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贾晓斌 黄洋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40-1143,共4页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 目的:制备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并对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用量、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用量以及润湿剂用量等因素对丹参酚酸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处方以总量50 g计算,主药22.5g,乳糖5 g,羧甲基淀粉钠2 g,微晶纤维素20.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27 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4 min。结论:丹参酚酸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丹参酚酸速单元 制备工艺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口服多元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晓丽 吴正红 +1 位作者 祁小乐 闻晓光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综述了近年来多元给药系统,如微丸、膜片、微片等,在中西药口服制剂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新型多元释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口服多元释药系统 微丸 膜片 微片
下载PDF
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天健 于明君 +3 位作者 钱帅 高缘 张建军 魏元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45-2147,共3页
目的评价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行为。方法制备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口服给药后以对NO的抑制作用为药效学指标,大川芎方效应组分与大川芎片(混悬液)为对照,评价多元释药系统起效时间与药效作用维持时间。结果与... 目的评价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行为。方法制备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口服给药后以对NO的抑制作用为药效学指标,大川芎方效应组分与大川芎片(混悬液)为对照,评价多元释药系统起效时间与药效作用维持时间。结果与效应组分、大川芎片比较,多元释药系统可在0.5 h内迅速降低大鼠血浆NO水平,起效速度与提取物及大川芎片接近,抑制作用可维持10 h以上,显著长于后两者(约2 h左右)。结论从药效学角度而言,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具有速效、缓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川芎方 多元释药系统 效学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
4
作者 缪丽娟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7期135-135,共1页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学理论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环境,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药理论进行认可,并且中药治疗手段也在医疗治疗过程当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并且...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学理论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环境,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药理论进行认可,并且中药治疗手段也在医疗治疗过程当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并且鉴于中药本身所含成分的复杂性和不明确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研究思路,这也就使得我国的重要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本身即是对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一系统构建的理论依据,并同时论述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思路和相关技术,最后简述了构建过程中必要要面对的各类难题,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 多元释药系统 理论依据 技术 难题
下载PDF
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丹 贾晓斌 +2 位作者 郁丹红 张振海 孙娥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338-2343,共6页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复杂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中药现代剂型研究系统思路。现代中药制剂必然要考虑中药多组分的性质和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中药多成分复杂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中药现代剂型研究系统思路。现代中药制剂必然要考虑中药多组分的性质和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作者提出针对中药组分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制剂技术和层次化的释药方式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该文深入阐述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思路、理论依据、制备技术和评价体系以及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构建以提高中药组分生物利用度为核心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理论与技术平台,为中药制剂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 生物剂学分类 多元释药系统 程序
原文传递
基于组分层次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7
6
作者 郁丹红 刘丹 +3 位作者 贾晓斌 孙娥 张振海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667-2671,共5页
中药(复方)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中药制剂的评价体系研究必然要围绕中药组分,考虑组分中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该文将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结合中药制剂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重点... 中药(复方)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中药制剂的评价体系研究必然要围绕中药组分,考虑组分中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作用特点。该文将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结合中药制剂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重点从体外释药特性、体内生物利用度、PK-PD 3个方面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评价体系;同时尝试提出中药组分程序释放的新思路,以期为复杂的中药(复方)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 多元释药系统 生物利用度 评价体系 程序
原文传递
