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按比例输注PRBC与FFP治疗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隗世波 刘青云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4期113-114,共2页
目的观察1∶1输注PRBC及FFP运用到治疗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出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收并治疗的多发伤合并TIC患者106例,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53例患者不依据比例注入悬浮... 目的观察1∶1输注PRBC及FFP运用到治疗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出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收并治疗的多发伤合并TIC患者106例,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53例患者不依据比例注入悬浮红细胞(PRB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组二53例患者依据1∶1比例注入PRBC及FFP,比照两组患者的3天PRBC运用总量与预后情况。结果组二患者的3天PRBC运用总量与预后情况都好于组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输注PRBC及FFP运用到对多发伤合并TIC患者辅以治疗后,能够减小患者输入红细胞的总量,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 1∶1输注 FFP PRBC
下载PDF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和监测
2
作者 黄青青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2期97-99,共3页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严重创伤大失血进展为早期复杂的凝血功能紊乱。目前TIC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然而在严重TIC早期,机体不能有效止血而导致弥漫性微血管出血,不得不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治疗。与先天性单因子缺乏造成的出血紊乱不同,TIC...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严重创伤大失血进展为早期复杂的凝血功能紊乱。目前TIC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然而在严重TIC早期,机体不能有效止血而导致弥漫性微血管出血,不得不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治疗。与先天性单因子缺乏造成的出血紊乱不同,TIC凝血功能紊乱是多因素导致的,血液中所有凝血成分(包括凝血酶原激活物以及抗凝、纤溶和抗纤溶成分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足。TIC患者入住急诊科后大失血持续,成分输血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增多,与止血完善的患者相比病死率增加4倍。因此在24 h内进行早期止血和纠正休克的低灌注至关重要,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贯穿了低凝到高凝和TIC晚期可能发生血栓并发症危险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酶原 弥散性管内
下载PDF
FDP、D-D联合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娅鑫 钱净 +5 位作者 杨文迪 朗迪 马永鑫 张鸿伟 黎海生 赵晓丽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联合血小板(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C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IC组(85例...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联合血小板(PLT)预测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生存预后的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IC发生情况将其分为TIC组(85例)和非TIC组(9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C患者入院时FDP、D-D、PLT水平对入院后30 d内死亡发生的影响,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探讨上述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TIC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以及死亡发生率高于非TIC组,纤维蛋白原(Fib)、PLT、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患者入院后30 d内存活59例,死亡26例。存活组FDP、D-D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PLT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两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年龄、性别、住院时间、ISS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DP[OR(95%CI)=1.021(1.007~1.036)]、D-D[OR(95%CI)=1.087(1.027~1.250)]水平升高是促进TIC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PLT[OR(95%CI)=0.990(0.983~0.997)]水平升高是抑制TIC患者发生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DP、D-D、PLT可有效预测TIC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P<0.05),且三项指标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AUC(95%CI)=0.823(0.720~0.925),P<0.001]。结论入院时检测FDP、D-D、PLT指标有助于评估TI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生存预后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D-二聚体 小板
下载PDF
接受手术治疗的脾破裂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余浩 李贺 +1 位作者 尹纯林 高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接受手术治疗的脾破裂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治疗因创伤致脾破裂行手术治疗患者84例,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1岁;道路交通伤3... 目的探讨接受手术治疗的脾破裂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治疗因创伤致脾破裂行手术治疗患者84例,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1岁;道路交通伤37例,高处坠落伤21例,跌倒伤15例,殴打伤11例。根据是否合并TIC分为TIC组(30例)和非TIC组(54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时间、休克指数、入院时首次体温、ISS、入院时首次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CRP、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营养状况(白蛋白)、pH值、剩余碱(BE)、乳酸、INR、D-二聚体、APTT、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出血量行单因素分析,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接受手术治疗的脾破裂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D-二聚体、失血量、入院时首次体温、CRP、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受伤时间、ISS、pH值、BE、乳酸、APTT、T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休克指数(OR=2.355,95%CI 1.318~3.948,P<0.05)、血小板计数(OR=0.987,95%CI 0.970~1.004,P<0.05)、FIB(OR=0.599,95%CI 0.180~0.972,P<0.05)与创伤性凝血病显著相关。结论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FIB是接受手术治疗的脾破裂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创伤性 危险因素 休克指数 小板计数
下载PDF
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国枢 陈立 +5 位作者 王涛 朱伟旺 黎国伟 王国标 刘志红 张舜玲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车祸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的176例车祸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格拉斯哥评分(GCS)、输血量和收住时的... 目的探讨急诊车祸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的176例车祸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格拉斯哥评分(GCS)、输血量和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分析等指标,以及低体温、低灌注、重型颅脑损伤(STB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诊车祸多发伤患者发生TC的危险因素及T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中,发生TC 51例(29.0%),碱缺失≥6、GCS评分≤6分、合并STBI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TC的独立危险因素。