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内外群体偏爱的发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世平 崔鑫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27,共6页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虽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群际偏爱的现象,但是社会认同理论是能够同时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对群际偏爱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偏爱 外群体偏爱 社会认同理论
下载PDF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严义娟 佐斌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1-674,共4页
内群体偏爱在早期的群体互动关系中似乎成为定论。文章在简要介绍内群体偏爱的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外群体偏爱的现象及其研究例证,特别介绍了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偏爱共存现象,与优势群体成员的外群体偏爱;并对外群... 内群体偏爱在早期的群体互动关系中似乎成为定论。文章在简要介绍内群体偏爱的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外群体偏爱的现象及其研究例证,特别介绍了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偏爱共存现象,与优势群体成员的外群体偏爱;并对外群体偏爱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互动 群体偏爱 外群体偏爱
下载PDF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对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偏爱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向玲 赵玉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2-705,共4页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而提取农村群体的积极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有内隐偏爱,对内群体却不存在内隐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群体偏爱 群体偏爱 加工分离程序
下载PDF
基于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的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偏爱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静 《科技和产业》 2015年第6期78-82,96,共6页
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发诸多社会道德偏失的问题,伴随实习情境的恶化自然划分出工作场所中以企业基层管理者为成员的优势群体与实习生组成的劣势群体。然而实地观察发现在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外显态度中表现出对... 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发诸多社会道德偏失的问题,伴随实习情境的恶化自然划分出工作场所中以企业基层管理者为成员的优势群体与实习生组成的劣势群体。然而实地观察发现在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外显态度中表现出对实习生群体的偏爱,即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偏爱,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优势群体内化的外群偏爱还是迫于社会压力而对内隐态度做出的掩饰仍有待于深入研究,但促进该情境下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偏爱将有助于改善当前无法被取缔的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所陷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群体 劣势群体 外群体偏爱 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
下载PDF
外群体一定贬损吗:来自蒙古族和汉族群体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云龙 张玉柱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8-704,共7页
本研究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我国非冲突性、地位平等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体,在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时的群体效应。实验1证明了蒙古族和汉族间表现出的并非"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实验2... 本研究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我国非冲突性、地位平等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体,在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时的群体效应。实验1证明了蒙古族和汉族间表现出的并非"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实验2通过考察人际敏感性和群际态度两个变量验证了蒙汉间外群体偏爱的真实性,但这一效应在群际态度消极的高敏感汉族中表现出了人为增益性;而且发现了蒙汉族际沟通中的不同信息传递模式,蒙古族同时着眼于积极和消极信息,而汉族更偏重于积极信息。由此可知,外群体并不一定引发贬损,群体性质兹事体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群体偏爱 蒙古族和汉族群体 族际信息沟通 人际敏感性 群际态度
下载PDF
蒙汉族际沟通中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机制研究
6
作者 吴云龙 张玉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7-78,120,共3页
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蒙古族和汉族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特点,并对“外群体是否一定被贬损”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结果表明,在蒙古族和汉族间并未表现出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即蒙古族和汉族均传递了彼此... 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蒙古族和汉族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特点,并对“外群体是否一定被贬损”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结果表明,在蒙古族和汉族间并未表现出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即蒙古族和汉族均传递了彼此更多的积极民族刻板印象,并且这种外群体偏爱不会受听众的外群体民族身份表明与否的影响。此外,汉族传递的蒙古族积极信息要多于蒙古族传递的汉族积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汉群体关系 民族刻板印象 信息传递 外群体偏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