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预测粗梁-团块型肝细胞癌
1
作者 杭嘉乐 王文剑 +5 位作者 杨鑫 田秀春 傅剑雄 孙骏 叶靖 罗先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CV)预测粗梁-团块型肝细胞癌(MTM-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TM-HCC(MTM-HCC组)和56例非MTM-HCC(n MTM-HCC组)患者资料,比较组间CT表现差异;基于平扫(P)及增强平衡期(E)CT测量腹主动脉(P-CT腹... 目的探讨基于CT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CV)预测粗梁-团块型肝细胞癌(MTM-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TM-HCC(MTM-HCC组)和56例非MTM-HCC(n MTM-HCC组)患者资料,比较组间CT表现差异;基于平扫(P)及增强平衡期(E)CT测量腹主动脉(P-CT腹主动脉、E-CT腹主动脉)、肿瘤(P-CT肿瘤、E-CT肿瘤)及非瘤肝实质(P-CT肝实质、E-CT肝实质)CT值,计算肿瘤及肝实质ECV,对比组间ECV相关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ECV相关参数用于预测MTM-HCC的效能。结果组间CT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M-HCC组E-CT肿瘤、Δ肿瘤(肿瘤区域绝对强化CT值)及ECV肿瘤均低于n MTM-HCC组(P均<0.01)。以E-CT肿瘤、Δ肿瘤及ECV肿瘤预测MTM-HCC的AUC分别0.74、0.77、0.87,ECV肿瘤的AUC高于E-CT肿瘤和Δ肿瘤(Z=2.271、2.557,P=0.023、0.011)。结论基于CT ECV可有效预测MTM-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
下载PDF
MRI示踪成像探讨隐球菌颅内感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变化
2
作者 王刚 努尔比耶姆·阿布力克木 +6 位作者 赵晶晶 李嫣然 李锦 姜春晖 和清源 王伟 王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应用MRI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鼠模型信号强度,探讨示踪剂在感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变化。材料与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颅内原位接种A型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感染模型,20只设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分别于... 目的应用MRI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鼠模型信号强度,探讨示踪剂在感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变化。材料与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颅内原位接种A型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感染模型,20只设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2、3、4周行MRI T2WI扫描,监测模型建立情况,建模成功大鼠纳入病例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鼠颅内微穿刺注入10 mmol/L浓度的钆喷酸葡胺,于注射前(T_(0))及注射后15、45、90、120、180、240 min分别采集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 weighted imaging three dimensional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T1WI 3D MP-RAGE)序列图像,动态观察示踪剂在两组大鼠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扩散特点。使用ITK-SNAP软件获取扫描图像最大层面信号强度统计量,以x^(-)±s表示,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标准差之间差异,取均数及标准差平均值与时间线性关系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观察两组曲线形态及走行趋势,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样本均数差异,推测ECS扩散参数λ改变及其病理生理机制。结果至造模后4周,隐球菌颅内感染模型建立成功率为73.3%。两组大鼠示踪剂注射完成后15 min图像信号强度分布均数及标准差最大,且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示踪扫描各时间段信号强度均数及标准差服从正态分布,T_(0)、T_(15)、T_(45)、T_(90)、T_(120)、T_(180)、T_(240)时刻两组间均值差异P值分别为:0.019、0.048、0.150、0.878、0.845、0.603、0.819,标准差差异P值分别为:0.285、0.017、0.327、0.308、0.891、0.298、0.486。结论MRI T1WI 3D MP-RAGE信号强度参数可以揭示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ECS引流变化,T_(15)时刻信号强度均值及标准差可辨别隐球菌颅内感染ECS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新型隐球菌 中枢神经系统 脑细胞外间隙 示踪剂 信号强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胸膜外间隙导管注入局麻药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影响
3
作者 陈秀秀 蔡乐男 +3 位作者 卢建波 李艳鸿 袁欣 乔庆勃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2期138-142,148,共6页
目的探讨经胸膜外间隙导管注入局麻药镇痛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胸腔镜术后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和导管组,每组60例。PCIA组采用PCIA,导管... 目的探讨经胸膜外间隙导管注入局麻药镇痛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胸腔镜术后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和导管组,每组60例。PCIA组采用PCIA,导管组采用经胸膜外间隙导管注入局麻药镇痛。比较2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苏醒时间、首次自主翻身时间、首次自主坐起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P物质(SP)、神经肽Y(NPY)]、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补救镇痛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导管组术后8、12、24、48、72 h VAS评分均低于PCIA组(P<0.01)。导管组首次自主翻身时间、首次自主坐起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PCIA组(P<0.01)。术后24、72 h,导管组5-HT、SP、NPY、Cor、ACTH水平低于PCIA组(P<0.01),2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72 h,导管组PSQI评分低于PCIA组(P<0.05,P<0.01)。导管组补救镇痛率低于PCIA组(P<0.05);2组麻醉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CIA相比,经胸膜外间隙导管注入局麻药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应激反应降低效果更佳,术后睡眠质量、麻醉苏醒质量更优,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手术 胸膜外间隙 镇痛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 并发症
下载PDF
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在巨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分析
4
作者 李云龙 靳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170-172,共3页
