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素多孔微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动物细胞培养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显文 肖成祖 +1 位作者 黄子才 张正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3-97,共5页
将纤维素铜氨溶液喷洒至-40℃的硅油:正己烷=1:4的冷冻液中形成含冰晶的微球,用-30℃、40%的H2SO4再生纤维素,并用EDAE盐酸盐修饰其表面,制成适合动物细胞培养的纤维素多孔微载体。利用该微载体培养能分泌尿... 将纤维素铜氨溶液喷洒至-40℃的硅油:正己烷=1:4的冷冻液中形成含冰晶的微球,用-30℃、40%的H2SO4再生纤维素,并用EDAE盐酸盐修饰其表面,制成适合动物细胞培养的纤维素多孔微载体。利用该微载体培养能分泌尿激酶原(ProUK)的重组CHO细胞,在100mL搅拌瓶中换液培养25d,细胞最高密度为63×106/mL,尿激酶原最高活性为2325IU/mL,共获287mg产品。之后转入1000mL搅拌瓶中培养,可观察到细胞可从种子微载体中自动转移到新微载体中生长繁殖直至所有微载体中都长有细胞。在25d二级培养中,细胞最高密度为73×106/mL,尿激酶原最高活性为3108IU/mL,共获含353mg尿激酶原的上清137L。在培养后期换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生长及蛋白表达水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微载体 动物细胞培养 尿激酶原
下载PDF
用多孔微载体大规模长期培养动物细胞的方法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显文 肖成祖 +1 位作者 高丽华 李佐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48,共4页
长期大规模高密度动物细胞培养是生物制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文中介绍了利用多孔微载体在中试规模生物反应器中长期大规模连续培养分泌尿激酶原的DNA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rCHO)的方法。
关键词 动物细胞培养 多孔微载体 反应器 高密度 长期培养
下载PDF
用多孔微载体大规模培养rCHO细胞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显文 肖成祖 +2 位作者 李文青 黄子才 张正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8-351,共4页
多孔微载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动物细胞的支持物,具有许多优点,如:容易固定细胞,适合于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的固定化连续灌流培养;细胞生长在载体内部,增加了细胞固定化的稳定性,可降低血清用量,适合长... 多孔微载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大规模高密度培养动物细胞的支持物,具有许多优点,如:容易固定细胞,适合于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的固定化连续灌流培养;细胞生长在载体内部,增加了细胞固定化的稳定性,可降低血清用量,适合长期培养;能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HO细胞 培养 多孔微载体
下载PDF
用多孔微载体Cytopore高密度培养CHO工程细胞生产rHEPO 被引量:1
4
作者 丛春水 邓继先 +2 位作者 肖成祖 程萱 苏治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2.2Lceligen灌注培养系统中采用Cytopore多孔微载体培养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细胞C2。细胞密度达到1×107/mL,rHEPO最高可达9.7mg/L。该载体具有表面积高,使用浓度... 在2.2Lceligen灌注培养系统中采用Cytopore多孔微载体培养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细胞C2。细胞密度达到1×107/mL,rHEPO最高可达9.7mg/L。该载体具有表面积高,使用浓度低,便于扩大培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微载体 CHO细胞 RHEPO
下载PDF
扫描电镜观察在多孔微载体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翠娥 曹军田 +1 位作者 李豫川 甘永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1-522,共2页
关键词 SEM观察 多孔微载体 细胞培养 脱落 细胞生长
下载PDF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L-谷氨酸苄酯多孔微载体的构建和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盛华 夏鹏飞 +2 位作者 张坤玺 高龙 尹静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5-1302,共8页
在氨基化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引发N-羧酸酐L-谷氨酸苄酯(BLG-NCA)开环聚合,制得四氧化三铁/聚L-谷氨酸苄酯(PBLG)复合材料(Fe_3O_4-g-PBLG).改变单体和引发剂比例可以调控Fe_3O_4-g-PBLG的接枝率,采用热失重分析(TGA... 在氨基化改性的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引发N-羧酸酐L-谷氨酸苄酯(BLG-NCA)开环聚合,制得四氧化三铁/聚L-谷氨酸苄酯(PBLG)复合材料(Fe_3O_4-g-PBLG).改变单体和引发剂比例可以调控Fe_3O_4-g-PBLG的接枝率,采用热失重分析(TGA)测得实际接枝率分别为66.36%,79.66%和89.52%.通过双乳液挥发法制备磁性Fe_3O_4-g-PBLG多孔微载体,其中接枝率为89.52%的微载体密度为1.034 g/m L,孔隙率为92.57%,粒径为200~300μm,孔径为40~50μm,保水率为370%~400%.同时Fe_3O_4-g-PBLG微载体具有超顺磁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排布成任意形状,对治疗复杂结构的骨缺损具有显著优势.因此Fe_3O_4-g-PBLG多孔微载体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聚L-谷氨酸苄酯 多孔微载体 磁性能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可注射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制备及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共培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暾 代广辉 +3 位作者 全大萍 廖凯荣 姜晓丹 徐如祥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189-192,共3页
