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鹏 朱红灿 +4 位作者 朱晓临 郑亚珂 李玉生 孙争宇 蔡春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睡眠结构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PD睡眠量表(PDSS)和多导睡眠图记录仪(PSG)对40例PD患者(PD组)和4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PD组睡眠结构紊乱与年龄、病程、Hoehn...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睡眠结构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PD睡眠量表(PDSS)和多导睡眠图记录仪(PSG)对40例PD患者(PD组)和42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PD组睡眠结构紊乱与年龄、病程、Hoehn-Yahr(H-Y,修正)分级及美多芭剂量的关系。结果 PD组睡眠障碍共27例(67.5%),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12例,28.6%)(P<0.05)。PD组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为入睡困难、早醒、片断睡眠、不宁腿综合征、日间打盹、梦魇等;睡眠障碍的主要形式为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1期睡眠与3+4期睡眠减少。PD组中H-Y分级3~5级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87.5%)明显高于H-Y分级0~2级的患者(37.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快动眼睡眠时间(REMS)明显降低,而睡眠潜伏期(SL)、觉醒指数(AI)、REM期睡眠潜伏期(RL)明显增高(P<0.05~0.001)。PD组患者以上各睡眠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而均与病程、H-Y分级、美多芭剂量不同程度相关(P<0.05~0.01)。结论多数PD患者存在睡眠结构异常,表现为SE下降、SL延长、TST减少及觉醒次数增加等,其与病程、H-Y分级和美多芭剂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记录仪
下载PDF
癫癎儿童发作间期全夜睡眠状况初步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娟 麦坚凝 +2 位作者 王秀英 李志斌 张凤琼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癫癎患者的睡眠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儿童睡眠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癫癎儿童睡眠状态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旨在初步探讨癫癎对儿童发作间期睡眠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生理脑电... 目的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癫癎患者的睡眠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儿童睡眠研究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癫癎儿童睡眠状态的研究较少。该研究旨在初步探讨癫癎对儿童发作间期睡眠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导睡眠生理脑电记录仪对48名癫癎儿童及12名正常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按照癫癎发作类型、发作好发时间将患儿分为全面性癫癎组、局灶性癫癎组以及清醒发作组、睡眠发作组,评价各组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之间各项睡眠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儿童比较,癫癎儿童睡眠效率(SE)下降(85.4±8.6)%vs(90.9±5.8)%,(P<0.05)。局灶性癫癎儿童睡眠总记录时间(TRT)延长、SE下降;全面性癫癎非快速动眼S1期睡眠比例(S1%)增加,快速动眼睡眠比例(REM%)减少;易在睡眠期发作的癫癎S1%延长,REM%、SE较对照组减少,其中全面性癫癎组REM%、SE缩短,局灶性癫癎组TRT、S1%延长,SE下降;易在觉醒期发作的癫癎与对照组各项睡眠参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癫癎可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不同类型的癫癎对儿童睡眠结构影响不同。全面性癫癎患儿浅睡眠延长、快动眼睡眠缩短,其中易在觉醒期发作的儿童以浅睡眠延长为主,易在睡眠期发作的儿童以快动眼睡眠缩短、睡眠效率降低为主。局灶性癫癎患儿睡眠效率降低,其中易在觉醒期发作的儿童睡眠结构无异常,易在睡眠期发作的儿童以浅睡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睡眠 多导睡眠生理脑电记录仪 儿童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男性患者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心血管系统远期预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3
作者 Marin J.M. Carrizo S.J. +2 位作者 Vicente E. Agusti A.G.N. 黄卫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9期5-6,共2页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and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effect of its treatment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is unclear. We did an o...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and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effect of its treatment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is unclear. We did an observational study to compare incidence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simple snorers,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patients treated with CPAP, and healthy men recruited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ethods: We recruited m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or simple snorers from a sleep clinic, and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healthy men, matched for age and body-mass index with the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the disorder was determined with full polysomnography, and the apnoea-hypopnoea index (AHI) was calculated as the average number of apnoeas and hypopnoeas per hour of sleep. Participants were followed-up at least once per year for a mean of 10.1 years (SD 1.6) and CPAP compliance was checked with the