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踝关节扭伤后继发跗骨窦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徐晓旭 张磊 +4 位作者 姜博 孙晋 刘晓华 张晟 李妍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外踝关节扭伤继发跗骨窦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跗骨窦封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91例外踝扭伤患者中88例行跗骨窦封闭注射治疗,其中男22例,女66例;年龄29~60(41.00±7.52)岁,病程1~12(5.6... 目的:探讨外踝关节扭伤继发跗骨窦综合征的发生率和跗骨窦封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91例外踝扭伤患者中88例行跗骨窦封闭注射治疗,其中男22例,女66例;年龄29~60(41.00±7.52)岁,病程1~12(5.6±4.2)个月。具体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1 ml+盐酸利多卡因4 ml。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88例患者完成目标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外踝关节扭伤继发跗骨窦综合征发生率为22.5%(88/391),封闭治疗后1个月VAS(1.20±0.89)分,AOFAS(88.70±7.04)分;治疗3个月后VAS(1.60±1.35)分,AOFAS(85.20±10.95)分;治疗6个月后VAS(2.35±1.39)分,AOFAS(80.30±9.75)分;治疗12个月后VAS(2.80±1.51)分,AOFAS(79.10±9.94)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外踝关节扭伤后跗骨窦综合征发生率为22.5%,封闭治疗短期内有效,1年内症状复发率为65%,针对保守治疗欠佳的患者,或考虑进行其他治疗方法,如踝关节镜下清理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关节扭伤 跗骨窦综合征 封闭治疗
下载PDF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腓肠神经阻滞在外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余群英 尹强 +1 位作者 邓燕 邱琬苒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141-145,共5页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腓肠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外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前准备及心电...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腓肠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外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术前准备及心电图监测。试验组采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腓肠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小腿肌力,术后24 h D-2聚体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观察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对小腿肌力无影响(P<0.05);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术后24 h D-2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均未发现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 相较于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腓肠神经阻滞能促进外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尽早活动,加速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坐骨神经阻滞 腓肠神经阻滞 外踝关节骨折手术
下载PDF
带线锚钉固定外踝极小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马子君 房婵婵 +2 位作者 白彦凯 翟盼攀 李源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8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固定外踝极小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4月—2023年2月石家庄市栾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外踝极小撕脱骨折患者3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手术组20例,非手术组1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肌力、疼...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固定外踝极小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4月—2023年2月石家庄市栾城人民医院收治的外踝极小撕脱骨折患者3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手术组20例,非手术组1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分(AOFA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组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无感染及二次手术发生。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踝关节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手术治疗外踝极小撕脱骨折疗效显著,可加速骨折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使患者更快恢复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带线锚钉 外踝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在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连海鹏 王科 +3 位作者 古雨浓 李建武 白国玺 李战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8期3018-3022,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92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46例),偶数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92例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46例),偶数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8.69±3.25)岁,机械损伤24例,车祸伤17例,压砸伤5例,予以传统清创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8.51±3.12)岁,机械损伤25例,车祸伤15例,压砸伤6例,予以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皮瓣成活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感觉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4.96±4.25)min、抗生素使用时间(5.69±1.14)d、住院时间(18.98±2.87)d、换药次数(4.28±1.01)次、皮瓣切取面积(47.26±4.85)cm^(2),对照组分别为(61.02±5.69)min、(11.25±2.05)d、(28.65±3.16)d、(9.26±1.95)次、(55.36±5.12)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53、16.464、16.251、12.355、8.309,均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皮瓣成活总体优良率为95.65%(44/46),对照组为71.74%(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8,P=0.002)。