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内含子5区A1/A2多态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郝怡鑫 谢惠君 +6 位作者 郑惠民 吴奇涵 汪晓华 林大宇 陈丽珊 汤国梅 任大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1-271,312,共2页
关键词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内含子 5区A1/A2 帕金森病 相关研究
原文传递
4例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分析
2
作者 吉楠 铁晓玲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11,共4页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4例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情况及基因特征。结果:4例患...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4例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情况及基因特征。结果:4例患儿均来自汉族,非亲缘关系,不同家系;男3例,女1例;3~6月龄起病,均以运动发育落后起病,伴有面部表情及自主活动减少、情绪淡漠、不规则低热、鼻腔分泌物增多、眼睑下垂,动眼危象、流涎等表现,部分有晨轻暮重特点。4例患儿均给予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改善。4例患儿共发现6种突变,均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755T>C突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结论:TH突变致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多于1岁内起病,以肌张力异常及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要症状,多巴丝肼治疗有效,早期发现并规范用药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浩波 王玉凤 +2 位作者 李君 汪冰 杨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的不同亚型与多巴胺 β 羟化酶基因 (DBH) 5′侧翼区 10 2 1C→T多态的关系。方法 :以DSM Ⅳ诊断标准为依据 ,选择 2 92个ADHD汉族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遗传统计学方法研究DBH ... 目的 :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的不同亚型与多巴胺 β 羟化酶基因 (DBH) 5′侧翼区 10 2 1C→T多态的关系。方法 :以DSM Ⅳ诊断标准为依据 ,选择 2 92个ADHD汉族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遗传统计学方法研究DBH 10 2 1C→T多态和ADHD各亚型之间的关系 ,并按照性别进行了分组比较。结果 :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危险度 (HHRR)结果显示DBH 10 2 1C→T多态与ADHD I(P =0 .0 6 7)和ADHD C(P =0 .0 76 )不存在传递不平衡 ,但有传递不平衡趋势。在男孩核心家系中 ,DBH 10 2 1C→T多态与ADHD C存在传递不平衡 (P =0 .0 4 ) ,T等位基因的RR =2 .0 11(P =0 .0 2 )。结论 :DBH基因与ADHD I、ADHD C存在关联趋势 ,与男孩ADHD C相关联。T等位基因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多巴β羟化酶 基因多态性 ADHD 遗传学 精神卫生
下载PDF
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协同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晓萍 徐涛 +3 位作者 张微微 谢惠君 李莉 郑惠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长海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2001-09/2003-12收治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138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DBH基因和COMT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通过比值比分析各自及联合后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结果:DBH基因A2/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正相关(OR=2.094,95%CI:1.133~3.922),病因分数为0.522,A1/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存在负关联(OR=0.468,95%CI:0.241~0.893),预防分数为0.532;COMT多态本身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无关,但与DBH基因A1/A2基因型协同作用,G/G基因型使患帕金森病风险增加至5.6倍,病因分数达0.822,G/A基因型减少帕金森病风险(OR=0.227),预防分数为0.772。结论:DBH基因TaqⅠ及COMT基因NlaⅢ多态单独作用对帕金森病易患性的影响是微弱的,两者协同作用改变了研究群体的帕金森病易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β羟化酶 儿茶酚0-甲基转移酶 基因
下载PDF
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及DBH基因多态性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孙作厘 马云 +6 位作者 贺静 毛佩贤 李君 杨雪 马超 李文标 汤宜朗 《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与临床症状及DBH基因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85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受试者,测定患者的血浆DBH活性、DBH基因(rs1611115和rs1108580)多态性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 目的探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与临床症状及DBH基因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85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受试者,测定患者的血浆DBH活性、DBH基因(rs1611115和rs1108580)多态性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结果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DBH活性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因子分与血浆DBH酶活性均呈负相关(P<0.05)。rs1611115 CC基因型携带者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性症状分低于CT/TT基因型携带者(P<0.05)。结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浆DBH活性有关,这可能是由DBH基因多态性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β-羟化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Taq I酶切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国献素 徐通 +2 位作者 焦保权 周翊 胡晓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64-765,共2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BH)第5内含子Taq I酶切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依据DSM-IV诊断标准,选取76例ADHD核心家系,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遗传统计学方法研究DBH的Taq I等位基因A1、A2和基因型(A1/A2,A2/A2,A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DBH)第5内含子Taq I酶切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依据DSM-IV诊断标准,选取76例ADHD核心家系,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遗传统计学方法研究DBH的Taq I等位基因A1、A2和基因型(A1/A2,A2/A2,A1/A1)的分布不同,探讨两者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以单体型相对风险的方法分析DBH内含子Taq I等位基因A1、A2传递结果χ2=3.09 P>0.05,基因型比较χ2=3.39 P>0.05。提示DBH多态性与ADHD关联不显著,但有增加ADHD患病趋势。根据传递不平衡检验分析DBH内含子Taq I等位基因A1、A2传递结果P=0.136,提示Taq I的两个等位基因在ADHD患儿的传递中差别不显著,可能A2等位基因有增加ADHD患病的趋势。结论DBH内含子Taq IA2等位基因可能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多巴羟化酶 基因 多态现象
