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姜政 黄爱龙 +3 位作者 汪志群 陶小红 王丕龙 蒲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为Hp的疫苗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用PCR从Hp染色体中,扩增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Bam H I,...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为Hp的疫苗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用PCR从Hp染色体中,扩增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Bam H I,Hind Ⅲ双酶切、纯化、连接,转化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以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0)并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用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 结果: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 18000 u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与Tomb等报道相比较,有2%编码基因发生变异,1.7%氨基酸残基改变。经SDS-PAGE分析发现,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为38000 u,其中pET32a(+)表达的蛋白约为20000 u,可溶性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1.3%。重组蛋白经Ni-NTA琼脂糖树脂纯化后,其纯度达95%以上。ELISA法检测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Hp阳性患者的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结论:成功地克隆并表达Hp 18000 u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为Hp蛋白质疫苗的研制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抗原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2
作者 王丕龙 姜政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443-1443,共1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克隆 表达 抗原性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L和F基因单价、融合和联合DNA疫苗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宫强 阮梦蝶 +2 位作者 彭永刚 牛明福 郭洁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25,共1页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性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可引起人的烧伤感染、脓胸等疾病,还可引发禽类等动物的菌血症、败血症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该菌的耐药性迅速上升,亟需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控制该病。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性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可引起人的烧伤感染、脓胸等疾病,还可引发禽类等动物的菌血症、败血症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该菌的耐药性迅速上升,亟需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控制该病。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外膜蛋白编码基因oprL和oprF为基础构建了单价、二价融合和联合DNA疫苗,并对其免疫小鼠和鸡后诱导的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攻毒保护效果进行了检测,旨在为研制新型高效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提供实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 DNA疫苗 免疫效果 细胞免疫应答 人畜共患 烧伤感染 oprF
原文传递
工程大肠杆菌高效转化外源脂肪酸生成羟基脂肪酸的研究
4
作者 王相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BM3)能特异性催化脂肪酸ω碳位羟基化反应生成羟基脂肪酸,在前期构建携带单加氧酶基因P450BM3工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转化脂肪酸的基础上,为解决外源脂肪酸在羟基化过程中的消耗和转运问题,构建了脂...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BM3)能特异性催化脂肪酸ω碳位羟基化反应生成羟基脂肪酸,在前期构建携带单加氧酶基因P450BM3工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转化脂肪酸的基础上,为解决外源脂肪酸在羟基化过程中的消耗和转运问题,构建了脂酰基辅酶A合成酶基因(fadD)缺失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fadL)过表达的工程菌株。摇瓶条件下羟基十二酸产量达到748.8 mg/L,转化率为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酰辅酶A合成酶 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羟基脂肪酸 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下载PDF
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小玲 管大伟 +5 位作者 刘美真 李灵辉 柯碧霞 黎薇 梁剑 柯昌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 目的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porB特征;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采用PHYLIP软件制作进化树,并与脑膜炎奈瑟球菌MLST全球数据库(PubMLST)中的菌株比较,确定优势克隆型菌株,探讨广东省历年流脑疫情分离株的看家基因序列多态性。结果porA可变区(VR)1的型别以20型为主,VR2的型别在2004年前主要为9型,以后呈现多态性;porB可变区Ⅰ、Ⅳ、Ⅴ、Ⅵ主要分别为4、7、11、10型,2004年后可变区Ⅴ、Ⅵ型别增多;除2007年分离的1株W135菌株外,其余菌株的porB基因均无Ⅶ、Ⅷ可变区。在7个看家基因中,abcZ等位基因多态性最低,pgm最高。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离株2004年前的优势克隆为ST-5克隆系,自2004年开始出现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系,2007年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克隆系。结论广东省历年脑膜炎奈瑟球菌分离株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呈现多态性特征,分离株为多克隆系并存,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奈瑟球菌 分子特征 多位点序列分型 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