分析巨大腹股沟斜疝(GIIH)患者使用腹膜外间隙(ES)内环口缩窄术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于本院拟行手术治疗的GIIH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组为研究组(n=24)与对照组(n=24)。对照组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研究组行ES内环... 分析巨大腹股沟斜疝(GIIH)患者使用腹膜外间隙(ES)内环口缩窄术的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于本院拟行手术治疗的GIIH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组为研究组(n=24)与对照组(n=24)。对照组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研究组行ES内环口缩窄术。结果 手术操作时间对比中,研究组结果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对比中,两组结果无差异(P>0.05);离床时间对比中,研究组结果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对比中,研究组结果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对比,两组结果未见差异性(P>0.05)。并发症对比,研究组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内环口缩窄可以优化GIIH患者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加快此类患者的康复进程,抑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外间隙 内环口缩窄 巨大腹股沟斜疝
下载PDF
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游晓勇 朱小珍 郭勇勇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1期1537-1538,共2页
目的分析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 目的分析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与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相比,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联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未明显加重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术后尽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 全腹膜疝修补术 腹膜外间隙内环口缩窄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腹腔镜与开放式腹膜外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朱响 梅拥平 +2 位作者 王馨 吴微庆 曹红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2-1415,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OP)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对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普外科2010年9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31例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OP)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对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普外科2010年9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31例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疝成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OP组相比,TEP术式手术时间长(P〈0.01),住院费用高(P〈0.05),但术后疼痛轻、使用镇痛药物比率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P〈0.05),随访期间,两组在术后复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P和OP均是安全有效的修补方式,两者均有较低的术后复发率,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镇痛药使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TEP组明显占有优势。OP采用大家熟悉的入路,容易掌握;TEP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术时长,并有麻醉依赖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腹腔镜 开放式前入路 腹膜外间隙 无张力疝修补术
下载PDF
腹膜外间隙空间的建立与细分对耻骨肌孔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汤治平 赵象文 +7 位作者 梁志宏 丁纪伟 刘书强 梁志成 江雪峰 华伟 张伟耀 韩月锋 《解剖学研究》 CAS 2010年第5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将空间细分的方法运用于耻骨肌孔后方腹膜外间隙手术空间建立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以来开展536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利用TEP电视腹腔镜的视觉效果以及CO2气压制造空间的作用在腹膜外间隙建... 目的探讨将空间细分的方法运用于耻骨肌孔后方腹膜外间隙手术空间建立的意义。方法自2001年以来开展536例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利用TEP电视腹腔镜的视觉效果以及CO2气压制造空间的作用在腹膜外间隙建立手术空间并将手术空间分成4部分,分别为第1、2、3、4空间。在"四空间"技术成熟之后将其应用于415例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如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结果 "四空间"技术可使TEP手术操作连贯、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和疝复发减少。另外的收获是:"四空间"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其它耻骨肌孔后方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使这些手术更加易于理解和进行。结论腹膜外间隙空间的建立与细分的方法可以:①缩短TEP手术的学习曲线;②加深对复杂的耻骨肌孔及其后方解剖结构的学习和理解;③促进TAPP、IPOM、Kugel、开放TEP以及改良TAPP等手术的开展;④有助于对疝复发部位和原因的研究;⑤帮助疝补片的材料和形态的改进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肌孔 腹膜外间隙 腹股沟疝 腹腔镜
下载PDF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间隙补片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安全性和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贺良 李培坤 耿小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6年第8期604-609,613,共7页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间隙补片修补术(TEP)与Lichtenstein修补术(LI)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发表于1990年1月—2015年3月对比分析TEP与LI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间隙补片修补术(TEP)与Lichtenstein修补术(LI)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发表于1990年1月—2015年3月对比分析TEP与LI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等相关结局指标。结果:共有16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4368例患者,其中TEP组2081例,LI组2287例。