下载PDF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性和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惠李 杜伟利 +6 位作者 陈大春 张保华 王志仁 修梅红 王帆 张向阳 张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15-715,719,723,728,共4页
有研究发现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是催化多巴胺向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的核心酶[2]。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多巴β羟化酶基因多态 性病例对照
下载PDF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TaqⅠ酶切多态性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红 王晓芳 张本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B羟化酶(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Ⅰ酶切多态性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06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 目的探讨多巴胺B羟化酶(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Ⅰ酶切多态性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06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Ⅰ酶切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检测。结果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Ⅰ酶切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抽动秽语综合征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A2/A2基因型分布和A2型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不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关联分析显示,存在A2型等位基因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风险增加2.91倍(OR=2.905,95%CI:1.313—6.929,P=0.009)。结论DBH基因第5内含子TaqⅠ酶切多态性可能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抽动秽语综合征无相关性,但A2型等位基因可能会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伴发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 多巴β羟化酶 基因频率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病例 对照研究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的关联 被引量:1
9
作者 国献素 徐通 +3 位作者 焦保权 周翊 刘树刚 冯永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06-608,共3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基因内含子5TaqI酶切位点多态性是否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17例汉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及186名正常人群的DβH基因TaqI位点的基...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基因内含子5TaqI酶切位点多态性是否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17例汉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及186名正常人群的DβH基因TaqI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对照组TaqI位点的3种基因型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06),等位基因之间比较,差异也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60,P=0.001)。A1的OR95%CI为0.24~0.70,A2的OR95%CI为1.43~4.17。注意缺陷为主型TaqI位点的3种基因型比较(χ2=7.58,P=0.023),等位基因比较(χ2=7.30,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H内含子5TaqIA2/A2基因型和A2等位基因,可能有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趋势,是危险因子;A1可能有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趋势,是保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多巴-Β-羟化酶 基因 多态现象
下载PDF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1021C/T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小虎 周文华 +3 位作者 刘惠芬 陈为升 庄丁丁 张建兵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BH)基因-1021C/T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12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DBH基因-1021C/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BH)基因-1021C/T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12例海洛因依赖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DBH基因-1021C/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DBH基因-1021C/T多态性在海洛因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DBH基因-1021C/T多态性在对照组和海洛因依赖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DBH基因-1021C/T多态性在海洛因烫吸组、静脉注射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静脉注射组CT/TT基因型比例显著低于烫吸组(P<0.05);在海洛因烫吸者中CC、CT及TT基因型日使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在静脉注射者中TT型日用量是CC和CT基因型的日使用量的2倍(P<0.01)。结论:DBH基因-1021C/T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海洛因依赖者的某些行为特征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β羟化酶基因 多态性 海洛因依赖
下载PDF
