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复杂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1例报告
1
作者 王茂歌 栾鹏翔 +5 位作者 潘云淼 张文杰 程玉刚 朱健康 李波 胡三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97-400,共4页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现报道1例相对罕见的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女,53岁,因“查体发现肝血管瘤5年余”入院山东第一医科大...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现报道1例相对罕见的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女,53岁,因“查体发现肝血管瘤5年余”入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2019年8月在当地医院查体行超声检查发现肝占位,提示:肝内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不均质高回声结节,较大者约4.7 cm×6.2 cm, 结合病史,考虑肝血管瘤;2021年5月18日超声检查示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通常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主要病理学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血管 病理学类型 超声检查 血管性疾病 弥漫性分布 占位 切除术
下载PDF
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
2
作者 顾伟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7年第1期26-27,F003,共3页
关键词 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 B超 动脉造影
全文增补中
电化学疗法治疗多发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2
3
作者 蒋平 许家镕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178-17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多发性 海绵状血管 电化学疗法
下载PDF
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瑞芳 柴福录 +7 位作者 贺冠宪 万维喜 白明东 朱万坤 雍召生 柴凡 李红梅 闫素芝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4-295,共2页
为探讨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笔者对9例多发性H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个主病灶及17个次病灶的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16.7±4.3)cm及(5.6±1.2)cm。均在全麻下顺利... 为探讨外科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多发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笔者对9例多发性HCH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个主病灶及17个次病灶的平均肿瘤直径分别为(16.7±4.3)cm及(5.6±1.2)cm。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主病灶切除及次病灶RFA治疗。其中5例8个次病灶缝扎后行RFA(缝扎组),4例9个次病灶未缝扎直接行RFA(未缝扎组)。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单病灶平均RFA时间分别为(14.0±5.2)min及(32.8±10.8)min(P<0.001),单病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7.5±19.8)mL及(106.7±50.0)mL(P<0.05)。RFA后半年与治疗前相比,缝扎组及未缝扎组的病灶直径分别缩小57.6%及47.2%(P<0.01)。术后1个月螺旋CT证实,外科切除边缘无残余肿瘤组织,RFA病灶均完全坏死。提示外科切除联合RFA治疗多发性HCH安全可行,效果肯定。缝扎后RFA可缩短射频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射频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学 海绵状血管 射频消融术 缝扎术
下载PDF
不典型肝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肝癌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游丽萍 郑超 +2 位作者 张景豪 吴眉 孙学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40-2041,共2页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肿瘤90%为单发,仅10%为多发,生长缓慢,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通常在非特异性腹部不适的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腹部疼痛多见,发生破裂出血罕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肿瘤90%为单发,仅10%为多发,生长缓慢,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通常在非特异性腹部不适的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腹部疼痛多见,发生破裂出血罕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检出率有显著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的诊断仍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误诊
下载PDF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附14例报告) 被引量:5
6
作者 谢嵘 陈衔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 研究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ICA)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ICA。结果  14例共 32个病灶 ,MRI检出 30个 ;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12例共 18个病灶手术切除 ,其余病灶采用保守治疗 ;... 目的 研究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 (ICA)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ICA。结果  14例共 32个病灶 ,MRI检出 30个 ;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12例共 18个病灶手术切除 ,其余病灶采用保守治疗 ;手术无死亡 ,疗效满意 ;14例中 5例有可能家族史。结论 多发性ICA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方法 ;神经导航对于多发性ICA的手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多发性ICA与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瘤 (FICA)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成像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脾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自发性破裂并血肿感染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颜松龄 郭久冰 张道建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脾脏体积 发性破裂 血肿感染 腹部CT平扫 左上腹痛 移动性浊音 皮肤粘膜 腹肌紧张 左季肋部
下载PDF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齐洪武 程建业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2年第1期68-7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因"突发头痛、左侧肢体无力5h"于2010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当日16∶00许突感头痛不适,左侧肢体无力,伴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量约300mL,无抽搐。在当地医院经脱水、止吐处理后急送我院神经外科诊治。
