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英 沈宾鸿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60-360,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 病理检查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2
作者 朱冉 吴云鹏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14期92-92,94,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血管内皮瘤患者,依照临床症状、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发现明显肿瘤组织,呈现不规则扩张型薄壁... 目的探讨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血管内皮瘤患者,依照临床症状、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发现明显肿瘤组织,呈现不规则扩张型薄壁管腔物,个别位置血管腔内发现乳头状皱起组织,免疫组化对管壁及乳头皱起组织检查发现其内皮细胞CD31、CD34和F8因子均显示阳性,但是管腔内海绵状组织内皮细胞组织学检验呈阴性。结论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较为罕见,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组织学变化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确诊,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 恶性血管内乳头 血管内 诊断及治疗
下载PDF
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景鹤 纪立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 乳头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连荣 郑明秀 +1 位作者 吴平 徐春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鼻息肉(N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NIP、25例NP组织及1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阳性率在鼻内翻性...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及鼻息肉(NP)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NIP、25例NP组织及1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后需切除的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染色阳性率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息肉、下鼻甲粘膜中分别为79.4%、56.0%和16.67%,VEGF在NIP和NP的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下鼻甲组织,VEGF在NIP的表达显著高于NP,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对NIP、NP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可能参与了NIP、NP的发生、发展过程。VEGF在NIP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NIP区别于鼻息肉的重要组织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性乳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鼻息肉
下载PDF
左上臂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肖海 帅萍 詹春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6-1446,共1页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院。体格检查:T36.5℃,P108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各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左上臂 淋巴管内 乳头 体格检查 浅表淋巴结 心电图检查 患儿父母
下载PDF
颈动脉鞘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许进 杜洪 +1 位作者 李雯 刘国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鉴别诊断 恶性潜能
下载PDF
脾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聂艳红 刘慧 +1 位作者 陈昊 王红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6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脾PIL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几乎占据整个脾,肿块中央及周边各见一处钙化区。低倍镜下肿瘤呈海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脾PIL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块几乎占据整个脾,肿块中央及周边各见一处钙化区。低倍镜下肿瘤呈海绵状血管瘤样,囊状扩张的薄壁管腔内衬覆立方及靴钉样内皮细胞,并呈乳头状、肾小球样突出于腔内,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31、CD34、D2-40、vimetin和VEGFR-3(+)、CK和S-100(-),Ki-67阳性指数<5%。结论 PILA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作用。该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应与其他血管源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病理特征
下载PDF
成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道 被引量:5
8
作者 侍孝红 范钦和 +1 位作者 王前玉 江小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4,共2页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成人罕见。现报道1例并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下唇黏膜隆起数年,近1年增大明显入...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成人罕见。现报道1例并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6岁。因下唇黏膜隆起数年,近1年增大明显入院。病变无疼痛、破溃,质地中等。查体:下唇黏膜隆起1.5cinx1cm大小,淡红色,质地中等,隆起表面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丘疹样突起。行局部病变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兴凤 冯亭 +2 位作者 王竞春 张文 何乐建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起源及预后。方法对1例PILA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性,1岁11个月。出生时即发现右前臂红色肿物...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起源及预后。方法对1例PILA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性,1岁11个月。出生时即发现右前臂红色肿物。镜下见肿瘤组织位于真皮,由不规则的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类似海绵状淋巴管瘤,部分管腔内见玻璃样轴心的乳头状皱褶,管壁与乳头衬覆鞋钉状内皮细胞。免疫组化:管壁与乳头衬覆鞋钉状内皮细胞CD34、VEGFR-3、CD31、FⅧ因子均呈(+),海绵状管腔内皮细胞及乳头衬覆鞋钉状内皮细胞D2-40(-);组织化学:VG染色显示乳头玻璃样轴心呈红色,Masson染色显示乳头玻璃样轴心呈绿色。结论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罕见,成人与儿童均可发生,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帮助。其可能来源于淋巴管,预后大多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血管内 淋巴管内 临床病理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XCR4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冉程 高永平 +1 位作者 张建阳 荣桂源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0%以上,大多数生长缓慢预后良好,但仍有一部分表现为明显的侵袭性行为,包括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抵抗及致死性,寻找甄别及治疗该类PTC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0%以上,大多数生长缓慢预后良好,但仍有一部分表现为明显的侵袭性行为,包括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抵抗及致死性,寻找甄别及治疗该类PTC的方法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Subunit,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XCR4受体在体内外试验中均证实参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Thyroid Neoplasms) 乳头(Carcinoma Papillary)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受体 CXCR4(Receptors CXCR4) 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subunit)
下载PDF
