疗
下载PDF
四川省肥胖和糖尿病内外科联合治疗培训会召开
7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1289-1289,共1页
2014年6月22日,四川省肥胖和糖尿病内外科联合治疗培训会暨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学组成立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讲话,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 2014年6月22日,四川省肥胖和糖尿病内外科联合治疗培训会暨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学组成立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讲话,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等多所四川省内知名医院的专家教授近80人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医学会 外科联合治疗 糖尿病 肥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培训 成都军区总医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原文传递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Ⅰ类双颌前突1例
8
作者 李博勋 刘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62-463,共2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对1例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患者进行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容貌美观,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度,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骨性Ⅰ类双颌前突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 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
下载PDF
正畸-外科联合疗法在错畸形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治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18期95-96,共2页
目的:观察正畸-外科联合疗法在错畸形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错畸形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2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放式导萌法治疗(不凿除阻力骨),给予研究组... 目的:观察正畸-外科联合疗法在错畸形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错畸形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2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开放式导萌法治疗(不凿除阻力骨),给予研究组患者封闭式导萌法治疗(凿除阻力骨),比较两组患者矫治中(6个月)疗效、矫治后牙龈形态。结果:牵引6个月后,研究组的疗效(100.00%)高于对照组(95.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结束后,研究组牙龈形态对称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闭式导萌法(凿除阻力骨)治疗错畸形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开放式导萌法治疗(不凿除阻力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导萌法 开放式导萌法 牙龈形态 正畸-外科联合治疗
下载PDF
上颌埋伏尖牙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对牙龈微循环的影响
10
作者 张彩虹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12期205-206,共2页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尖牙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对牙龈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上颌埋伏尖牙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拔牙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科正畸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尖牙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对牙龈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上颌埋伏尖牙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拔牙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科正畸联合治疗。结果:术后7 d,两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显著上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显著下降,与术前1 d比较,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前后的上颌骨相对于颅骨的前后向关系(SNA)、下颌骨相对于颅骨的前后向关系(SNB)与上下颌骨的前后向关系(ANB)组内与组间对比,数据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的牙龈血流量都显著高于术前1 d(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龈沟液中骨保护素(OPG)含量显著降低,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含量显著升高,与术前1 d对比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埋伏尖牙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对于患者颅面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可以使患者的牙周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调节龈沟液OPG与RANKL含量,促进牙龈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正畸联合治疗 上颌埋伏尖牙 牙龈微循环 牙周状况
下载PDF
手术先行模式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家琦 曹志炜 毕瑞野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11期733-738,共6页
对于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随着牙颌面畸形治疗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先行模式即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显现出可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优... 对于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随着牙颌面畸形治疗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先行模式即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显现出可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优势。本文从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和稳定性等方面,对手术先行模式在牙颌面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治疗模式,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证相对严格,通常仅限于骨性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骨性开[牙合]、双颌前突、面部不对称且不太需要术前正畸排齐牙齿或去除牙齿代偿的患者,具体为:①前牙无拥挤或轻度拥挤;②Spee曲线平坦或浅;③切牙倾斜度正常或轻度唇倾/舌倾;④上下牙弓关系较为协调,横向差异较小;⑤骨块移动后上下牙列咬合接触较为广泛,至少需要3个稳定的咬合触点。任何可能影响手术或最终治疗效果的咬合情况或可能影响术后愈合过程的疾病都被视为其禁忌证,手术先行模式同时存在潜在局限性如咬合不稳定、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较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循证研究证实。多数文献认为两种治疗模式的效果和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现阶段仍缺乏足够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提供确切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手术先行模式 Ⅱ类错[牙合]畸形 Ⅲ类错[牙合]畸形
下载PDF
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威 张薇 陈志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28-331,共4页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会对患者咀嚼、发音功能及美观产生严重影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对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拔除术、自体牙移植及外科手术助萌法联合正畸治疗等。只有掌握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证,...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会对患者咀嚼、发音功能及美观产生严重影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对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拔除术、自体牙移植及外科手术助萌法联合正畸治疗等。只有掌握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制订最合适的治疗计划,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埋伏中切牙 拔除术 自体牙移植 外科助萌术联合正畸治疗
下载PDF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姚培炎 范关荣 +2 位作者 冯卓荣 朱洪生 王一山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对 3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重点讨论防治问题。方法 全组 30例患者中男性 15例 ,女性 15例。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6岁。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 (PVE)的发生率为 2 .8% ,其中二尖瓣 (MV)、主动脉瓣 (AV)... 目的 对 3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重点讨论防治问题。方法 全组 30例患者中男性 15例 ,女性 15例。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6岁。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 (PVE)的发生率为 2 .8% ,其中二尖瓣 (MV)、主动脉瓣 (AV)及双瓣 (DV)的PVE发生率各为 2 .2 %、4.3%及 4.2 3%。单纯内科疗法 2 2例 ;内外科联合疗法 8例。结果 内科疗法病死率 86 % ;内外科疗法病死率 12 .5 %。结论 内外科疗法效果优于单纯内科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 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联合治疗 赘生物
下载PDF
全脑放疗与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评价
14
作者 王立莹 姚月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80-83,共4页