关键词 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脑出血 伽玛刀 手术
下载PDF
家族性脑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二例
9
作者 钱伟 黄润生 +2 位作者 房景玉 吴彩珍 安有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对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治疗的4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检查和MRI图像的观察。结果有5例患者被诊断为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其中2例为家族性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结... 目的对家族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治疗的4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检查和MRI图像的观察。结果有5例患者被诊断为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其中2例为家族性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以有家族遗传性;伽玛刀治疗可以作为选择的方法而且有一定疗效,治疗的目的是控制或减少出血和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 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伽玛刀
下载PDF
神经导航结合内窥镜手术治疗多发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
10
作者 杜固宏 周良辅 +1 位作者 毛颖 吴劲松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3期149-149,共1页
我们将神经导航系统结合脑内窥镜应用于1例多发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40岁男性,左侧半身麻木、无力两月入院。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半身浅感觉下降。MRI平扫示右额深部(病灶A,直径1.5cm,深度2.92cm)及... 我们将神经导航系统结合脑内窥镜应用于1例多发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40岁男性,左侧半身麻木、无力两月入院。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半身浅感觉下降。MRI平扫示右额深部(病灶A,直径1.5cm,深度2.92cm)及右侧丘脑(病灶B,直径3.3mm,深度4.35cm)多发占位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颅内海绵状血管 神经导航 外科手术 脑内窥镜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多发性下肢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11
作者 李彬 渠虹 《农垦医学》 2005年第4期327-328,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自诉出生后无诱因出现右小腿外侧青紫包块伴静脉迂曲扩张,随年龄增长青紫包块进行性增大,后经血管造影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未做治疗.查体:右侧小腿中段直径(37cm)较左侧同一平面粗3cm,右小腿前侧...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0岁,自诉出生后无诱因出现右小腿外侧青紫包块伴静脉迂曲扩张,随年龄增长青紫包块进行性增大,后经血管造影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未做治疗.查体:右侧小腿中段直径(37cm)较左侧同一平面粗3cm,右小腿前侧有一大小约17cm×9cm青紫包块,膝关节上方11cm×4cm青紫包块,右膝外侧至右外踝上方28cm×9cm青紫色包块,均高出皮面,毛孔较其它皮肤部位毛孔粗大,无溃疡,局部无压痛,无搏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海绵状血管 多发性血管 右下肢 彩色多普勒B超 静脉迂曲 进行性增大 临床资料 小腿外侧 年龄增长 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弥漫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建伟 林卫红 张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5-1135,共1页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属于先天隐匿性病变,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发生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脑部常见,脊髓次之。根据病变部位进一步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髓内和硬膜外)。脑内型主要位于幕上,多单发,临床上多发...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属于先天隐匿性病变,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发生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脑部常见,脊髓次之。根据病变部位进一步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髓内和硬膜外)。脑内型主要位于幕上,多单发,临床上多发者较少见。少数发生于脊髓、主要位于髓内,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起源及生物学特征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脊髓海绵状血管 弥漫性 颅内海绵状血管 隐匿性病变 生物学特征 血管畸形 中枢系统
下载PDF
眶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
13
作者 郭海江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331-331,共1页
关键词 眶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眶肿 诊断 CT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骨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守虎 沈国鑫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6年第5期270-270,274,F003,共3页
女,32岁,农民。12年前自觉全身关节酸痛,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而来院就诊。体检:发育正常,心肺(一),第三腰椎棘突旁压痛,全身软组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关键词 多发性海绵状血管 X线表现 少见肿 诊断 病理
下载PDF
多发性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梁娟 李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4-64,67,共2页
资料患者女性,25岁。因“发现右侧颧骨部隆起1年余”入院。查体:右侧眼球轻度向内移位,外下展轻度受限,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右侧颧骨部隆起,触及质硬肿块。右侧鼻唇沟处按压饱满,轻压痛,张口不受限。牙齿无松动。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颧骨 多发性 右侧 光反应 鼻唇沟 隆起
下载PDF
儿童手、足部巨大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激光治疗及远期随访
16
作者 阎祖强 严肃 +2 位作者 夏毓华 龚代贤 吴庆贞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4-314,共1页
位于儿童手、足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巨大多发性瘤体,往往没有包膜,严重影响功能,逐步出现畸形,外科手术常不彻底,易复发,采用冷冻、硬化剂、激素、同位素等法治疗均不能获得满意效果。笔者采用激光治疗8例,并随访5至11年... 位于儿童手、足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巨大多发性瘤体,往往没有包膜,严重影响功能,逐步出现畸形,外科手术常不彻底,易复发,采用冷冻、硬化剂、激素、同位素等法治疗均不能获得满意效果。笔者采用激光治疗8例,并随访5至11年,结果满意,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巨大多发性 海绵状血管 照射剂量 血管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1例报告
17
