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R无厌氧段实现生物除磷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冬波 李小明 +6 位作者 杨麒 张杰 刘依磷 柳娴 贾斌 曾光明 廖德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67-1873,共7页
研究了SBR在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SBR在进水后未经过传统除磷理论认为所必须的厌氧段而直接好氧曝气,废水中磷的浓度仍下降较快.在曝气时间为4 h,进水COD浓度为400 mg·L^-1左右,反应过程中pH值7.0±0.2... 研究了SBR在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SBR在进水后未经过传统除磷理论认为所必须的厌氧段而直接好氧曝气,废水中磷的浓度仍下降较快.在曝气时间为4 h,进水COD浓度为400 mg·L^-1左右,反应过程中pH值7.0±0.2时,进水中TP浓度由15-20 mg·L^-1降到1 mg·L^-1以下,磷的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反应过程中传统的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较低(PHA浓度在5 mg·L^-1左右),聚合磷酸盐(聚磷)在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好氧开始时聚磷含量为83.034 mg·g^-1好氧1h时污泥中聚磷含量为79.980 mg·g^-1,好氧结束时聚磷含量为83.086mg·g^-1),在0.5 h沉淀和3.5 h静置期内聚磷没有明显的水解现象.此研究表明在无厌氧段、无PHA合成而直接好氧曝气,聚磷菌亦能将废水中磷酸盐合成聚磷,通过排除富磷污泥而达到除磷目的,这和传统的理论与研究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多β羟基烷酸盐 聚磷
下载PDF
混合碳源浓度对单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谢继慈 陈洪波 +6 位作者 李小明 杨麒 罗琨 许德超 彭波 汪志龙 罗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71-1778,共8页
以乙酸钠和丙酸钠1:2混合作为碳源,进水COD浓度分别为200,400,600,800mg/L,研究混合碳源浓度对单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混合碳源浓度对生物脱氮除磷性能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当进水磷和氨... 以乙酸钠和丙酸钠1:2混合作为碳源,进水COD浓度分别为200,400,600,800mg/L,研究混合碳源浓度对单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混合碳源浓度对生物脱氮除磷性能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当进水磷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2,30mg/L时,随着进水COD由200增加至800mg/L,磷去除率由39.9%提升至86.4%(氮去除率从13.5%提升至96.4%).进水COD为400mg/L时单位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磷和氮去除量达到最高[分别为(4.31±0.08)和(6.15±0.22)mg/g].当进水COD由200增加至400mg/L时生物除磷活性增强,而COD继续增加会使污泥沉降性能变差,脱氮除磷生物活性降低.好氧吸磷和同步硝化反硝化主要由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驱动,当进水COD为400mg/L时单位VSS消耗的PHA最多.混合碳源浓度通过影响碳源的好氧代谢,使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积累/转化量不同,进而影响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源浓度 单级好氧 脱氮除磷 多β羟基烷酸盐
下载PDF
生物除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宗耀 刘方 《广州化工》 CAS 2010年第12期76-80,共5页
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厌氧/好氧工艺)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然而,在各地不同条件的运行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记录均有大量报道。为解决此工艺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研究者对此工艺的机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主导微生物的鉴定,生化代谢途径... 强化生物除磷工艺(厌氧/好氧工艺)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然而,在各地不同条件的运行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记录均有大量报道。为解决此工艺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研究者对此工艺的机理作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主导微生物的鉴定,生化代谢途径的探讨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等。同时,有研究者发现,生物除磷可以在单级好氧工艺中实现,此发现可能开发出一种经济、简单的生物除磷工艺,即通过"一步氧化法"实现有机物与磷的同步去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的总结了传统厌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和单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 聚磷微生物 多β羟基烷酸盐 糖原质 单级好氧工艺
下载PDF
碳源对SBR单级好氧工艺中微生物摄磷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冬波 李小明 +7 位作者 杨麒 郑伟 曹建兵 曾光明 岳秀 申婷婷 曾恬静 丁艳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0-568,共9页
以两种典型基质:葡萄糖(R1)和乙酸钠(R2)作为单一碳源,考察了SBR单级好氧工艺在R1和R2中的除磷效果,并通过比较各自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影响其微生物摄磷能力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R1和R... 以两种典型基质:葡萄糖(R1)和乙酸钠(R2)作为单一碳源,考察了SBR单级好氧工艺在R1和R2中的除磷效果,并通过比较各自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的变化,探讨了SBR单级好氧工艺以不同基质作为碳源时影响其微生物摄磷能力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R1和R2中均观察到明显的超量摄磷现象,但在运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系统中微生物摄磷能力以及体内储能物质有很大的差别.稳定运行后,R1和R2中单位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总磷(TP)去除量分别为6.7~7.4、2.7~3.2mg·g-1.R1中微生物体内储能物质多β羟基烷酸盐(PHA)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另一储能物质糖原质在好氧段外碳源(葡萄糖)存在时有明显的积累现象(糖原质的最大积累量为3.21mmol-C·g-1),在好氧段外碳源消耗完后呈下降趋势,并在好氧结束时下降到好氧前水平;R2中PHA与糖原质在好氧段外碳源(乙酸钠)存在时均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外碳源消耗完时PHA与糖原质积累量分别为2.1,0.55mmol-C·g-1),PHA在好氧段外碳源消耗完后呈下降趋势,并在好氧结束时也几乎下降到好氧前水平,而糖原质却在外碳源消耗完后继续积累,并在好氧2h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糖原质最大积累量为0.88mmol-C·g-1),此后下降明显,在好氧结束时也几乎恢复到原始水平.在整个好氧过程中,R1中内碳源(PHA与糖原质)的积累/转化量大于R2系统.在闲置期内,R1与R2中PHA与糖原质均没有明显变化,但却观察到明显的释磷现象,且R1释磷量多于R2系统.此研究显示,由于R1与R2中进水碳源不同,在其反应系统内碳源的好氧代谢途径有所差别,使各自微生物在好氧段体内储能物质的类型与积累/转化量也有所不同,各自微生物在好氧摄磷时得到的可利用的能量也不同,因而各自微生物的摄磷能力亦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多β羟基烷酸盐 糖原质 SBR 单级好氧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