目的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聚丙交酯(PDLLA)多孔微载体。方法通过改变内水相中碳酸氢铵溶液浓度,调节微载体的孔径和孔隙率,并研究了微载体的制备条件对其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SEM观察及粒度分析显示:微载体具有表面开孔、内部... 目的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聚丙交酯(PDLLA)多孔微载体。方法通过改变内水相中碳酸氢铵溶液浓度,调节微载体的孔径和孔隙率,并研究了微载体的制备条件对其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SEM观察及粒度分析显示:微载体具有表面开孔、内部相互连通的孔结构,粒径在335μm±65μm范围内,内部孔径20μm左右,孔隙率达80%以上。体外细胞培养显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微载体表面及内部能有效黏附并均匀生长。结论相对于实心微球,这种表面和内部具有多孔结构的微载体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并可通过注射方式将细胞运载到组织缺损部位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 聚丙交酯 多孔微载体 载体制备 骨髓基质干细胞 培养研究 Stroma Cells 双乳化溶剂挥发 体外细胞培养 孔隙率 多孔结构 载体表面 组织修复 组织缺损 注射方式 制备条件 显示 碳酸氢铵 实心 溶液浓度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与可注射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共培养的体外实验研究
8
作者 代广辉 刘学彬 +1 位作者 张赞 李鲁生 《医药论坛杂志》 2010年第21期16-19,共4页
目的体外共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研究微载体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载体。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可注射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在体外共培养,... 目的体外共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研究微载体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细胞移植治疗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载体。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可注射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在体外共培养,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及黏附在微载体的情况,并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比较共培养、单独培养以及黏附在微载体的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等生理特性。结果两者共培养时,骨髓基质细胞可长期存活、增殖,并可以黏附于微载体的表面及内部孔洞中,共培养时微载体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特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可注射聚丙交酯多孔微载体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细胞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交酯 多孔微载体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共培养
原文传递
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任合刚 董平 +2 位作者 王登飞 闫义彬 周光远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4,共3页
采用两步种子溶胀聚合制备了含有氰基官能团的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经化学法修饰后再负载四氯化钛,制备了聚合物微球载体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了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结果表明: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颗粒规整... 采用两步种子溶胀聚合制备了含有氰基官能团的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经化学法修饰后再负载四氯化钛,制备了聚合物微球载体负载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了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结果表明: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颗粒规整、均一,催化剂形态良好,复制了载体的形貌;多孔聚合物微球载体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最高活性为45.0kg,聚合产物颗粒形态较规整,堆积密度可达0.33g/cm3,得到的聚乙烯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相对分子质量最高为4.8×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合物载体 ZIEGLER-NATTA催化剂 乙烯聚合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载体的制备及生物活性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琳 刘宝林 +1 位作者 韩宝三 唐临利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3-238,共6页
以壳聚糖为基质,通过共混法引入海藻酸钠,采用乳液冷冻干燥法,并结合正戊醇和醋酸铵作致孔剂,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多孔微载体,并在该微载体上培养人肝细胞L-0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微载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并通过红外光谱、溶胀性... 以壳聚糖为基质,通过共混法引入海藻酸钠,采用乳液冷冻干燥法,并结合正戊醇和醋酸铵作致孔剂,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多孔微载体,并在该微载体上培养人肝细胞L-0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微载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并通过红外光谱、溶胀性、吸水率、体外降解率、MTT比色法等手段来综合评价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载体的性能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致孔剂不同,则得到的微载体的表观形貌也不同。以正戊醇为致孔剂进行冻干得到的微载体孔径为3~50μm,孔隙率为93%;以正戊醇和醋酸铵2种致孔剂来制孔得到的微载体孔径为15~55μm,孔隙率为94%。且2种方法得到的微载体硬度高,溶胀性良好,吸水率高,空白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载体在体外可完全降解。红外光谱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载体中,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和乙酰胺基都与海藻酸钠分子链上的羧酸盐官能团存在很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L-02人肝细胞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载体上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微载体 壳聚糖 醋酸铵 正戊醇 人肝细胞