built-in meter. Endpoints were 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death from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non-fatal strok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an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Findings: 264 healthy men, 377 simple snorers, 403 with untreated mild-moderat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235 with untreated severe disease, and 372 with the disease and treated with CPAP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severe disease had a higher incidence of 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1.06 per 100 person-years)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2.13 per 100 person-years) than did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mild-moderate disease (0.55, p=0.02 and 0.89, p < 0.0001), simple snorers (0.34, p=0.0006 and 0.58, p < 0.0001), patients treated with CPAP (0.35, p=0.0008 and 0.64, p < 0.0001), and healthy participants (0.3, p=0.0012 and 0.45, p < 0.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adjusted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showed that untreated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isk of fatal (odds ratio 2.87, 95%CI 1.17-7.51) and non-fatal (3.17, 1.12-7.51) cardiovascular even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participants. Interpretation: In men, sever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CPAP treatment reduces this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通气治疗 心血管系统 呼吸暂停指数 持续正压通气 CPAP 多导睡眠记录仪 健康受试者 非致死性 心血管事件 中度患者
下载PDF
监测脑电α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英文)
4
作者 姬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2587-2590,共4页
背景:临床上一般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脑电α波来研究失眠等问题。多导睡眠记录仪存在两个问题:①众多长导线严重束缚被试者,导致其不能正常睡眠,影响了身心状态,无法获得准确结果。②由于脑电信号是极其微弱的电生理信号,所以非常... 背景:临床上一般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脑电α波来研究失眠等问题。多导睡眠记录仪存在两个问题:①众多长导线严重束缚被试者,导致其不能正常睡眠,影响了身心状态,无法获得准确结果。②由于脑电信号是极其微弱的电生理信号,所以非常容易被交流电干扰,使得分析软件无法识别有用信号。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监测系统。目的:设计一种监测脑电信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不影响被试者身心状态,获得不受干扰的、准确的脑电信号。设计:采用先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电路模型,再设计实现实际应用电路。单位:解放军第三○五医院。材料:解放军第三○五医院提供临床实验环境。北京新兴阳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导睡眠记录仪做为对比实验设备。采用Matlab软件系统设计分析软件。方法:首先于2005年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干扰模型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模型。2006年根据电路模型,设计实现了能够有效抑制干扰和小体积的无线脑电传感器。实验设计的无线脑电传感器于2006-02/08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完成实际使用观察,此次使用过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为院内工作人员,对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完全知情同意。最后将实际使同结果与多导睡眠记录仪的记录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在干扰环境下获得信号的频谱。结果:无线脑电传感器在干扰条件下获得的脑电信号在8~12Hz的α波频率范围内的功率谱峰值为6926.043,交流电干扰在50Hz的频率上的功率谱为0.356。同时使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获得的脑电信号在8~12Hz的α波频率范围内的功率谱峰值为1112.3,交流电干扰在50Hz的频率上的功率谱为85440。结论:系统能够获得良好的脑电α波信号,并且很好地抑制交流电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Α波 无线传感器网络 交流电干扰 多导睡眠记录仪 生物医学信号
下载PDF
不同病程阶段发作性睡病患者PSG检查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岩 黄朝阳 +2 位作者 李宁 詹淑琴 王玉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阶段发作性睡病患者电生理指标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宣武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45例。根据患者检查时的病程长短,分成三组。每位患者均进行多导生理记录仪睡眠监测(PSG)及多次小睡潜...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阶段发作性睡病患者电生理指标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宣武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45例。根据患者检查时的病程长短,分成三组。每位患者均进行多导生理记录仪睡眠监测(PSG)及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记录其指标。结果病程≥10年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深睡眠比例显著低于病程<10年的患者;病程≥20年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睡眠中清醒时间显著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病程≥20年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腿动指数和MLST平均REM睡眠潜伏期显著高于病程<20岁的患者。其他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随着病程的延长,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但是会掺杂一些年龄因素造成的睡眠障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多导生理记录仪睡眠监测 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
