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外部反思现象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志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109,共7页
阐述了"外部反思"的概念、特征及其危害,并揭示了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外部反思"现象。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信息公平"、"知识发现&qu... 阐述了"外部反思"的概念、特征及其危害,并揭示了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外部反思"现象。对"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信息公平"、"知识发现"、"藏阅合一"、"学科馆员"等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最后指出,我国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一定要摆脱来源于"学徒思维"的"外部反思",才能取得自我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反思 学徒思维 自我主张 图书馆学研究
下载PDF
从外部反思走向实践深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热的冷思考
2
作者 付清松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0-105,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一直是个学术热点。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研究主要采取了引经据典、概念演绎、对比联系等方式和策略,但如果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普遍表现出过分哲学化的偏好,从而实际上绕开了马克思实... 改革开放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一直是个学术热点。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研究主要采取了引经据典、概念演绎、对比联系等方式和策略,但如果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普遍表现出过分哲学化的偏好,从而实际上绕开了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而折回到前马克思哲学的外部反思状态,在理论上陷入了偏爱静观、逻辑先行、实则应当的困局,难以产生有现实干预和调节力量的在地化知识成果。若要秉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我们应拒绝试图通过抽象形而上学的致思而通达思想政治教育之不变本质的诱惑,而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并通过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去探寻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外部反思 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守正创新”的唯物史观意蕴探赜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永杰 杨泽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169,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出鲜明的唯物史观意蕴,就其哲学前提而言,“守正创新”拒斥“外部反思”、要求深入社会现实,展现了对唯物史观具体化原则与创新性特征的赓续传承;就其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出鲜明的唯物史观意蕴,就其哲学前提而言,“守正创新”拒斥“外部反思”、要求深入社会现实,展现了对唯物史观具体化原则与创新性特征的赓续传承;就其展开路向而言,“守正创新”依循唯物史观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社会—历史定向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其价值指向而言,“守正创新”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至上立场,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积极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正创新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定向 外部反思
下载PDF
论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晓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11,109,共9页
由于卢卡奇等人同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激烈论战,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问题成为一个超越一般思想史意义而关乎对马克思学说之性质判断的议题。此一议题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意义。本文试图论证:马克思学说与黑格... 由于卢卡奇等人同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激烈论战,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问题成为一个超越一般思想史意义而关乎对马克思学说之性质判断的议题。此一议题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意义。本文试图论证:马克思学说与黑格尔哲学之相互关联的核心枢轴是社会现实的概念及其展开过程的具体化,必须依循此一枢轴来对马克思学说的黑格尔渊源作出决定性的阐述。而那些否认或排除这一渊源的企图,实际上意味着阉割马克思学说中社会现实的一度及其实体性内容,从而也意味着使这一学说退行性地从属于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社会现实 主观思想 外部反思
下载PDF
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晓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深入把握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是依循这一主旨被规定的。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涉及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由之而来的研究是具有原则高度的,它突出地体现... 深入把握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是依循这一主旨被规定的。从根本上和总体上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涉及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由之而来的研究是具有原则高度的,它突出地体现在深入于社会现实的本质要求中。这一要求在对主观思想—外部反思的批判中展现其基本意义——"现实"不是单纯的实存,而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是在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不仅如此,这种本质性和必然性,还是通过特定社会之实体性内容的充分具体化而显现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现实 主观思想 外部反思 具体化
下载PDF
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方法论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永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7,共5页
"建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现途径而展开,达成了一定共识。但需要认真审视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 "建构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现途径而展开,达成了一定共识。但需要认真审视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力?怎样有效地消解各种方法尤其是"外部反思"的有限性?依循这些问题尝试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方法论考察 外部反思 自我生成
下载PDF
论中国生态修复法学研究的自我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进行的批判性审视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62,共13页
现有生态修复法学研究主要表现为一种学徒模式的论证思路,即以权利-责任为核心内容,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的实证研究。当然,这是法学实证研究过程中较为通行的套路。但是在生态文明逐步替代传统工业文明,充分展现新现代性的时代大背景下,这... 现有生态修复法学研究主要表现为一种学徒模式的论证思路,即以权利-责任为核心内容,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的实证研究。当然,这是法学实证研究过程中较为通行的套路。但是在生态文明逐步替代传统工业文明,充分展现新现代性的时代大背景下,这类法学研究套路则略显禁锢,既表现出较强的主观主义特征,也容易将针对生态修复的法学研究引入到外部反思的窘境中,从而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构的社会现实。因此,中国的生态修复法学研究或可由摆脱上述学徒模式为肇始,渐趋形成中国生态修复法学研究的自我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法学研究 学徒模式 外部反思 自我主张
