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非遗活态传承与学校美育的融合研究——以怀化瑶族多声民歌为例
1
作者 王丹 《艺术评鉴》 2023年第20期80-85,共6页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美育是相通的。目...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美育是相通的。目前部分中小学学校和地方院校已将地方非遗文化作为美育教学资源,形成了极富地域色彩的美育课程,使学校的美育工作充满了特色与新意,同时也以全新的理念完成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而这个过程,亦是地方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非遗 活态传承 学校美育 瑶族多声民歌
下载PDF
番瑶多声民歌歌手的多声音乐观及其音乐行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雯 刘煜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9年第4期22-23,共2页
以往音乐工作者对番瑶多声民歌的研究,主要视点在于音乐本体形态上,而对番瑶多声民歌手内心的音乐概念及其音乐行为关注较少。例如,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决定歌曲的音高?他们的传承方式是什么?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遮住嘴歌唱?... 以往音乐工作者对番瑶多声民歌的研究,主要视点在于音乐本体形态上,而对番瑶多声民歌手内心的音乐概念及其音乐行为关注较少。例如,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决定歌曲的音高?他们的传承方式是什么?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遮住嘴歌唱?这些疑惑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不能完全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观 多声民歌 番瑶 民歌
下载PDF
怀化侗苗多声民歌艺术特征及赏析
3
作者 李强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怀化位于湖南西北部,与广西三江、贵州铜仁相毗邻,是侗、苗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侗、苗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多声部民歌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文章通过对怀化区域内侗、苗民族多声民歌的传承与分析,阐述了怀化区域内侗、苗... 怀化位于湖南西北部,与广西三江、贵州铜仁相毗邻,是侗、苗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侗、苗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多声部民歌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文章通过对怀化区域内侗、苗民族多声民歌的传承与分析,阐述了怀化区域内侗、苗民族多声民歌演唱风格、和声特色及民族特性与传承,并就侗、苗多声民歌在特定自然环境下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鐾 喉路歌 多声民歌
下载PDF
怀化少数民族民间多声民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强 杨果朋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怀化位于湘西北部,是多民族集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有着鲜明特点。文章通过对怀化区域内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的民族特性、民族审美、民族语言、劳作方式、地域特性对当地多声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产生... 怀化位于湘西北部,是多民族集居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有着鲜明特点。文章通过对怀化区域内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的民族特性、民族审美、民族语言、劳作方式、地域特性对当地多声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分析,阐述了怀化区域内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的特色,并就该区域多声民歌的当代传承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苗族 歌鼟 多声民歌
原文传递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果朋 李强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连片地区,域内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多声民歌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的传承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形态,展现出民...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连片地区,域内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多声民歌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的传承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形态,展现出民族的秉性和审美视角。本文在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多声民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片区内传承的少数民族多声民歌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其传承现状、演唱特点、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声民歌 少数民族 武陵山片区
原文传递
中国多声部民歌与欧洲早期多声音乐形态之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郝瑾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多声部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文化的遗存。本文从中国多声民歌与欧洲早期(奥尔加农)多声音乐客体形态之比较,存在着诸多共同特性,笔者试图从中西多声音乐的不同文化背景视野的角度加以探讨中西多... 多声部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文化的遗存。本文从中国多声民歌与欧洲早期(奥尔加农)多声音乐客体形态之比较,存在着诸多共同特性,笔者试图从中西多声音乐的不同文化背景视野的角度加以探讨中西多声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多声民歌 欧洲早期多声音乐 音乐形态比较 个性特征 共性特征
下载PDF
另眼看民歌 妙谣由口心——与新世纪华人青年探讨华夏口语文化价值
7
作者 宋运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4年第3期20-28,共9页
大自然的绿色植被———森林、草场是大地的肺脏 ,她为天地之心———人 ,供给须臾不可缺的纯净空气。华夏“口语文化”———民歌 ,是神州大地上的绿色精神植被。进入新世纪 ,华夏民歌虽更其危机四伏、但危机中却往往充满生机。而让华... 大自然的绿色植被———森林、草场是大地的肺脏 ,她为天地之心———人 ,供给须臾不可缺的纯净空气。华夏“口语文化”———民歌 ,是神州大地上的绿色精神植被。进入新世纪 ,华夏民歌虽更其危机四伏、但危机中却往往充满生机。而让华人特别是其中的青年 ,知道、接近、吸收、深爱华夏民歌 ,最终能以回天的决心 ,保护、发展、利用好华夏农业文明的累累硕果———民歌为义务、天职 ,这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亦独具固本清源的重大划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文化 精神植被 多声民歌 返本开新
下载PDF
湘、黔边区苗族多声情歌的音乐特征及传承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果朋 李强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7-40,共4页
苗族情歌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化的活化石,苗家人无穷生命乐趣和健康奔放的感情,苗族文化艺术品味中审视现代文化艺术的情绪和审美回归,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本文以湘、黔边区散居苗族为研究对象,分析苗族多声情歌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 苗族 情歌 多声民歌
原文传递
积微致著 寻端见绪--樊祖荫教授多声音乐研究成果学习笔记
9
作者 张伯瑜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3,共11页
本文梳理了樊祖荫教授在中国多声部音乐研究上的重要成果,把其分成:概述性研究、多声部民歌研究之研究、不同族群的多声部音乐个案研究、多声部民歌的形态特点、中西多声音乐比较研究、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研究、演唱方式方法研究、民间多... 本文梳理了樊祖荫教授在中国多声部音乐研究上的重要成果,把其分成:概述性研究、多声部民歌研究之研究、不同族群的多声部音乐个案研究、多声部民歌的形态特点、中西多声音乐比较研究、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研究、演唱方式方法研究、民间多声部合唱研究、多声乐器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研究等十个方面,并对每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之后,就这些成果的特点、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1)中国多声音乐起源于民间的“大混唱”;(2)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包含五大类型和九种方式,其中中国传统多声民歌的和声特点是以四、五度加二度或三度构成的密集式音程为主,所采用的不协和音程与和音的解决办法是走向“主音同度”;(3)把“多声”概念与内涵扩展到了音关系、节奏关系、音色关系、主奏与伴奏等声部之间的关系。最后,樊老师认为,中西多声音乐的主要差异,其哲学本质是“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的审美规律是“和谐统一”,而西方审美是“对立统一”。所以,在以“原生性”和“自发性”的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之中,依然包含着深层审美规律的驱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祖荫 多声民歌 大混唱 复调 和音音程
原文传递
雪峰山区瑶族呜哇高腔号子歌的艺术特征及赏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果朋 李强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8-232,共5页
雪峰山区东北麓是瑶族的世居之地,瑶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垦山造田,以农耕和狩猎为生,始终保持着瑶家人古朴、纯真的传统,以聪明智慧传承了雪峰山区瑶民族独有的呜哇高腔号子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态。本文以雪峰山区东北麓世居瑶族为... 雪峰山区东北麓是瑶族的世居之地,瑶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垦山造田,以农耕和狩猎为生,始终保持着瑶家人古朴、纯真的传统,以聪明智慧传承了雪峰山区瑶民族独有的呜哇高腔号子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形态。本文以雪峰山区东北麓世居瑶族为对象,对瑶族高腔号子歌的源流及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汉族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艺术形态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呜哇高腔号子歌在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号子歌 瑶族 多声民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