下载PDF
嗜睡的失眠症
6
作者 王艺瑾 韩少华 《新知客》 2008年第3期62-69,共8页
当失眠从让人抓狂的小鬼,变成看不见的幽灵,又一个医学谜题诞生了。解答这个谜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察觉到这个"幽灵"的存在是第一步。
关键词 睡眠医学 失眠者 失眠患者 威尔森 快速眼动期 深睡期 慢性失眠 多导睡眠记录仪 阿德勒 失眠病
下载PDF
腕动仪结合血氧监测仪在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清华 王碧瑛 +6 位作者 董霄松 张春芳 李静 安培 赵龙 张雪丽 韩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2期3411-3415,共5页
目的 探讨腕动仪结合血氧监测仪在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间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疑诊的SAHS受试者,同时记录多导睡眠记录仪(PSG)、腕动仪及血氧监测仪的开灯时间和关... 目的 探讨腕动仪结合血氧监测仪在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间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疑诊的SAHS受试者,同时记录多导睡眠记录仪(PSG)、腕动仪及血氧监测仪的开灯时间和关灯时间.腕动仪用于矫正血氧监测仪的总睡眠时间(TST).血氧监测仪所得氧减指数(ODI4)为每小时Sp02下降≥4%的次数,经腕动仪矫正时间后的ODI4命名为ODIA,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定0DI4及ODIA诊断价值及判定诊断SAHS的界值.腕动仪和血氧监测仪所得指标与PSG所得指标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或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四格表法计算ODI4和ODI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PSG所得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对SAHS进行病情分级:AHI <5次/h为无SAHS,5~ <15次/h为轻度,15~< 30次/h为中度,≥30次/h为重度.结果 213例受试者中,无SAHS者38例,轻、中、重度SAHS各有34、51、90例.与PSG相比,腕动仪在无SAHS组(P=0.408)和轻度SAHS组(P =0.949)能够准确地估测TST;在中度和重度SAHS组,腕动仪所得TST均显著低于PSG所得TST[(405±51)比(419±40) min和(399±62)比(422±60)min](均P<0.05).在诊断SAHS中ODI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6,界值为5;ODIA的AUC为0.951,界值也为5.ODI4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SAHS的敏感度分别为80.6%、66.7%和58.9%,特异度均为100%.经腕动仪矫正TST后,ODIA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SAHS敏感度分别为84.0%、73.8%和68.9%,特异度分别为94.7%、100%和99.2%.结论 腕动仪在无SAHS组和轻度SAHS组可准确估测TST.ODI4在SAHS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经腕动仪矫正TST后的ODIA诊断SAHS的敏感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低通气指数 多导睡眠记录仪 腕动仪 血氧监测仪
原文传递
高原COPD患者夜间睡眠及SaO_2变化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顾玉海 张海明 +2 位作者 杨晓梅 蔡宏澜 李荧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9-42,共4页
探讨COPD夜间睡眠结构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 ,测定项目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心电图、颏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共 7个参数 ;结果 :与健康人组比较 ,C... 探讨COPD夜间睡眠结构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 ,测定项目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心电图、颏肌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共 7个参数 ;结果 :与健康人组比较 ,COPD组Ⅰ期、Ⅱ期睡眠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Ⅲ期、Ⅳ期时间、人睡后醒觉次数大于 5分钟 ,浅睡眠的比率、深睡眠的缺乏率及REM缺乏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0 .0 0 1 )。COPD组氧饱和度降低≥ 4% ,氧减饱和度 85 %~ 5 0 %频率分布 ,夜间最高、最低和平均氧饱和度、SIT85 %、△SaO2 均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COPD患者组存在有严重的睡眠呼吸紊乱和睡眠的破碎 ,同时存在有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和呼吸暂停 ,因此 ,加强对COPD患者夜间睡眠和SaO2 监测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夜间血氧饱和度 睡眠 多导睡眠记录仪 高原地区 慢性阻塞性肺病
原文传递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睡眠结构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探讨
9
作者 顾玉海 张海明 +2 位作者 杨晓梅 蔡宏澜 李荧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5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夜间睡眠结构及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 ,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 ,测定项目共 7个参数 ,并对COPD组与对照组 (健康人 )进行比较。结果 COPD组Ⅰ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夜间睡眠结构及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 ,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 ,测定项目共 7个参数 ,并对COPD组与对照组 (健康人 )进行比较。结果 COPD组Ⅰ期、Ⅱ期睡眠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Ⅲ期、Ⅳ期时间在睡后醒觉大于 5分钟次数、COPD组浅睡眠的比率、深睡眠的缺乏率及快速眼动期 (REM )缺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0 .0 0 1)。COPD组氧饱和度降低≥ 4% ,氧饱和度 85 %~ 5 0 %频率分布 ,夜间最高、最低和平均氧饱和度、第 9指标 (SIT 85 % )、第 10指标 (△SaO2 )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COPD患者有严重的睡眠呼吸紊乱和睡眠破碎 ,并有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和呼吸暂停。加强对COPD患者夜间睡眠和SaO2 监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睡眠 血氧饱和度 多导睡眠记录仪 高原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