TEP组与LI组相比,血肿发生率降低(OR:0.77,95%CI:0.61~0.97,P=0.03)、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OR:0.38,95%CI:0.20~0.72,P<0.05)、腹股沟区敏感性受损发生率降低(OR:0.24,95%CI:0.16~0.36,P<0.05)、恢复正常工作时间减少(OR:-4.34,95%CI:-5.79^-2.88,P<0.05)、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OR:0.42,95%CI:0.29~0.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总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发生、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P与LI相比,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更短,远期疼痛发生率降低,两组远期复发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腹腔镜 完全腹膜外间隙补片修补术 Lichtenstein无张力修补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硬脊膜外间隙多次和长时间留置导管的管理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华民 李志学 +2 位作者 曲仁海 王桂珍 刘风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7-377,共1页
关键词 硬脊膜外间隙 留置导管 高血压性心脏病 管理 交感神经阻滞 扩张型心肌病 临床效果 上胸段
下载PDF
眼眶肌锥外间隙肿瘤MR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隽 许永华 +3 位作者 徐林 唐作华 朱勇 张一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MR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肌锥外病变MR表现。结果眼眶肌锥外病灶共76个,左眼27例、右眼31例、双眼9例,其中淋巴增生性疾病24例,22例表现为沿眼眶结构铸型生长T1WI等信号...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MR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肌锥外病变MR表现。结果眼眶肌锥外病灶共76个,左眼27例、右眼31例、双眼9例,其中淋巴增生性疾病24例,22例表现为沿眼眶结构铸型生长T1WI等信号肿块,T2WI等或稍高信号肿块,2例表现等T1等T2信号软组织肿块;9例炎性病变表现等T1等T2、稍高或稍低信号肿块;癌性病变3例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脉管源性肿瘤5例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肿块;良性实性及囊实性肿块16例,大多表现为稍长T1稍短T2或混杂T2信号肿块,囊性肿块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6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而其中4例皮样囊肿可见特征性抑脂后信号减低。结论 MR能清晰显示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于眼眶肌锥外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前精确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变 肌锥外间隙 MRI影像特征
下载PDF
新生儿及婴儿脑外间隙正常演变的CT表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秀贞 孔庆奎 刘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研究婴儿及新生儿正常脑外间隙的演变过程,以便与病理改变相鉴别。材料和方法:选择因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惊厥行头颅CT检查,而又无阳性发现的95名2岁以下儿童,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量其额前间隙、纵裂及脑沟。结果:2... 目的:研究婴儿及新生儿正常脑外间隙的演变过程,以便与病理改变相鉴别。材料和方法:选择因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惊厥行头颅CT检查,而又无阳性发现的95名2岁以下儿童,将其分为5组,分别测量其额前间隙、纵裂及脑沟。结果:2岁以内小儿脑外间隙的演变过程呈小→大→小的特点,即新生儿脑外间隙较小,2~12个月的婴儿脑外间隙明显增宽,以2~6个月最宽,以后又逐渐缩小。结论:2~12个月的婴儿存在较明显的脑外间隙属正常现象,不应误为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婴儿 CT 外间隙
下载PDF
500kV串联外间隙复合绝缘避雷器结构部件性能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福林 赵学强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32,39,共5页
根据 5 0 0 k V串联外间隙复合绝缘避雷器 (以下简称 SGMOA)结构部件组成特点 ,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其本体阀片结构形状和通流能力 ,本体支撑部件防护性能 ,本体密封紧密状况 ,串联外间隙场强分布 ,以及间隙复合绝缘子芯棒... 根据 5 0 0 k V串联外间隙复合绝缘避雷器 (以下简称 SGMOA)结构部件组成特点 ,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其本体阀片结构形状和通流能力 ,本体支撑部件防护性能 ,本体密封紧密状况 ,串联外间隙场强分布 ,以及间隙复合绝缘子芯棒承压程度等 ,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外间隙避雷器 结构部件 可靠性 SGMOA
下载PDF
Miles'手术中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对预防造瘘口旁疝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亮 陈芳 +4 位作者 吕国庆 刘铮 白植军 李粤 隋梁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对减少造瘘口旁疝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病例85例,年龄25~60岁,分成两组,观察组行乙状结肠单口造瘘时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共42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23例,对照组为... 目的探讨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对减少造瘘口旁疝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病例85例,年龄25~60岁,分成两组,观察组行乙状结肠单口造瘘时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共42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23例,对照组为单纯乙状结肠单口造瘘组,共43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1例。结果观察组无出现造瘘口旁疝病例,对照组中13例发生造瘘口旁疝,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造瘘口相关的其他并发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Miles`术中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预防造瘘口旁疝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瘘口旁疝 腹膜外间隙 补片 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测量活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的扩散参数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鸿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0-775,共6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开发一种活体、定量测量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的新方法。方法:MRI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10 mmol/L)导入6只S...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开发一种活体、定量测量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的新方法。方法:MRI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10 mmol/L)导入6只SD成年雄性大鼠的尾状核内,在导入前及导入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RI扫描。大鼠脑内Gd-DTPA的浓度分布通过减影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量转换得到,根据信号强度增量-时间变化曲线,利用经典扩散方程得到像素水平的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内平均扩散参数。结果:示踪剂导入后,以(3.38±1.07)×10-4mm2/s的平均速率向前外方向扩散,在2 h后达到脑皮质边缘,示踪剂在尾状核区的微观清除率为(7.60±4.18)×10-5/s,在3 h开始引流入蛛网膜下腔清除,MRI图像显示12 h时示踪剂被基本清除。采用琼脂糖模拟法测量的自由水扩散系数为参考值,脑ECS迂曲度[λCn(agar)]为1.31±0.31。应用标准MRI扩散成像序列获得的自由水扩散系数为参考值,脑尾状核区ECS的迂曲度[λCn(MRI)]为3.12±0.73。结论:MRI示踪测量可实现对脑ECS生物物理学特征的定量分析与成像显示,脑细胞微环境的研究和阐释将为脑认知和脑病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间隙 磁共振成像 示踪剂