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与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娥 贾晓斌 +3 位作者 黄洋 陈斌 胡琴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181-2185,共5页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 该文针对中药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依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提出"基于物质基础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思路,建立"以物质基础组分为前提,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为目的,构建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中药制剂研究新模式,并以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为例进行阐述,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释药系统 物质基础组分 生物利用度 通脉微丸
原文传递
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征和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魏元锋 张宁 +1 位作者 林晓 冯怡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50-1155,共6页
本文评价了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Da Chuanxiong Fang multiunit drug delivery system,DCXFMDDS)体内外释药特点。以已知的有效成分阿魏酸(ferulic acid,FA)与洋川芎内酯I(senkyunolide I,SI)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比较了DC... 本文评价了大川芎方多元释药系统(Da Chuanxiong Fang multiunit drug delivery system,DCXFMDDS)体内外释药特点。以已知的有效成分阿魏酸(ferulic acid,FA)与洋川芎内酯I(senkyunolide I,SI)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比较了DCXFMDDS与大川芎片的体外释药特征,以及与大川芎方效应组分(Da Chuanxiong Fang active fraction,DCXFAF)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表明,DCXFMDDS中FA在体内外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而SI在体内外均能快速释药,两种物质体外释药特征及其机制均不相同,但体内吸收程度(以AUC表征)均好于DCXFAF组。DCXFMDDS改变了不同化学成分在体内外释药特征,可能是其起效快、药效好、药效维持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川芎方 多元释药系统 阿魏酸 洋川芎内酯Ⅰ 体外放度 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郁丹红 黄洋 +3 位作者 贾晓斌 朱静 刘丹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889-2893,共5页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的葛根黄酮微丸、丹酚酸微丸、川芎酚酸微丸、丹参酮微丸4种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HPLC测定多元释药系统的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论:可利用HPLC测定的单一指标成分来表示组分的释放,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释药系统 特性 组分
原文传递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丹参酮缓释单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贾晓斌 黄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2,共4页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 目的:优选丹参酮缓释微丸制备工艺。方法:将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其溶出度的影响;以丹参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乳糖、润湿剂等因素对丹参酮微丸收率、圆整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丹参酮缓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丹参酮组分制备成缓释固体分散体,处方为乙基纤维素-丹参酮组分-羟丙甲基纤维素(3∶1∶0.5);以固体分散体为主药制备成微丸,处方为丹参酮固体分散体20 g,乳糖6 g,微晶纤维素24 g,润湿剂为水33 mL,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50 Hz,滚圆时间6min。结论:本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丹参酮缓单元 固体分散体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当归有效组分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葭 刘鑫 +4 位作者 赵颖 王永洁 刘欣妍 孙铭忆 吴清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76-1985,共10页
中药组分多元释药系统是由多组分、多单元构成的体系,根据各组分的性质特点,设计不同释药单元并进行组合,以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的目的。本研究以当归中超临界提取物、酚酸类和多糖类有效组分为研究对象,以微丸为载体,构建适... 中药组分多元释药系统是由多组分、多单元构成的体系,根据各组分的性质特点,设计不同释药单元并进行组合,以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的目的。本研究以当归中超临界提取物、酚酸类和多糖类有效组分为研究对象,以微丸为载体,构建适用于结肠炎及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的多元释药系统。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当归多糖胃部释放微丸,以18~24目收率和平面临界角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优化微丸处方与工艺参数。参照课题组前期优化工艺制备超临界提取物与酚酸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并将其与多糖微丸组成当归有效组分多元释药系统,进行质量评价与体外释放研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法动态考察微丸在小鼠体内过程。确定的当归多糖胃部释放微丸的处方为:微晶纤维素6.5 g、多糖3.3 g、二氧化硅0.2 g和润湿剂(60%乙醇) 7 mL;工艺参数为:挤出速率75 r·min^(-1)、滚圆速率1 800 r·min^(-1)和滚圆时间3 min。体内外研究表明,制备的当归有效组分多元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多糖微丸在人工胃液及胃部快速释放;结肠靶向微丸的靶向性良好,在人工胃液中2h内几乎不释放,在人工小肠液中4h释放小于20%,在人工结肠液中6 h释放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组分 多元释药系统 微丸 体外 小动物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斌 贾晓斌 黄洋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3676-3678,共3页