人多巴胺D2受体基因内含子区51103T/C多态性对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朝霞 张洁元 +3 位作者 陈魁君 李晓霞 王建民 李兵仓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30-33,4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51 103 b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rs2075652)对DRD2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风险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 目的探讨人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51 103 b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rs2075652)对DRD2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风险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序列(399 bp),51 103 bp处分别为T或C,与报告基因载体pmir Glo相连接,构建重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得以鉴定,然后分别与pRL-CMV共转染人胚肾癌细胞株HEK293,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ir Glo-T/pmir Glo-C,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当第3内含子区51 103 bp位点为C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为T时(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pmir Glo-T/pmir Glo-C报告基因重组质粒,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rs2075652位点由T突变为C后,可能增强基因转录活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RD2基因内含子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受体D2 内含子 荧光素酶活性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显性脊柱裂动物模型膀胱胆碱乙酰转移酶多巴胺β羟化酶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研究
12
作者 杨屹 李勇 +1 位作者 王常林 袁正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显性脊柱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不清,该研究旨在探讨胆碱乙酰转移梅(CHAT)、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在显性脊柱裂所致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维甲酸(RA)致畸Wis... 目的显性脊柱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不清,该研究旨在探讨胆碱乙酰转移梅(CHAT)、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在显性脊柱裂所致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维甲酸(RA)致畸Wistar孕鼠,取20d显性脊柱裂胎鼠20只。同时取正常胎鼠20只,行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胎鼠膀胱CHAT,DBH和CGRP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胎鼠,膀胱由粘膜、粘膜下、肌层和外膜组成,CHAT,DBH和CGRP广泛分布于膀胱壁各层,以粘膜层、肌层和外膜细胞胞浆着色明显,表达强度光密度值(OD值)分别为398±13,378±14和412±25。显性脊柱裂胎鼠膀胱壁变薄,肌层发育差,CHAT,DBH,CGRP的表达明显减少,OD值分别为156±9,32±6和12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性脊柱裂胎鼠膀胱壁肌层发育差,膀胱CHAT,DBH,CGRP的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导致显性脊柱裂胎鼠出生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性脊柱裂 胆碱乙酰转移酶 多巴β羟化酶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膀胱 胎鼠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对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启动子的影响作用研究
13
作者 李尧华 高楠 +3 位作者 李昕 于顺 陈彪 傅桂莲 《中国药理通讯》 2007年第2期26-26,共1页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代谢的调节机制。方法: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法扩增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区部分DNA片段(+25~-495bp),将其插入质粒pGL3-Basic,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pGIm—T...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代谢的调节机制。方法: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法扩增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区部分DNA片段(+25~-495bp),将其插入质粒pGL3-Basic,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pGIm—THprom,转染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系MES23.5和MES23.5/hα-Syn^+。结果: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pGL3-basic、pGIm—THprom和pGL3-control在MES23.5细胞中表达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5.60±0.67,26.80±4.11和32.90±4.75,而pGL3-THprom在MES23.5和MES23.5/hα-Syn+中表达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26.80±4.11和14.40±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酪氨酸羟化酶 基因启动子 多巴能神经元 基因重组质粒 荧光素酶 基因组DNA DNA片段
下载PDF
酪氨酸羟化酶及其基因表达在帕金森病中的地位
14
作者 李文伟 张永刚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0年第3期103-105,共3页
酪氨酸羟化酶是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合成的限速酶,本文综述了酪氨酸羟化酶及其基因表达在帕金森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震颤性麻醉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儿茶酚胺代谢限速酶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波 赵艳晖 +1 位作者 祝贺 关淇予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3285-3287,共3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77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及80例年龄及孕周皆相...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77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及80例年龄及孕周皆相匹配的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对照组)TH基因2606G/A、DβH基因589G/A、COMT基因1947G/A多态性位点频率。结果:①TH、DβH、COMT基因型GG(野生型)、GA(突变杂合子)、AA(突变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和G、A等位基因频率在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TH、DβH、COMT基因型频率在子痫前期组轻、重度孕妇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H基因2606G/A、DβH基因589G/A、COMT基因1947G/A突变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及病情轻重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β羟化酶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与伴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浩波 王玉凤 +2 位作者 李君 汪冰 杨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限速酶———多巴胺 β羟化酶基因 (DBH)在伴或不伴破坏性行为障碍 (DB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核心家系中的传递情况 ,探讨伴或不伴DBD的ADHD与DBH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DSM IV诊断标准为依据 ,选... 目的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限速酶———多巴胺 β羟化酶基因 (DBH)在伴或不伴破坏性行为障碍 (DB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核心家系中的传递情况 ,探讨伴或不伴DBD的ADHD与DBH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DSM IV诊断标准为依据 ,选择 2 92例ADHD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DBH 5′侧翼序列的 - 10 2 1C→T多态为遗传标记 ,通过PCR扩增 ,酶切和电泳确定DBH- 10 2 1C→T多态的基因型。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分析DBH - 10 2 1C→T多态在伴或不伴DBD的ADHD核心家系中的传递情况。结果 DBH - 10 2 1C→T多态在伴或不伴DBD的ADHD中均存在传递不平衡 ,前者优先传递T等位基因 (P <0 0 5 ) ;后者优先传递C等位基因 (P <0 0 5 )。考虑到ADHD亚型的影响 ,DBH - 10 2 1C→T多态仅在ADHD C伴DBD组中存在传递不平衡 ,优先传递T等位基因 (P <0 0 5 )。结论 伴或不伴DBD的ADHD与DBH - 10 2 1C→T多态均存在关联 ,但优先传递的等位基因不同 ,前者优先传递的是低活性的T等位基因 ,而后者优先传递的是高活性的C等位基因 ,提示伴与不伴DBD的ADHD在遗传机制上存在差异。结合ADHD亚型分析 ,仅ADHD C伴DBD与DBH - 10 2 1C→T多态存在关联 ,提示在ADHD 3种亚型中二者的关系可能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D 等位基因 多巴β羟化酶 核心家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亚型 多态 破坏性行为 优先 结论