51例TC患者中,死亡21例(41.2%),年龄≤23岁、GCS评分≤6分、合并STBI、MODS是T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车祸多发伤患者容易发生TC,TC与ISS评分、STBI、组织低灌注有关,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 创伤性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彭玉芳 靳晶 彭玉娟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10期1177-118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创伤(EST)患者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干预措施,为降低TIC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38例EST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TIC分为A组...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创伤(EST)患者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干预措施,为降低TIC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338例EST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TIC分为A组(60例,发生TIC)和B组(278例,未发生TIC),分析EST患者并发TIC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患者入院时失血性休克、未用限制液体复苏患者占比高于B组;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长于B组;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及入院时血清乳酸水平高于B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及入院时血细胞比容、外周血血小板(PLT)、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是否失血性休克、是否使用限制液体复苏、ISS评分、外周血血小板及白蛋白水平、血清乳酸水平等均与EST患者并发TIC有关联(P<0.05)。结论 入院时失血性休克、未用限制液体复苏、ISS评分较高、PLT及白蛋白水平较低、血清乳酸水平较高均为EST患者并发TIC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创伤 急诊 创伤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荣之蕊 谭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7期94-97,共4页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4月—2024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症治疗组(41例)与联合治疗组(41例)。...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4月—2024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凝血病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症治疗组(41例)与联合治疗组(41例)。对症治疗组予以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治疗。2组均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炎性因子、血制品用量[新鲜冰冻血浆(FFP)、红细胞制品、冷沉淀用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白介素-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治疗前缩短,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症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FFP、红细胞制品、冷沉淀用量少于对症治疗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MODS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症治疗组(P<0.05)。结论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减少血制品的用量,促进机体炎症消退,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氨甲环酸 重组人纤维蛋白原 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梅程清 叶正龙 +2 位作者 邹晖 刘尚香 常小亮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 目的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1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是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中心体温、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输血量、pH值等指标。按是否发生TC将患者分为创伤性凝血病组和非创伤性凝血病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 147例多发伤患者中共45例发生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为30.61%。创伤性凝血病组和非创伤性凝血病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红蛋白、血小板、ISS评分、APACHEⅡ评分、酸中毒、低体温、输血量、碱缺失≥6、休克指数≥1、合并严重颅脑损伤和GCS评分≤6分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GCS评分≤6分和合并颅脑损伤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体温、酸中毒、GCS评分≤6分和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是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并进行针对性防治,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 创伤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比例的成分血输注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宛凯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用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地区开展输血的ATC患者总共96例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成分血输注比例分成对照组(依据3∶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成分输血用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地区开展输血的ATC患者总共96例的病历资料,依据不同成分血输注比例分成对照组(依据3∶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50例和观察组(依据1∶1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46例,观察两组血制品应用情况;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血液钙离子(Ca^(2+))以及钾离子(K^(+))浓度;预后情况。结果两组24 h红细胞输注量、红细胞输注总量、血小板输注量以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Hb、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Hb、PLT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PT、APTT、INR、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PT、APTT、INR、FIB及D-D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Ca^(2+)、K^(+)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Ca^(2+)、K^(+)浓度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治愈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按照3∶1比例输注成分血相比,按照1∶1比例输注成分血能更好改善AT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其预后水平,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 红细胞 冰冻 预后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梁伟东 李莹莹 +1 位作者 张英俭 李旷怡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对其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AT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并发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178例严重多发伤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研究数据资料对其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AT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休克指数、Lac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C组HGB、HCT、PLT、碱剩余指标均低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C组与非ATC组体温、PH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ATC组使用悬浮红细胞、使用血浆、使用血小板、使用冷沉淀、ICU住院天数指标均高于非A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ATC组死亡率28.2%高于非ATC组死亡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并发ATC较非ATC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应注意早期识别并发ATC的危险因素,尽早着手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 急性创伤性 ISS评分 APACHEⅡ评分
下载PDF
伴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的放射介入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鲁厚清 吴忠展 姚宜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07-1109,共3页