下载PDF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永杰 孔德臣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4,共3页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自近代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关于如何转化传统文化的讨论、争辩甚至互相攻讦从未停止过,到今天亦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而方法论因素是原因之一。当前方法论层面的问题需要...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自近代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关于如何转化传统文化的讨论、争辩甚至互相攻讦从未停止过,到今天亦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而方法论因素是原因之一。当前方法论层面的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的有: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力?怎样有效地消解"外部反思"的有限性?依循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尝试从方法论维度进行深入的考察,以期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进而开启出真正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一定是深入地切中了当今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方法论考察 外部反思 自我生成
下载PDF
“扬弃着的历史观”——论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9
作者 訾阳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19年第1期99-112,537-538,共16页
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是关于马克思理论发现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表现为对两个独立领域相关性的指认。然而,这种思路在阐释进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外部反思"的境况,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 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是关于马克思理论发现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表现为对两个独立领域相关性的指认。然而,这种思路在阐释进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类似于"外部反思"的境况,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先在方法与实际内容的关系。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解这种二元论的理路。而对该问题的解答还牵涉关于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性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研究 二元论 历史观 马克思理论 外部反思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意义与两种反思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从“法学——法学家”的路径来分析,《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做出了巨大知识贡献。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两种反思的分析框架可以使人们洞见到其中的可能缺陷:知识内部的反思不充分,知识外部的反思被忽视以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 从“法学——法学家”的路径来分析,《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做出了巨大知识贡献。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两种反思的分析框架可以使人们洞见到其中的可能缺陷:知识内部的反思不充分,知识外部的反思被忽视以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提法不妥当。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长文”的目的不能充分达致。受现代化范式支配与缺失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缺乏自觉意识与反思精神这一问题的两个面向。中国法学要超越这个时代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的各种因素乃至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文” 知识内部反思 知识外部反思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乌托邦 新路径 中国社会良好秩序原则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被引量:71
11
作者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21,205,共18页
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概念不仅被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且是展开的过程,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性。马克思的现实观与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有着最本质的联系。在与费尔巴哈及黑格尔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一种双重批判而逐步取... 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概念不仅被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且是展开的过程,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性。马克思的现实观与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有着最本质的联系。在与费尔巴哈及黑格尔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一种双重批判而逐步取得基本定向,并最终获得决定性奠基。马克思现实观的伟大变革意义在于:它根本不依赖于绝对者上帝或神秘的"主客一体",而完全从感性的—感性活动的—世界本身,来把握现实,来阐述现实的本质性一度。在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解过程中,马克思的现实观要求我们要坚决地防止其转变为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则。外部反思根本不可能形成对中国道路的真正理解,因为它严重地遮蔽了社会现实,因为它实际上是以抹杀和阉割社会的实体性内容与差别为前提的。外部反思作为主观思想之最集中和最广泛的现代表现,不仅与马克思的现实观背道而驰,而且实际上退行到了黑格尔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观 本质 实存 外部反思 中国道路
原文传递
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 被引量:30
12
作者 吴晓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12,共8页
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术都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决定性转折,即摆脱它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并从而取得其自我主张。对于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说,它的自我主张同时是容受性的。这意味着,它在广泛的对外学习中要成为... 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术都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一个决定性转折,即摆脱它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并从而取得其自我主张。对于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说,它的自我主张同时是容受性的。这意味着,它在广泛的对外学习中要成为能思的和批判的。中国学术之取得自我主张的总体标志,从形式上来说,在于它能够真正根植于本民族的"活的语言"中;就内容方面而言,在于它能够批判地脱离主观思想—外部反思,从而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本身之中。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既在相应的时期保持其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又在一定阶段上开始意识到并诉求其自我主张,这两方面归根到底是从我们的历史性实践之命运的转折发源的。就这一基础而言,只有当中国发展的独特道路得到充分的发育和成熟,只有当中国发展的目标不再可能从外部的任何一种形式中现成地取得,只有当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本身形成一种向着未来筹划的强大的统摄力,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方始能够积极地生成并内在巩固地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 自我主张 外部反思 社会现实 实践基础