原文传递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晓萍 谢惠君 +5 位作者 汤国梅 赵武伟 徐玲 苏敬敬 郝怡鑫 任大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 ( dopamine beta hydroxylase,DBH)基因内含子 5 Taq 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技术检测了 14 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 188名健康... 目的 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 ( dopamine beta hydroxylase,DBH)基因内含子 5 Taq 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技术检测了 14 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 188名健康人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内含子 5 Taq 多态性。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 ,帕金森病患者 DBH基因内含子 5 Taq 基因型 ( A1/ A2 ,A2 / A2 )或等位基因 ( A1,A2 )的分布不同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基因型 :A1/ A2  OR=0 .4 5 ,Z=10 .11,P<0 .0 1;A2 / A2  OR=2 .11,Z=10 .6 6 ,P<0 .0 1;等位基因 :A1  OR=0 .5 4 ,Z=10 .2 0 ,P<0 .0 1;A2  OR=1.82 ,Z=10 .89,P<0 .0 1)。结论  DBH基因 Ta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遗传易感性 多巴β羟化酶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Nesfatin-1对禁食小鼠多巴胺奖赏系统的影响
18
作者 罗雨晨 么宏强 +3 位作者 谢志凤 陈宇飞 王铭 玉斯日古楞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12,共5页
为了探究Nesfatin-1对禁食小鼠多巴胺奖赏系统的影响,试验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禁食24 h组、禁食48 h组、禁食24 h+Nesfatin-1组、禁食48 h+Nesfatin-1组,每组8只。禁食24 h、48 h组小鼠分别禁食24 h及48 h;禁食24 h+N... 为了探究Nesfatin-1对禁食小鼠多巴胺奖赏系统的影响,试验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禁食24 h组、禁食48 h组、禁食24 h+Nesfatin-1组、禁食48 h+Nesfatin-1组,每组8只。禁食24 h、48 h组小鼠分别禁食24 h及48 h;禁食24 h+Nesfatin-1组及禁食48 h+Nesfatin-1组小鼠分别在禁食24 h及48 h基础上按体重120 mg/kg腹腔注射Nesfatin-1;阴性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注射Nesfatin-1后等待观察4 h,各组小鼠眼球采血后断颈处死,解剖取脑组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Nesfatin-1及多巴胺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和即刻早期基因(cF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禁食24 h组及禁食48 h组小鼠血清Nesfatin-1、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禁食24 h组相比,禁食24 h+Nesfatin-1组小鼠血清Nesfatin-1、多巴胺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禁食48 h组相比,禁食48 h+Nesfatin-1组小鼠血清Nesfatin-1、多巴胺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禁食24 h组及禁食48 h组小鼠脑组织T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cFO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禁食24 h组相比,禁食24 h+Nesfatin-1组小鼠脑组织TH及cFOS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禁食48 h组相比,禁食48 h+Nesfatin-1组小鼠脑组织TH及cFO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Nesfatin-1对禁食小鼠多巴胺奖赏系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FATIN-1 禁食 多巴 酪氨酸羟化酶 即刻早期基因
下载PDF
多巴胺β羟化酶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惊恐障碍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志礼 黄雨兰 +4 位作者 汪瑾宇 邱剑 闵文蛟 何影 周波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DSM-Ⅳ轴Ⅰ结构式临床访谈选取139例惊恐障碍患者(惊恐障碍组)和196例正常健康对...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DSM-Ⅳ轴Ⅰ结构式临床访谈选取139例惊恐障碍患者(惊恐障碍组)和196例正常健康对照(对照组)。采用imLDRTM多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试剂盒对所有样本进行6个SNP位点分型,采用SPSS 16.0和PLINK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差异。结果:(1)惊恐障碍组在NET rs5569多态性上携带G等位基因(76.3%)高于正常对照组(68.4%),携带A等位基因(23.7%)少于对照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OR=0.67,95%CI=0.47~0.95,P<0.05),而多重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加性模型显示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NET rs5569多态性各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8,95%CI=0.48~0.96,P<0.05);隐性模型显示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DβH rs1611114多态性的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2,95%CI=0.18~0.96,P<0.05),但多重校正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论是等位基因还是基因型,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DβH(rs129882、rs1611114、rs1611115)和NET(rs2242446、rs28386840)基因多态性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βH和NET基因多态性与惊恐障碍可能不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恐障碍 多巴β羟化酶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低剂量辐射对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林林 孙宝胜 +1 位作者 尉军 鞠桂芝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3-345,共3页
关键词 低剂量辐射 多巴β羟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