分析在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时,实施全脑放疗与联合立体定向治疗的意义所在。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65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7)和对照组(n=78),对照... 分析在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时,实施全脑放疗与联合立体定向治疗的意义所在。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65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87)和对照组(n=78),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单纯采用全脑放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全脑放疗与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在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同时对出院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对比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理想(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统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更长,存活率也更高(P<0.05)。结论 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方法之中,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有着极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更好的保障作用,同时,该方法下的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对于提高该类患者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放疗 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治75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锡为 黄炯强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年第9期38-38,共1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单纯内科治疗和内科结合积极的外科治疗两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治的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5例IE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内科治疗组和内外科...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单纯内科治疗和内科结合积极的外科治疗两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收治的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5例IE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内科治疗组和内外科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死亡率也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复杂,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适时手术行内外科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IE的临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内科抗生素治疗 外科联合治疗 诊治
下载PDF
Effect of Dermabrasion and ReCell on Large Superficial Facial Scars Caused by Burn, Trauma and Acnes 被引量:9
16
作者 Pan-xi Yu Wen-qi Diao +1 位作者 Zuo-liang Qi Jing-long Ca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3-173,174,175,176,177,178,179,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ermabrasion combined with ReCell on large superficial facial scars caused by burn, trauma and acnes. Methods Nineteen patients with large superficial facial scars were treated b...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ermabrasion combined with ReCell on large superficial facial scars caused by burn, trauma and acnes. Methods Nineteen patients with large superficial facial scars were treated by the same surgeon with dermabrasion combined with ReCell?. According to the etiology,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post-burning group (n=5), post-traumatic group (n=7) and post-acne group (n=7). Fifteen patients completed the follow-ups, 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Healing time, complication rate, the preoperative and 18-month-post-operative assessments using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 (PSS), Vancouver Scar Scale (VSS), and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 (POSAS)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on outcomes.Results The healing time of post-burning group (19.6±4.0 days), post-traumatic group (15.8±2.6 days), and post-acne group (11.4±3.1 days) varied remarkably (F=7.701, P=0.007). Th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60%, 20%, and 0 respectively. The post-operative POS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all groups (P〈0.05), wh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shown in the post-acne group (P〈0.05). The post-operative PSS and VSS improved only in the post-traumatic group and post-acne group (all P〈0.05), where the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also shown in the post-acne group (P〈0.05). Conclusion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dermabrasion and ReCell has remarkable effect on acne scars, moderate effect on traumatic scars and is not suggested for burn scars. POSAS should be applied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eatments for large irregular sc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MABRASION ReCell SCARS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
下载PDF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琳 王旭霞 +3 位作者 陈磊 黄艳 任旭升 张君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年第9期560-561,共2页
目的: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正颌外科治疗的术前与术后正畸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病例35例,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必须完成个别牙齿错... 目的: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正颌外科治疗的术前与术后正畸的特点及难点。方法: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病例35例,对该类畸形的临床特点、正颌手术前后正畸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正畸治疗必须完成个别牙齿错位的调整,纠正牙弓形态与宽度的不调和牙齿代偿的去除;术后正畸的主要目的是牙弓内残留间隙的关闭和咬合关系的进一步精细调整。结论:只有完善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与正颌外科手术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耠畸形 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术前正畸 术后正畸
原文传递
二尖瓣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家豪 薛松 +4 位作者 徐根兴 黄日太 殷荣 刘冀东 朱洪生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回顾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MVR)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1979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依据修正的Duke大学诊断标准确诊的MVR术后的PVE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5岁,中位年龄28岁,PVE的发... 目的回顾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MVR)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1979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依据修正的Duke大学诊断标准确诊的MVR术后的PVE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55岁,中位年龄28岁,PVE的发生率为0.97%(16/1657)。术前血培养阳性5例;单纯内科保守治疗10例;内、外科联合治疗6例,其中1例因难以纠治的心力衰竭急诊手术,另5例经抗生素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择期手术;手术拆除感染的人工瓣膜后彻底清除周围的感染组织和赘生物,用稀释的氟氯溴碘溶液及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重新置换新的人工瓣膜,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R)3例。结果采用单纯内科方法治愈2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4例,死于脑部并发症(包括脑栓塞、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内、外科联合方法治愈6例。术后随访8例,随访时间1.7~16年,平均5.1年。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于术后8年由于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瓣周漏和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而行瓣周漏修补加三尖瓣置换外,其余7例随访患者无感染复发。结论内、外科联合治疗MVR术后PVE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内科治疗。及时诊断、足量足时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把握手术时机、感染组织的彻底清除、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外科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高压氧早期介入治疗胸主动脉破裂合并左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
19
作者 崔晓雯 姜永珊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0,共1页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创伤外科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发生于小腿和前臂掌侧。我科2008年12月上治1例胸主动脉破裂合并左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高压氧早期介入与内外科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 胸主动脉破裂 早期介入治疗 高压氧 外科联合治疗 创伤外科 前臂掌侧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秀梅 黄小梅 +3 位作者 罗建方 倪忠涵 刘芳 陈新梅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4,共2页
主动脉夹层(AD)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急症。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主动脉夹层DebakeyIH的治疗方法由单纯的外科治疗或内外科联合治疗转向更为微创的内科介入治疗。通过介入... 主动脉夹层(AD)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心血管急症。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主动脉夹层DebakeyIH的治疗方法由单纯的外科治疗或内外科联合治疗转向更为微创的内科介入治疗。通过介入的方法将覆膜支架送入主动脉夹层破口部位,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近年来国外主动脉夹层有效治疗的新进展,而这种以血管缝合器预先缝合的更加微创的术式、术程及护理配合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2009年10-12月于国内率先引进该技术,成功为17例AD(DebakeyⅢ)患者行完全经皮穿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经皮穿刺 护理配合 外科联合治疗 血管缝合器 主动脉壁 介入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