下载PDF
磁共振示踪法定量测量大鼠C6胶质瘤模型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 被引量:2
15
作者 左龙 赵越 +3 位作者 李怀业 李凯 卢嘉宾 韩鸿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7,F0003,共8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示踪技术定量比较了不同时期的大鼠C6胶质瘤的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并对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作为示踪剂... 目的应用磁共振示踪技术定量比较了不同时期的大鼠C6胶质瘤的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并对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作为示踪剂导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与清除,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half-life)。对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腱生蛋白C、胶原蛋白IV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分析。结果与10 d C6胶质瘤相比,20 d胶质瘤有效扩散系数((6.67±1.78)×10-5mm2/s vs.(1.26±0.27)×10-4mm2/s;t=4.265;P<0.01)及清除速率常数((7.67±2.29)×10-5mm2/s)vs.(1.46±0.36)×10-4mm2/s);t=3.87;P<0.05)减小,迂曲度增大((3.99±0.57)vs.(2.83±0.29);t=4.11;P<0.01)),半衰期延长((0.86±0.23 h)vs.(1.64±0.12 h);(t=5.91;P<0.01))。20 d胶质瘤的细胞外基质的硫酸软骨素蛋白糖((0.48±0.07)vs.(0.32±0.09);t=4.663;p<0.01)、腱生蛋白-C(0.29±0.04)vs.(0.58±0.11);t=6.50;P<0.01)和胶原蛋白IV型(0.24±0.07)vs.(0.33±0.06);t=3.81;P<0.05)的含量较10 d胶质瘤明显增加。结论随C6胶质瘤进展,细胞间隙扩散参数发生变化;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我们相信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神经胶质瘤微环境,并将为经间质途径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间隙 C6胶质瘤模型
下载PDF
壁层胸膜外间隙置管在胸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曙光 李新 吴建厂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壁层胸膜外间隙置管 胸科术 镇痛 术后
下载PDF
胸膜外间隙置管间歇给药用于胸外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乐涵波 张永奎 +2 位作者 陈志军 王朝晔 张斌杰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966-967,共2页
常规的胸外科手术切口因其创伤大而易导致术后创口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恢复。本文通过对几种常用切口镇痛方法疗效的比较,拟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镇痛效果理想、副作用较小的术后切口镇痛方法。
关键词 术后镇痛效果 科患者 胸膜外间隙置管 药用 间歇 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切口 镇痛方法
下载PDF
直肠腹膜外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楠 闵鹏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11-214,共4页
关键词 直肠腹膜外间隙 解剖学 韧带 结缔组织 肿瘤
下载PDF
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辛顺宝 郑程程 +4 位作者 侯成云 岳英杰 赵福香 孙西河 董鹏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55-456,共2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表现特征,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 目的探讨CT和MRI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的CT/MRI表现特征,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密度/信号、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例均可见直肠受压移位,3例髂血管受压移位,2例肿块到达皮下或与臀部形成窦道。良性囊性畸胎瘤3例,恶性1例。CT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密度,内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及条形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不均匀中度强化;MR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液性或混杂信号,内可见出血、钙化及条状分隔。结论 CT/MRI能对盆腔腹膜外间隙囊性畸胎瘤做出准确的定位诊断,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腹膜外间隙 囊性畸胎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儿脑外间隙扩大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汪秀玲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发育期脑外间隙在2岁内尤其1岁内变化较大,脑外间隙扩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的扩大,以前者为主。正常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发育性的扩大过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此不能将正常发育所致的脑外间隙扩大误为病理性的扩大即脑外积液;而... 发育期脑外间隙在2岁内尤其1岁内变化较大,脑外间隙扩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的扩大,以前者为主。正常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发育性的扩大过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此不能将正常发育所致的脑外间隙扩大误为病理性的扩大即脑外积液;而判断脑外积液也一定要结合脑发育的过程。MR I可以明确显示小儿脑外间隙的扩大,判断脑外积液的性质是硬膜下积液还是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对判断引起脑外积液的原因,找出原发病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对小儿脑外间隙扩大的MR I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间隙 扩大 小儿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