目的:优选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微丸圆整度为指标,考察润湿剂种类与用量、载药量、微粉硅胶用量;以累积溶出百分率为指标,考察崩解剂种类、崩解剂用量。以微丸的圆整度... 目的:优选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川芎酚酸速释单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微丸圆整度为指标,考察润湿剂种类与用量、载药量、微粉硅胶用量;以累积溶出百分率为指标,考察崩解剂种类、崩解剂用量。以微丸的圆整度和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挤出频率、滚圆频率、滚圆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结果:川芎酚酸速释微丸处方总量以50g计算,主药20g,微粉硅胶2g,微晶纤维素26g,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2g,润湿剂为1%CaCl223mL。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其挤出频率20Hz,滚圆频率50Hz,滚圆时间6min。结论:优选工艺合理,制得的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 多元释药系统 川芎酚酸速单元 制备工艺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中葛根黄酮速释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斌 萧伟 +1 位作者 黄洋 贾晓斌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制备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首先以熔融法将葛根黄酮组分制备成固体分散体,考察了载体及其比例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葛根黄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等因素对葛根黄... 目的:制备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首先以熔融法将葛根黄酮组分制备成固体分散体,考察了载体及其比例对溶出度的影响。以葛根黄酮固体分散体作为主药制备微丸,考察了处方中润湿剂、载药量、辅料等因素对葛根黄酮微丸收率、圆整度、溶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葛根黄酮速释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处方为主药20 g,乳糖5 g,微晶纤维素25 g,润湿剂为30%的乙醇。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挤出频率25 Hz,滚圆频率30 Hz,滚圆时间6 min。结论:葛根黄酮速释微丸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制剂稳定,为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复方微丸多元释药系统 葛根黄酮速单元 固体分散体 挤出滚圆 正交设计
原文传递
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光伟 刘崇敏 +6 位作者 冯怡 沈岚 胡坪 李医明 涂驭斌 潘一峰 徐列明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2,共4页
目的:综合评价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的疗效。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周造模成功后,将存活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扶正化瘀原方浸膏组(以下简称"原方组",34.52 ... 目的:综合评价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的疗效。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周造模成功后,将存活的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扶正化瘀原方浸膏组(以下简称"原方组",34.52 g/kg,相当于体60kg正常成人每天的用量)、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 g/kg组(等同于扶正化瘀原方剂量)、19.609 g/kg组、9.805g/kg组、模型组。4周后处死,通过检测生化指标(肝功能和肝组织羟脯氨酸)、肝脏病理等变化,对照原方评价该制剂的疗效。结果:较模型组相比,原方组与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各组肝组织羟脯氨酸(215.69±13.05 vs167.38±17.38、161.95±6.2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1.67±13.42 vs 76.03±8.08、75.90±6.16)、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0.36±19.55vs 123.35±7.29、117.23±5.39)均有明显降低;较模型组相比,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 g/kg组肝组织血清白蛋白(26.81±1.5632.24±0.54)、血清总胆红素(11.57±2.93 vs 7.33±0.31)有显著改变,原方组有明显改变,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也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变;对大鼠肝纤维化胶原沉积半定量Ridit分析则仅有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19.609g/kg组有显著意义;图像分析则以原方组(14.43%)、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39.218g/kg组(13.28%)、19.609g/kg组(10.23)、9.805g/kg组(25.63)和模型组(23.124%)均有显著意义。结论:19.609 g/kg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制剂治疗DMN大鼠肝纤维化疗效明确,并且所含生药量约是扶正化瘀原方的一半,虽然临床上从未发生过患者因服用扶正化瘀复方出现中毒的事件,但提示潜在的氢氰酸毒性较扶正化瘀原方大为减少,并且有增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胶囊 扶正化瘀复方多元释药系统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剂型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海建 张振海 +1 位作者 姚冬冬 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911-2916,共6页
化学药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中药也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中药是多成分的集合体,其剂型设计必须符合中药的特点才能够改善中药的吸收利用。传统中药剂型以丸、散、膏、丹、汤为主,存在服药量大,疗效差等问题;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进... 化学药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中药也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中药是多成分的集合体,其剂型设计必须符合中药的特点才能够改善中药的吸收利用。传统中药剂型以丸、散、膏、丹、汤为主,存在服药量大,疗效差等问题;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药新型制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却不能使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制剂理论有机融合,中药制剂的开发必然要考虑到中药的特点。该文从中药多组分的角度出发,采用多元化制剂技术,建立了中药多元释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 制剂技术 生物利用度 多元释药系统
原文传递
中药药剂学研究前沿:组分制剂技术基础与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6
16
作者 贾晓斌 杨冰 +3 位作者 封亮 石心红 汪豪 刘利根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43-1953,共11页
组分制剂在遵循中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将中药多成分的复杂问题简易化,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模式,已成为中药制剂研究的热点,也被认为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既往组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 组分制剂在遵循中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将中药多成分的复杂问题简易化,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模式,已成为中药制剂研究的热点,也被认为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既往组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针对组分性质及其表征技术、组分释药单元的构建及多元释药系统等方面阐述组分的研究前沿,探讨组分制剂技术基础与关键问题,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结构理论 组分性质 组分制剂技术 多元释药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