脾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晓炎 朱延波 +3 位作者 张静 董屹婕 许海敏 金晓龙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942-944,共3页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1969年由Dabska[1]首次报道,故称为Dabska瘤。WHO(2013)第4版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将PILA定义为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罕见转移的中间性血管源性肿... 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1969年由Dabska[1]首次报道,故称为Dabska瘤。WHO(2013)第4版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将PILA定义为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罕见转移的中间性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学以淋巴管样腔隙和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四肢远端,发生在脾罕见。文献报道脾PILA仅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乳头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下肢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晓峰 张建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00-302,共3页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一般是局部侵袭,极少数发生远处转移。1969年首先由Dabska报道,又称之为Dabska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很...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一般是局部侵袭,极少数发生远处转移。1969年首先由Dabska报道,又称之为Dabska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很多部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现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发生在下肢的Dabska瘤,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 血管内皮细胞 临床病理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_(165)及血管生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中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于华鹏 王德辉 +1 位作者 孙希才 胡俐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4-1106,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_(165)及血管生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癌变中的临床意义,评价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微血管面数密度(MVNA)的相关性。方法检测CD105免疫荧光标记的正常对照组(9例)、NIP组(23例)及NIP癌变组(8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_(165)及血管生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癌变中的临床意义,评价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微血管面数密度(MVNA)的相关性。方法检测CD105免疫荧光标记的正常对照组(9例)、NIP组(23例)及NIP癌变组(8例)的MVNA,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VEGF-A_(165)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VEGF-A_(165)蛋白表达量与CD105-MVN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NIP组、NIP癌变组的MVNA依次增高,分别为(33.91±17.88)、(123.35±26.02)、(171.86±49.37)个/mm^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EGF-A_(165)蛋白表达依次增高,分别为(94 927.9±8 633.5)、(110 653.2±8 419.7)、(11 6357.1±3 926.5)灰度值/mm^2,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MVNA呈明显正相关(r=0.735,P<0.05)。结论血管生成在NIP癌变中有重要的作用,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肿瘤MVNA呈正相关,是NIP癌变的预示指标,能为NI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翻性乳头 癌变 血管面数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CD105
下载PDF
跖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14
作者 曾珍 田冲 +3 位作者 李武超 王星宇 容豫 张体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49-1149,共1页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约26.1 mm×23.5 mm×23.0mm,内见条状分隔,邻近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图1B、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跖骨 诊断显像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杨直 张洪生 +3 位作者 黄培生 王丽 高爱明 魏小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IL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乳腺PILA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薄壁囊状扩张的大小不等血管腔隙,腔内衬...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IL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乳腺PILA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薄壁囊状扩张的大小不等血管腔隙,腔内衬覆内皮细胞及鞋钉样瘤细胞。管腔内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皱褶和玻璃样变轴心。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CD31、vimentin和bcl-2(+)。随访6年无复发、转移,预后良好。结论乳腺PIL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交界性血管性肿瘤,组织学形态易与多种良性、恶性血管性肿瘤混淆。经扩大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桂敏 丁洪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4-84,共1页
患者女,18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3个月,于2010年6月22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触及2cm×1.5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临床诊断为右腹股沟肿物待查,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可见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3cm×1.5cm... 患者女,18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物3个月,于2010年6月22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触及2cm×1.5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临床诊断为右腹股沟肿物待查,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可见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3cm×1.5cm×1.2cm,切面灰红色,质软,有不完整包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内 乳头 腹股沟肿物 肿物切除术 腹股沟区 临床诊断 病理检查
下载PDF
肾上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小敏 张杰秀 +1 位作者 居小兵 谭若芸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16-517,共2页
例1,女,49岁,因右腰部酸胀不适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170/110 mmHg,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20年前行声带息肉切除手术,13年前因脑垂体瘤行伽马刀治疗。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泌尿系CT示:右侧肾上腺见多房囊性... 例1,女,49岁,因右腰部酸胀不适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170/110 mmHg,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20年前行声带息肉切除手术,13年前因脑垂体瘤行伽马刀治疗。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泌尿系CT示:右侧肾上腺见多房囊性密度影(图1A),囊壁散在钙化,CT值约15 HU,增强后未见强化,较大囊截面8.4 cm×4.1 cm,双肾囊肿,左肾错构瘤,肝脏多发囊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 Dabska 血管 肾上腺肿 肾上腺囊肿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顾学文 田秀春 +2 位作者 肖芹 陈月香 王翠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病例报道
下载PDF
乳房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并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永福 李得荣 《职业与健康》 CAS 2001年第10期115-115,共1页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5岁,两年前新婚时,被人捏伤右乳后,出现右乳头部疼痛,乳晕部紫斑,右乳房坠胀,当地卫生院考虑右侧乳房血肿,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配合中药活血化瘀及局部中药外敷治疗,紫斑消失,坠胀感减轻,婚后4个月妊娠,逐...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5岁,两年前新婚时,被人捏伤右乳后,出现右乳头部疼痛,乳晕部紫斑,右乳房坠胀,当地卫生院考虑右侧乳房血肿,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配合中药活血化瘀及局部中药外敷治疗,紫斑消失,坠胀感减轻,婚后4个月妊娠,逐渐出现右乳坠胀,乳晕周围出现紫红色斑,右乳房逐渐增大,产后乳儿拒吮右乳,右乳头逐渐凹陷、溢乳,乳晕进一步突起,紫红色斑块境界明显增大,乳房表面血管影增粗,在当地卫生院行穿刺治疗后,针刺部出血不止,来本院诊治,考虑右侧乳房内血管瘤收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巨大海绵血管 乳头血管内 诊断 发病机理
下载PDF
鼻内镜微创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微血管密度及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20
作者 林帆 吴丽平 +4 位作者 肖林 郑立荣 吴娇娇 杨能 王悠悠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0期82-85,共4页
目的探究鼻内镜微创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 目的探究鼻内镜微创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鼻内镜传统电刀切除,试验组实施鼻内镜低温等离子切除。比较两组临床指标、VEGF水平、MV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活检标本MVD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 h两组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经鼻内镜低温等离子切除后,血清VEGF水平降低,MVD减小,且炎症反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微创术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 血管的密度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