下载PDF
纤维素与明胶微载体微重力培养肝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志 周焕城 +3 位作者 李治国 潘明新 王忠 高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商品化的多孔微载体: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何种更适合于微重力条件下培养CL-1细胞。方法采用RCCS旋转培养系统,在50ml水平微重力旋转培养CL-1细胞。分别对接种至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的细胞进行动态形态学观察、细胞计... 目的探讨商品化的多孔微载体: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何种更适合于微重力条件下培养CL-1细胞。方法采用RCCS旋转培养系统,在50ml水平微重力旋转培养CL-1细胞。分别对接种至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的细胞进行动态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和功能学检测。结果CL-1细胞在两种载体上均可粘附生长,并于第9天达到生长高峰。细胞计数结果提示cultispher S的细胞密度可达到4×106个/ml。在第10、11、12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10、11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尿素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ytopore2培养的CL-1细胞计数低于Cultispher S组,但功能好于Cultispher S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培养 多孔微载体 人肝细胞
下载PDF
基质干细胞及明胶微载体植入大鼠心脏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静 雷寒 贾锋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 探讨将来源于人类胚胎肝脏的基质干细胞(human fetal liver-deliv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FMSCs)及明胶多孔微载体植入正常心肌组织促使心肌及微循环再生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细胞植入组(n=9)、微载体植入组(n=... 目的 探讨将来源于人类胚胎肝脏的基质干细胞(human fetal liver-delive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FMSCs)及明胶多孔微载体植入正常心肌组织促使心肌及微循环再生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细胞植入组(n=9)、微载体植入组(n=9)和对照组(n=4),分别在左心室室壁内注射80—100μl含HFMSCs的perfadex溶液、含微载体的perfadex溶液或单纯perfadex溶液。用超声心动图评定移植前后大鼠心脏功能,并分别于术后7、14d取出心肌组织作原位杂交、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结果 细胞植入7d后,心脏功能有显著的增加,原位杂交显示,有较多细胞在心肌组织中存活,但免疫组化染色未发现植入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的分化;至移植后第14天,移植细胞从心肌组织中消失,在注射局部发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而体外MLC证实,此时HFMSCs有诱导sD大鼠内淋巴细胞增殖的效应。微载体植入7、14d后,心脏功能无明显增加,微载体仍集中在注射部位,并保持原有形状,其上有较多细胞生长贴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这些细胞既不是心肌细胞,也不是毛细血管。结论 HFMSCs植入正常大鼠心脏组织中能短期存活并促进心脏功能增加,但因慢性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细胞在发生心肌分化之前在体内逐渐消失;明胶多孔微载体植入正常心肌组织后,不能促进心脏功能增加,也不能促使心肌及其微循环生长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骨质干细胞 明胶多孔微载体 心肌再生 循环再生
下载PDF
多孔明胶微载体旋转培养hMSC的研究
13
作者 施洪臣 周强 罗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230-1234,共5页
[目的]观察利用多孔微载体结合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hMSC,扩增至第2代(P2)后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多孔明胶微载... [目的]观察利用多孔微载体结合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hMSC,扩增至第2代(P2)后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多孔明胶微载体CultiSpher G在RCCS内进行动态培养,对照组则继续静止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微载体表面的细胞粘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在不同的时相点取样,行细胞计数、MTT检测,了解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接种24 h后,大部分细胞贴附于微载体表面,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数量增多并分泌大量基质。MTT检测及细胞计数提示细胞对数生长期较静止培养方法延长,达到生长高峰时旋转培养方法收获细胞总量为接种时10.75倍,而静止培养方法为3.19倍;细胞周期检测两种方法差别不大,大部细胞均处在S1期。[结论]Culti Spher G微载体旋转培养系统是体外扩增hMSC的有效方法,利用该系统可为工程化组织的构建提供大量特性稳定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 Spher G多孔微载体 旋转细胞培养系统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用于肿瘤细胞三维培养的多孔玉米蛋白微载体制备
14
作者 宋洁梁 王国武 王瑾晔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44,共9页