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19.79±3.02)分比(16.02±2.84)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32±0.59)分比(4.21±0.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68、12.389,均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χ^(2)=9.902,P=0.007)。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2%(3/46)比21.7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P=0.036)。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治疗前足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皮瓣存活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 前足软组织缺损 关节功能 感觉功能
下载PDF
外踝钢板后侧固定治疗踝关节周围骨折40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潘俊晖 张建光 孙梓祥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11期1771-1772,共2页
关键词 外踝关节周围骨折 胫骨骨折 骨折 关节 外踝钢板
下载PDF
外踝合并后踝骨折内固定术中外侧Kocher入路的应用效果研讨
6
作者 周志强 丁国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41-044,共4页
分析在外踝合并后踝骨折内固定术中外侧Kocher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限定时间:2022.06-2023.06;限定对象:外踝合并后踝骨折患者60例;研究方法:传统外侧钢板螺钉固定术、外侧Kocher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分析组干预后... 分析在外踝合并后踝骨折内固定术中外侧Kocher入路的应用效果。方法 限定时间:2022.06-2023.06;限定对象:外踝合并后踝骨折患者60例;研究方法:传统外侧钢板螺钉固定术、外侧Kocher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术。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分析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参比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参比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参比组,诊疗优良率处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 针对外踝合并后踝骨折患者,应用外侧Kocher入路支持,可在一个切口单通道内进一步同步实现后踝部位的复位支持,且干预优良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合并后骨折 单通道 骨折愈合时间 优良率
下载PDF
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术治疗距骨外侧软骨损伤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赵述傲 赵德勇 +4 位作者 蒋健 王海波 冯骁 王龙 袁泉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通过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术治疗距骨外侧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采用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 目的探讨通过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术治疗距骨外侧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3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采用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治疗。比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影像学的变化,对术前、术后踝关节的功能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24个月(平均13.8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畸形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93.2±3.2)分、VAS评分(5.4±1.5)分均较术前(47.5±5.7)分、(1.5±0.7)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haput结节联合外踝倒“V”形截骨治疗距骨外侧软骨损伤,可以充分显露距骨外侧病灶,术后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软骨损伤 Chaput结节 外踝截骨 髂骨移植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在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围手术期中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李林娜 田宇 +2 位作者 刘博慧 闫笑 杨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117-0120,共4页
分析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64例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行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治疗,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AOFAS评分更高、VAS... 分析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64例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行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治疗,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AOFAS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更少,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效果较好,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 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外踝前血管外踝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焱祥 夏仁云 +3 位作者 余国庆 周拥军 方斌 邱建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577,共2页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骨不连及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外踝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吻合关系。结果:外踝前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占46.9%)或足背动脉(占53.1%),... 目的:为治疗距骨骨折,骨不连及距骨体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供区。方法: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外踝前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邻近血管间的吻合关系。结果:外踝前动脉起始于胫前动脉(占46.9%)或足背动脉(占53.1%),起始外径(1.2±0.2)mm,干长(3.6±0.4)cm,伴行静脉2条,外径分别为(1.1±0.2)mm和(1.1±0.1)mm。该动脉位于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深面,向外下方达外踩。与外踝邻近血管分支相吻合,形成外踝网,经墨汁注射供血范围为4.0cm×2.5cm。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外踝骨膜骨瓣移位可修复距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前血管 外踝骨膜骨瓣 移位术 距骨骨折