严重多发伤具有出血休克率高、漏诊率高、脏器损伤率高、继发感染率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当今社会45岁以下人群中的主要致死原因。本科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6例严重多发伤伴有骨盆骨... 严重多发伤具有出血休克率高、漏诊率高、脏器损伤率高、继发感染率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当今社会45岁以下人群中的主要致死原因。本科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6例严重多发伤伴有骨盆骨折、创伤性凝血病,经放射介入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介入治疗 严重多发 骨盆骨折 创伤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致死原因 休克率
原文传递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价值及预后分析
12
作者 李向阳 安婷婷 +2 位作者 李成建 刘静 徐兰娟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3期113-120,共8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创伤性凝血病(TIC)的预测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06月至2023年06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TIC分为TIC组和非TIC组,根据出院情况分... 目的分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创伤性凝血病(TIC)的预测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06月至2023年06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TIC分为TIC组和非TIC组,根据出院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单因素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TIC发生及TI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98例患者,TIC人数为82例(27.5%)。单因素比较TIC组的损伤严重程度(ISS)、休克指数(SI)、体温、PLR、血红蛋白、淋巴细胞、乳酸、碱剩余(BE)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非TIC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得,PLR、体温、纤维蛋白原、BE是严重创伤发生TIC的危险因素(P<0.05)。TIC组预后不良人数23人(28%),单因素比较TIC预后不良组淋巴细胞、PLR、SI、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预后良好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PLR、D-二聚体是TIC患者预后不良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可得,PLR预测严重创伤合并TIC的AUC为0.821(95%CI:0.707~0.936),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2.9%。PLR预测TIC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02(95%CI:0.633~0.771),敏感度为56.1%,特异度为77.8%。结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及预后存在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多发 创伤性 预后评估
下载PDF
急诊创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3
作者 方杰 黄坚 郑晖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856-862,共7页
目的探究急诊创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246例急性创伤并发TI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72)和验证集(n=74)... 目的探究急诊创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246例急性创伤并发TI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72)和验证集(n=74),比较患者临床资料,以明确两组的可比性。训练集患者根据28 d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n=60)和存活组(n=11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得到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基于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中死亡组患者入院时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25分、确诊TIC时低体温、未使用氨甲环酸治疗占比高于存活组,外周血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存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ISS评分≥25分、确诊TIC时低体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血浆乳酸水平高均可能为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决策曲线发现,基于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风险阈值在0.00~1.00范围内,模型临床净获益率始终大于0,最大净获益率为0.332;绘制列线图将风险预测模型可视化,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死亡的C-index为0.820(95%CI 0.776~0.864),模型辨别度良好;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内部验证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58(95%CI 0.918~0.999),已建立的预测模型在验证集同样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入院时ISS评分、确诊TIC时低体温情况、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乳酸均可能是急诊创伤并发TIC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死亡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创伤性 预后 风险预测模型 低体温 纤维蛋白原 乳酸 严重程度评分
下载PDF
人纤维蛋白原在急诊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及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章柏平 查波辉 +1 位作者 郭剑 万小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FIB)在急诊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联保部队第九O八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外伤所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50例;另选取50例急...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FIB)在急诊创伤性凝血病中的应用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联保部队第九O八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外伤所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50例;另选取50例急诊创伤性非凝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急诊创伤性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人FIB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同A组。比较A组和B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IB、D-二聚体(D-D)],24 h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量、24 h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量、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两组APTT、PT均短于治疗前,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APTT、PT均短于A组,FIB水平高于A组,D-D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24 h FFP输注量、24 h CRBC输注量均少于A组,病死率低于A组,ICU住院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PT均长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碱缺失(BD)≥6 mol/L、合并重型颅脑损伤(STBI)、体温<35℃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4 h FFP、24 h CRBC输注量均多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低、GCS评分<6分、BD≥6 mol/L、合并STBI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人FIB可改善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凝血功能,减少血液输注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及降低病死率,临床疗效显著,PLT低水平、GCS评分<6分、BD≥6 mol/L、合并STBI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纤维蛋白原 急诊 创伤性 应用效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影响
15