皮下荷瘤模型是常用的体内肿瘤模型,其构建需要高浓度的肿瘤细胞。使用了微载体的三维培养技术因能够提供更大的表面积,比传统的二维培养更容易富集大量细胞。本研究用多种方法制备了玉米蛋白多孔微载体,并选择孔结构符合要求的一种微... 皮下荷瘤模型是常用的体内肿瘤模型,其构建需要高浓度的肿瘤细胞。使用了微载体的三维培养技术因能够提供更大的表面积,比传统的二维培养更容易富集大量细胞。本研究用多种方法制备了玉米蛋白多孔微载体,并选择孔结构符合要求的一种微载体用于肿瘤细胞的扩增富集,以提高皮下荷瘤模型的成瘤率。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在微载体上有良好的贴壁能力,与用相同材料制备的无孔微载体相比,具有更高的细胞密度。该微载体有望应用于3D肿瘤模型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 多孔微载体 肿瘤模型
原文传递
血清浓度及溶氧对培养rCHO细胞生产尿激酶原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显文 肖成祖 +1 位作者 高丽华 李佐虎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1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在 30L搅拌式反应器中用多孔微载体培养分泌尿激酶原的DNA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rCHO) ,研究了血清浓度及溶氧对细胞生长和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10 5 ml低密度接种条件下 ,使用低 (无 )血清培养基会延长细胞生长延滞期并... 在 30L搅拌式反应器中用多孔微载体培养分泌尿激酶原的DNA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rCHO) ,研究了血清浓度及溶氧对细胞生长和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10 5 ml低密度接种条件下 ,使用低 (无 )血清培养基会延长细胞生长延滞期并降低比生长速率 ,而细胞密度大于 10 6 ml时 ,血清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表达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溶氧 (DO)维持在 2 0 %~ 45 %时 ,对细胞表达产物和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影响 ,但溶氧降至 7%~ 9%时 ,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多孔微载体 尿激酶素 无血清培养基 溶氧 血清浓度 RCHO细胞
下载PDF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丽华 胡显文 +3 位作者 吴清法 肖成祖 胥照平 张正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6-359,共4页
The only difference of primary structure between single-chain prourokinase (pro-UK or scu-PA) and two-chain urokinase (UK or tcu-PA) is the cleavage of a single peptide bond (Lys158-Ile159) and transform scu-PA into i... The only difference of primary structure between single-chain prourokinase (pro-UK or scu-PA) and two-chain urokinase (UK or tcu-PA) is the cleavage of a single peptide bond (Lys158-Ile159) and transform scu-PA into its active two-chain form. A 13-peptide (Thr-Leu-Arg-Pro-Arg-Phe-Lys-Ile-Ile-Gly- Gly-Glu-Cys), which spans the cleavage peptide bond, was synthesized and linked to KLH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The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by the conjugated protein with proper adjuvant. According to the Kohler and Milstein’s methods, a hybridoma cell line G7 secreting 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for scu-PA was obtained. The anti-scu-PA McAb, purified from the supernatant of porous microcarrier hybridoma cell culture, was conjugated to 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 to prepare an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column. The u-PA was purified only by this affinity column from the supernatant of cultivating the u-PA-producing recombinant CHO cell, the u-PA recovery ratio is 90.4%, the purification factor was about 50, with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1.2×10 5IU/mg, the scu-PA ratio in the u-PA product was 96.3%. Compared to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the 3-step process for purifying u-PA (cation-exchange co-lumn, gel filtration column and benzamidine affinity column)has a u-PA recovery ratio of about 65%, with a specific activity of 1.0×10 5IU/mg, and an scu-PA ratio of about 90%.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s simple to recover u-PA and effective to separate scu-PA from tcu-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细胞培养 多孔微载体 免疫亲和层析法 纯化 单链尿激酶型 纤溶酶 原激活剂
下载PDF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prourokinase with porous microcarrier cell culture by periodic pressure oscillation in a stirred tank reactor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显文 Gao Lihua +2 位作者 Li Zuohu Xiao Chengzu Xu Zhaopi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6年第3期311-317,共7页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多孔微载体 细胞工程 釜式反应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