下载PDF
外踝钢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连杰 赵增斌 +2 位作者 杨梁 赵文志 李宝文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内固定 外踝骨折 生物力学 手术方法 结构 外踝钢板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踝毁损骨折初探
11
作者 杨维和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3-94,共2页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初步探讨和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踝毁损骨折这一少见骨科创伤的作用和疗效,从而选择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3例外外踝毁损骨折采用手术自体髂骨移植重建外踝及中药外洗、康复锻炼。结果:优1例,良2例。结论:...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初步探讨和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踝毁损骨折这一少见骨科创伤的作用和疗效,从而选择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3例外外踝毁损骨折采用手术自体髂骨移植重建外踝及中药外洗、康复锻炼。结果:优1例,良2例。结论:手术自体髂骨移植重建外踝及中药外洗、康复锻炼是治疗外踝毁损骨折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毁损骨折 中西医结合 自体髂骨移植重建外踝 中药 康复锻炼
下载PDF
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8
12
作者 喻爱喜 张建华 +3 位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郑晓辉 余贵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29,538,共3页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内外踝提供依据。方法:在60根成人干燥胫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内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内踝关节面横宽纵长均为(1.3±0.2)cm。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具有可行性,而与内踝差别较大,不适宜用腓骨头移植重建内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 外踝 移植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3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岩 蔡培华 +3 位作者 阮洪江 刘生和 汪银锋 柴益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总结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术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 年7 月- 2006 年 4 月,收治 6 例外踝缺损患者。男 5 例,女 1 例;年龄 9 ~ 47 岁。车祸伤 4 例,砸伤 2 例。左侧 5 例,右侧 1 例。外踝骨缺损长度为... 目的总结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术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 年7 月- 2006 年 4 月,收治 6 例外踝缺损患者。男 5 例,女 1 例;年龄 9 ~ 47 岁。车祸伤 4 例,砸伤 2 例。左侧 5 例,右侧 1 例。外踝骨缺损长度为 3.5 ~ 8.5 cm;皮肤缺损范围为 14 cm × 4 cm ~ 18 cm × 7 cm。损伤至手术时间为 15 ~ 30 d。术中采用长度为 5 ~ 10 cm 的吻合膝下外侧动脉腓骨头,联合大小为 16 cm × 5 cm ~ 20 cm × 8 cm 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背阔肌皮瓣修复复杂外踝缺损。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加压打包。结果术后 1 周 1 例皮瓣远端 1 cm 发生干性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Ⅰ期愈合。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 ~ 15 个月。移植腓骨头成活良好,8 ~ 16 周均达骨性愈合。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踝关节活动自如。移植皮瓣质地柔软,无磨损及溃烂。根据 Baird-Jackson 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 3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达 83.3%。结论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头血供良好,再造外踝外形近似正常;腓动脉穿支皮瓣及背阔肌皮瓣血供可靠,皮瓣面积大,与吻合血管的腓骨头联合移植是修复复杂外踝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头膝下侧动脉 复杂外踝缺损 移植 皮瓣
下载PDF
外踝上皮瓣皮支来源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荣凯 陈超 +2 位作者 侯致典 陈刚 王增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结论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上皮瓣 应用解剖 胫前动脉 腓动脉 动脉弓
下载PDF
外踝长度短缩时踝关节应力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邹宇炜 杨新明 +3 位作者 苏峰 潘进社 张秀琴 黄世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1-663,667,共4页