作者 周文 聂寒秋 周显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被偶然发现[2]。随着血管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破裂出血的极少见。由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自发性瘤内出血、坏死、液化所致的肝囊性肿物更加罕见。我科收治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患者,现就此病例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患者男,66岁,因“肝脏占位10余年,右上腹胀痛3 d”入院。患者10余年前在当地医院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44 mm,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此后患者无腹部不适,定期复查。入院前3 d患者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至门诊就诊,复查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动态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B超提示:肝右叶见约48 mm×46 mm大的低回声团,周边可见环形钙化,团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考虑肝右叶低回声团伴环形钙化,性质待定(图1)。患者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入院。既往无腹部外伤史、腹部手术史,否认肝炎、肝硬化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两侧对称,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未及,墨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肝炎系列(乙肝、丙肝、戊肝)、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50、癌胚抗原)等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手术意愿,术前诊断肝右叶占位,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探查见肿块位于肝Ⅶ段表面,大小约5 cm×4 cm,肿块与膈下粘连,边界清,包膜完整,余肝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图2A);遂行腹腔镜下肝右叶肿物剜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剖视病灶见囊壁完整,囊内见黄色糊状液体(图2B、2C)。术后病理提示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切除标本由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组成,陈旧性出血,囊性改变;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CD34免疫组化表达阳性(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陈旧性出血 右叶 囊性变 囊性肿物 医院体检 血管
下载PDF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官彬 罗小平 +6 位作者 廖先国 文鹏程 唐勇 游兴攀 荆鑫 粟华明 赵先宁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076-2078,2083,共4页
目的回顾性评价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方法 6例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YM-Lip)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6、12、36个月行多... 目的回顾性评价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方法 6例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YM-Lip)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6、12、36个月行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评价远期疗效。结果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6例中共栓塞病灶26个,其中,成功栓塞病灶数分别为15个1例、2个4例、3个1例。26个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CT显示术后6、12、36个月被栓塞病灶直径缩小超过50%、直径缩小小于或等于50%、病灶消失分别为38%(10/26)、54%(14/26)、8%(2/26),62%(16/26)、23%(6/26)、15%(4/26),69%(18/26)、12%(3/26)、19%(5/26)。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病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栓塞技术操作成功率高、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导管 留置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肝、脾、肾脏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华 王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8-458,共1页
肝、脾、肾脏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田华①王涛患者女,36岁,因左上腹及左侧腰部疼痛3个月就诊,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B超首诊: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可见7.7cm×5.1cm的形态不规则的实性团块回声,边界清,边... 肝、脾、肾脏多发性血管瘤1例报告田华①王涛患者女,36岁,因左上腹及左侧腰部疼痛3个月就诊,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B超首诊: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后叶可见7.7cm×5.1cm的形态不规则的实性团块回声,边界清,边缘锐利,周围无声晕,内回声不均匀;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脾肿 肾肿 多发性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血清浓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盛亭 李扬秋 +3 位作者 张学利 陈少华 钟隽 张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36-43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与多发性骨髓瘤 (MM )的关系 ,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检测 32例MM患者不同时期的VEGF、bFGF、HGF和白细胞...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bFGF)、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与多发性骨髓瘤 (MM )的关系 ,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检测 32例MM患者不同时期的VEGF、bFGF、HGF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血清浓度 ,观察其与MM分期和治疗效果的关系 ;以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 MM患者治疗前的VEGF、bFGF、HGF血清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IL 6血清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MⅠ期、Ⅱ期的VEGF血清水平显著低于Ⅲ期 ,而Ⅰ、Ⅱ期之间的VEGF血清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MⅠ期、Ⅱ期、Ⅲ期的bFGF及HGF血清水平依次增高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期MM之间的IL 6血清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M治疗有效者 ,其血清VEGF、bFGF、HGF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而治疗无效者 ,其血清VEGF、bFGF、H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bFGF和HGF的血清水平与MM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