原文传递
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与马克思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晓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7,128,共16页
辩证法长期以来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陷入晦暗之中。摆脱这种境况,需要从根本上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展出本体论基础的研讨。本文试图就此阐明以下要点:(1)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 辩证法长期以来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陷入晦暗之中。摆脱这种境况,需要从根本上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展出本体论基础的研讨。本文试图就此阐明以下要点:(1)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滞留于"外部反思"的运用及其主观主义的实质之中,从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义的和反辩证法的。(2)黑格尔哲学立足于绝对者主体的自我活动,这一本体论立场在复活希腊辩证法的同时,决定性地重构了方法概念,并使方法成为实体性内容的自我展开过程。(3)在彻底摧毁"思辨神学"的本体论立场时,马克思把辩证法重新建立在"实在主体"之自我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的、具有实体性内容的社会,从而将其方法论揭示为"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科学"。只有通过本体论基础的阐明,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才突出地显示出来,并由此形成对我们学术总体的积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本体论 外部反思 实在主体 自我活动
原文传递
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把握中国道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9,共4页
黑格尔在哲学上严整地阐述了"现实"概念。他把"现实"理解为实存和本质的统一,理解为在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马克思批判地扬弃了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把现实的本质性引导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的&qu... 黑格尔在哲学上严整地阐述了"现实"概念。他把"现实"理解为实存和本质的统一,理解为在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马克思批判地扬弃了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把现实的本质性引导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的"现实"概念包含具体化的纲领并在此立场上,反对主观思想和外部反思。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最终依循了马克思的"现实"立场和具体化纲领,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直至今日,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来更加深入地把握和阐述中国道路,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任务和思想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 具体化纲领 中国道路 外部反思
原文传递
历史虚无主义的现代缘起与基本观念批判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恒兵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6年第6期32-37,共6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种"历史意识",历史虚无主义乃是对资本现代性所塑造的历史进程的反映。面对资本现代性横扫一切的现实实情以及"传统历史"失效所造成的危机,历史虚无主义者力图通过"重评"历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种"历史意识",历史虚无主义乃是对资本现代性所塑造的历史进程的反映。面对资本现代性横扫一切的现实实情以及"传统历史"失效所造成的危机,历史虚无主义者力图通过"重评"历史或"重塑"价值来"拯救"历史,消除危机。正是在此种"重评""重塑"中,历史虚无主义显露出其对待历史的基本观念,包括"预设规范"审视历史进程、"主观选择"代替历史事实、"外部反思"重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这些基本观念的非法性,可以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种种表现形式确立思想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现代性 预设规范 主观选择 外部反思
原文传递
从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中国道路的两个原则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志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4-37,共4页
中国道路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它们是对中国道路进行解读的两种路径,前者侧重于肯定性的理解,它以实践的方式为从哲学视角思考中国道路开辟了空间,后者则倾向于以反思的姿态审视中国道路这一概念和实践。借助于历史唯物... 中国道路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它们是对中国道路进行解读的两种路径,前者侧重于肯定性的理解,它以实践的方式为从哲学视角思考中国道路开辟了空间,后者则倾向于以反思的姿态审视中国道路这一概念和实践。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视角,可以从外部反思和内部反思的原则进行审视,一个立足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检视中国道路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另一个则秉持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境况出发思索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和可以推广的共识。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辩证地理解中国道路的实际生成过程和内在结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 外部反思 内部反思
原文传递
从社会现实的观点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与变迁
17
作者 吴晓明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22-322,共1页
为了正确理解当代中国诸上层建筑领域——法、政治、道德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必须首先从社会现实的观点去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定性质和时代变迁。主观意识的观点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应当”和“外部反思”,而社会现实的观点则要求把诸上层领... 为了正确理解当代中国诸上层建筑领域——法、政治、道德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必须首先从社会现实的观点去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定性质和时代变迁。主观意识的观点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应当”和“外部反思”,而社会现实的观点则要求把诸上层领域的本质性归结为特定的社会现实,归结为具有独特社会-历史规定的“实在主体”。社会现实的观点首先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性质 时代变迁 外部反思 主观意识 上层建筑 本质性 现实 把握
原文传递
智能拜物教的哲学性质与批判超越
18
作者 周露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1年第6期25-26,共2页
一、问题的提出:智能拜物教反思以何种姿态出场目前,关于智能拜物教的讨论,有两种姿态可供选择:浪漫反思与技术批判。就讨论的实质而言,它们表现出这样的担忧--“人工智能成果不断优化,而人类智能文明不断退化”;但它们仅仅达到对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智能拜物教反思以何种姿态出场目前,关于智能拜物教的讨论,有两种姿态可供选择:浪漫反思与技术批判。就讨论的实质而言,它们表现出这样的担忧--“人工智能成果不断优化,而人类智能文明不断退化”;但它们仅仅达到对智能拜物教的外部反思,并未切人人工智能与资本生产关联的复杂性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拜物教 哲学性质 外部反思 问题的提出 不断优化 情境 复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