作者 沈蓝 代建能 +3 位作者 邓学林 普伦庆 浦同青 苏小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6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联合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红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联合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红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22年5—10月入院的33例纳入对照组,2022年11月—2023年2月入院的34例纳入观察组。两组均给予氨甲环酸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醋酸钠林格氏液复苏,观察组采用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复苏。比较两组氧代谢指标[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氧消耗(VO_(2))和氧输送(DO_(2))]、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休克指数、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复苏前氧代谢指标、昏迷程度、休克指数、炎症因子、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2 h SvO_(2)、VO_(2)、DO_(2)水平、GC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休克指数及TNF-α、IL-10、IL-6水平较对照组更低,APTT、TT、PT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可以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炎症状态,提高氧代谢,改变凝血功能指标,进而提升复苏效果,减轻昏迷程度,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复苏 氨甲环酸 碳酸氢钠注射液 性休克 创伤性 功能 氧代谢
下载PDF
创伤性凝血病研究进展
16
作者 罗蔚 顾凌 刘火根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8-13,共6页
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其是一种由组织损伤所导致的多因素、多机制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多种表型。如何早期识别、诊断及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其是一种由组织损伤所导致的多因素、多机制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多种表型。如何早期识别、诊断及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创伤性凝血病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理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枸橼酸钠封管液用于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护理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曾立霞 廖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7期2664-2665,2668,共3页
目的 比较4%枸橼酸钠封管液与0.9%氯化钠封管液在ICU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的封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治疗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4%枸橼酸钠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对... 目的 比较4%枸橼酸钠封管液与0.9%氯化钠封管液在ICU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的封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治疗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4%枸橼酸钠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行深静脉导管的封管。对比两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导管内血栓形成、出血事件、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和导管功能不良情况。结果 两组深静脉置管导管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率均为0。试验组深静脉导管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留置深静脉导管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采用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导管功能良好,减少导管更换次数,降低住院费用,封管效果更佳,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钠注射液 创伤性 深静脉导管护理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和诊断价值
18
作者 毛和飞 徐政 邱灿虎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7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TIC将患者分为TIC组52例和非TIC组76例,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创伤患者TIC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TIC将患者分为TIC组52例和非TIC组76例,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并分析创伤患者TIC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实验室指标早期诊断TIC的价值,比较不同TIC严重程度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并分析血清学指标与INR的相关性。结果TIC组患者年龄、脉搏、ISS评分、休克指数显著高于非TIC组(P<0.05);TIC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Ca^(2+)水平显著低于非TIC组(P<0.05),且重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TIC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TIC组(P<0.05),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评分、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Ca^(2+)是创伤患者发生TIC的危险因素(P<0.05),脉搏、D-二聚体与TIC无显著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Ca^(2+)、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早期诊断TIC的AUC分别为0.730、0.750、0.788;重度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Ca^(2+)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TIC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Ca^(2+)与INR呈负相关(r=-0.464、-0.574、-0.579,P<0.05),D-二聚体与INR无显著相关性(r=0.254,P>0.05)。结论血Ca^(2+)、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与严重创伤患者TIC的危险因素,在早期诊断TIC方面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创伤性 危险因素 纤维蛋白原 小板计数
下载PDF
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19
作者 胡世华 蒋文新 +2 位作者 杨艳霞 苏民 邓明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试验组按1∶1比例输注。检测患者入院后1、2、3d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统计入院3dPRBC的总量、休克纠正率、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第3天PT、INR、FIB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d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18.5±6.3)Uvs.(25.9±7.8)U];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9±4.3)d vs.(10.5±7.6)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85.0%vs.44.4%);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vs.27.8%)(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改善严重多发伤合并ACT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减少ICU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总量,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成分输 创伤和损 创伤性 严重多发
下载PDF
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君 钱何布 +1 位作者 刘云 金东林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3期423-424,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4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按是否合并TC分为两组,其中合并TC的有20例,未合并TC的有44例,收集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急诊...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64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按是否合并TC分为两组,其中合并TC的有20例,未合并TC的有44例,收集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发生T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碱缺失≥6、低体温及STBI、GCS评分≤6分是T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23岁、MODS、STBI、GCS评分≤6分是T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C发生与重型颅脑损伤、低体温、碱缺失、昏迷程度有关;年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急诊多发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