目的:分析外踝长度短缩与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探讨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8例新鲜冷冻尸体下肢,分别在外踝正常长度、短缩1/3、短缩2/3和短缩3/3的情况下,测量和分析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和应力变化。结果:正常的胫... 目的:分析外踝长度短缩与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探讨创伤性踝关节炎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8例新鲜冷冻尸体下肢,分别在外踝正常长度、短缩1/3、短缩2/3和短缩3/3的情况下,测量和分析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和应力变化。结果:正常的胫距关节接触区呈三角形,外踝短缩后胫距关节接触区向外侧移位,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胫距关节面平均应力明显增加,以向前、内、外侧压力增高最为显著,且应力随外踝短缩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外踝正常长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处理踝关节损伤时应尽可能恢复外踝的解剖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 关节 应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WeberA型踝部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涛 王丹 +1 位作者 周智勇 于瑞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Weber A型踝部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及优势。方法选用2005年6月-2006年10月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含完整膝关节)48个,男26个,女22个;年龄18~55岁。将外踝以线锯于踝关节平面处横行截断,制备We... 目的探讨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Weber A型踝部骨折固定中的生物力学作用及优势。方法选用2005年6月-2006年10月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含完整膝关节)48个,男26个,女22个;年龄18~55岁。将外踝以线锯于踝关节平面处横行截断,制备Weber A型骨折模型。随机将模型分成4组(n=12),A、B、C、D组分别采用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螺钉、1/3管型钛合金钢板和标准张力带固定。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n=6),A1、B1、C1、D1组进行压力实验,A2、B2、C2、D2组进行抗扭矩实验,测量各自的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A1、B1、C1、D1组的压力实验峰值分别为(799.83±105.47)、(699.17±63.81)、(598.83±123.14)、(453.00±111.67)N,A1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2、B2、C2、D2组的扭矩实验峰值分别为(37.17±1.81)、(30.33±2.22)、(20.50±2.92)、(24.83±3.47)Nm,A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在外踝骨折的诸多固定方法中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解剖型钩状钢板 部骨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治疗慢性外踝撕脱骨折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晋 王雪松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治疗陈旧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等。方法 2013年1-11月本科对14例陈旧外踝撕脱骨折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包括女性8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5(18~40)岁。通... 目的探讨使用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治疗陈旧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技巧、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等。方法 2013年1-11月本科对14例陈旧外踝撕脱骨折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包括女性8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5(18~40)岁。通过胫前小切口取半腱肌作为移植物。全关节镜下于腓骨侧进行骨槽制备和1枚缝合锚钉固定,距骨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平均随访12(8~18)个月。使用AOF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率的评估,并使用Telos装置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应力位片进行测量。结果平均AOFAS评分由术前(73.4±16.4)分改善至术后(95.7±6.1)分(P〈0.01)。无患者主诉术后仍有不稳定感,且无供区疼痛和肌力下降主诉。Telos装置应力位片测量由术前(11.4±3.1)mm改善至术后(2.8±0.6)mm(P〈0.01)。结论使用半腱肌进行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重建可以明显改善踝关节不稳定且无特殊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陈旧 外踝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下载PDF
带血供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5
19
作者 俞立新 高建明 吴水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9-430,共2页
目的 :为第 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具骨骼标本上 ,对第 2跖骨底及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 ,术中观察第 2跖骨底的主要血供来源。结果 :第 2跖骨底、外踝形态比较 ,横径 :第 2跖骨底为 (1 .5± 0 .2 )cm ,外踝... 目的 :为第 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具骨骼标本上 ,对第 2跖骨底及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 ,术中观察第 2跖骨底的主要血供来源。结果 :第 2跖骨底、外踝形态比较 ,横径 :第 2跖骨底为 (1 .5± 0 .2 )cm ,外踝为 (1 .9± 0 .3)cm ,跖骨体为 (0 .9± 0 .1 )cm ,腓骨下段为 (1 .1± 0 .1 )cm。长度 :第 2跖骨底为 (2 .3± 0 .2 )cm ,外踝为 (3 .4± 0 .3 )cm。矢状径 :第 2跖骨底为 (2 .1± 0 .2 )cm ,外踝为 (2 .7± 0 .3)cm。结论 :第 2跖骨底与外踝形态相似 ,设计带足背血管的第 2跖骨底转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 ,临床已应用 6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第2跖骨底 外踝缺损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急性外踝韧带和关节囊撕裂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捷 曲绵域 +2 位作者 田得祥 李梅君 李国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7-308,共2页
报告了90例(91个踝关节)外踝韧带断裂和关节囊撕裂的病例,指出:外踝韧带断裂和踝前外侧关节囊的撕裂是踝足旋后伤所致;外踝韧带断裂易发生在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外踝韧带断裂分为4型,对于运动员的Ⅲ度外踝韧带断裂应给予... 报告了90例(91个踝关节)外踝韧带断裂和关节囊撕裂的病例,指出:外踝韧带断裂和踝前外侧关节囊的撕裂是踝足旋后伤所致;外踝韧带断裂易发生在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外踝韧带断裂分为4型,对于运动员的Ⅲ度外踝韧带断裂应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效果令人满意;外踝韧带损伤可导致腓骨长短肌的瞬时反应时延长;术后应加强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和外翻肌力的练习,恢复关节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韧带 关节囊断裂 急性 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