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伤患者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罗家柳 唐朝晖 +8 位作者 张聪 陈顺尧 林智强 陈登 常特定 徐化强 汪文国 殷刚 董黎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79-585,共7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3月收治于3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1493例。收集入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依据各休...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3月收治于3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1493例。收集入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患者伤后[JP3]早期多因型休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入组多发伤患者ISS为(24.52±7.28)分。[JP]69.86%(1043/1493,95%CI:67.5%~72.2%)的多发伤患者伴发休克,其中单因型休克占比90.89%(948/1043,95%CI:89.1%~92.6%),多因型休克占比9.11%(95/1043,95%CI:7.4%~10.9%)。共观察到6种不同病因组合的多因型休克,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HS)+分布性休克(DS),HS+梗阻性休克(OS),HS+心源性休克(CS),OS+CS,HS+DS+OS,HS+DS+CS,分别占41.05%、23.16%、14.74%、3.16%、11.58%、6.32%。与单因型休克患者相比,多因型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比例(77.89%vs.34.60%)、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87.37%vs.58.86%)、ICU住院时间[(15.7±6.5)d vs.(7.2±3.1)d]、病死率(37.89%vs.9.60%)显著更多,P均<0.01。结论多发伤患者伴发多因型休克并不罕见,该类患者伤情危重、预后不佳、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休克 多因型休克
下载PDF
重视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临床诊治
2
作者 董黎明 罗家柳 唐朝晖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61-565,共5页
多因型休克指患者伴发的休克可归因于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休克类型,其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并不罕见。目前对多因型休克的认识严重不足,一旦漏诊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严重多发伤后伴发多因型休克的综合救治极其复杂,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诊疗规... 多因型休克指患者伴发的休克可归因于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休克类型,其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并不罕见。目前对多因型休克的认识严重不足,一旦漏诊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严重多发伤后伴发多因型休克的综合救治极其复杂,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诊疗规范与指南,各类处置措施也常相互矛盾,临床决策充满风险与挑战。本文回顾近年多因型休克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最近的相关临床研究,对多因型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阐述,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多因型休克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例严重多发伤并发多因型休克的救治体会
3
作者 王锐锋 吴金华 +3 位作者 冯威 罗家柳 唐朝晖 董黎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634-636,共3页
严重多发伤因累及机体多部位,伤后各类休克高发,伤情重且救治难度大。随着损害控制策略在多发伤后早期复苏中的广泛贯彻,多发伤的救治效果有了显著提升,但休克仍是严重多发伤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1-2]。根据病理生理机制,休克主要分... 严重多发伤因累及机体多部位,伤后各类休克高发,伤情重且救治难度大。随着损害控制策略在多发伤后早期复苏中的广泛贯彻,多发伤的救治效果有了显著提升,但休克仍是严重多发伤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1-2]。根据病理生理机制,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3-4]。严重多发伤后的休克虽以失血低血容量性休克最为常见,但上述其他类型的休克亦常发生,更为复杂的情况是伤后不同病理生理类型的休克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当患者伴发的休克可归因于两种及以上的不同类型休克时,被称为多因型休克[5-7]。本文报告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伴发多因型休克(失血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供广大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多因型休克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家柳 唐良晟 +14 位作者 陈登 邓海 杨净植 常特定 程晶 徐化强 何苗勃 万冬丽 张飞宇 吴梦帆 刘青云 隗世波 汪文国 殷刚 唐朝晖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史者。伤后48 h内为伤后早期,伤后48 h至14 d内为伤后中期。收集患者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损伤严重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资料,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的发生类型及特征。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多发伤后早期、中期休克发生率分别为73.1%、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伤后早期、中期两组中,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HS)患者(83.6%vs.28.4%)、分布性休克(distributed shock,DS)患者(13.7%vs.80.9%)、心源性休克患者(3.5%vs.6.6%)的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OS)患者占比(8.4%vs.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明型休克占比分别为1.6%、1.2%。多因型休克在伤后早期、中期占比分别为9.5%与14.4%。伤后不同时期多因型休克共观察到7种病因组合,伤后早期以HS+DS最为常见(42.3%),其次为HS+OS(28.8%);伤后中期以HS+DS最为常见(48.6%),其次为DS+OS(24.3%)。结论多发伤后休克发生率高,患者不同类型的休克可能同时存在或序贯发生,在制定休克复苏策略时应更加全面,以期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创伤 休克 休克 多因型休克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