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帅 安书成 +1 位作者 陈慧彬 李菲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结合眶额叶微量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和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运用糖水偏爱测试、悬尾实验和敞箱实验等方法检测动物的行为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来检测眶额叶内谷氨酸、多巴胺含量及NR2B和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变化,且眶额叶多巴胺含量降低,其D1型受体表达降低,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注射SKF38393后可明显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NMDA受体的NR2B亚基表达也有所降低;正常大鼠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大鼠表现出和CUMS模型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能使眶额叶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使谷氨酸过量释放,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抑郁发生。多巴胺抗抑郁作用是通过D1型受体抑制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 眶额叶 多巴胺d1受体 谷氨酸
下载PDF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海马内多巴胺D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团结 陈斯 +6 位作者 方麒林 王博 毛蕾 沈滔 徐玉萍 马文领 史仍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D组和CSD+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SKF)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CSD模型,SKF组在CSD 15~21d腹腔注射SKF38393(1mg/kg)。CSD 21d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超微结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qPCR检测大鼠CSD后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 CSD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可通过使用SKF38393得以改善。与TC组相比,CSD组大鼠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5(Adcy5)、cAMP依赖蛋白激酶α型催化亚基(Prkacα)、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Ras相关蛋白(Rap)1a、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和2(ERK1/2)、磷脂酶Cβ1(PLCβ1)、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和Ⅳ(CaMKⅡa、CaMKⅣ)mRNA表达均降低(P<0.05),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α(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磷酸化ERK1/2、PLCβ1和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CSD组相比,SKF组Prkacα、Darpp32、Rap1a、Rap1b、ERK1和CaMKⅣmRNA表达均增加(P<0.05);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均以及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但PLCβ1和CaMKⅣ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CSD可破坏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使用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可有效改善海马超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PKA和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多巴胺d1受体 信号通路 海马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红星 李文强 +2 位作者 张海三 吕路线 杨鸽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85-387,390,共4页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方法 将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患者...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方法 将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患者组,11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患者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抽取静脉血标本,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对照组于入组次日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分析两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的差异性以及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 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067,P<0.05);患者组治疗前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正相关(R=0.350,P<0.01),与攻击因子分呈有统计学意义负相关(R=-0.334,P<0.01);与总分、阳性症状及一般病理因子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127、0.043、-0.029;P均>0.05). 结论 多巴胺D1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其表达量增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但抑制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d1受体 MRNA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海洛因依赖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贾伟 师建国 +2 位作者 吴斌 敖磊 张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第一外显子5′非翻译区内rs4532(-48A/G)和第二外显子内3′非翻译区rs686两个SNPs位点和海洛因依赖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无亲缘关系的海洛因依赖患者238例(海洛因依赖组)及健康体检者312例(对照组),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rs4532和rs686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HaploView4.0及SPSS13.0软件分析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68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洛因依赖组rs686位点的等位基因A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005,P=0.014,OR=1.434,95%CI(1.074,1.915)〕。海洛因依赖组与对照组DRD1基因rs4532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D1基因rs686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相关,携带有rs686多态性位点A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对海洛因产生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基因 海洛因依赖 多态性 单核苷酸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条件下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雪 汪海涛 +1 位作者 任艳囡 郑文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54-558,共5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 目的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剥夺血清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rotein kinase B,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血清剥夺模型组、血清剥夺后加不同剂量SKF38393处理组(1μmoL、3μmoL、10μmoL、30μmoL和100μmoL)及1%胎牛血清对照组,比较各组PC12细胞活性;PC1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剂量(同上)SKF38393处理40min,以及以10μmoLSKF38393处理不同时间(5~80min),然后检测PC12细胞的Akt473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PC12细胞分别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50μmoL)、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50μmoL)或PD169316(10μmoL),后再行SKF38393干预,比较各组PC12细胞活性。结果与剥夺血清组比较,10μmoLSKF38393即可显著增加PC12细胞的活性[(0.58±0.02)vs(0.37±0.01)],并且随着其剂量(30μmoL、100μmoL)的增加PC12细胞活性的增加可更明显[(0.62±0.01)、(0.65±0.0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SKF38393和不同时间的SKF38393处理PC12细胞后磷酸化的Akt和ER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剥夺血清组(P<0.05)。与SKF38393组的PC12细胞活性(0.59±0.01)比较,PD169316组细胞活性(0.41±0.14)无明显差异(P>0.05),但LY294002组(0.33±0.01)和PD98059(0.33±0.03)组细胞活性均更低(P<0.05),提示仅后二者可阻断SKF38393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SKF38393能保护剥夺血清所致的PC12细胞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 SKF38393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国军 陈家强 +2 位作者 黎雪松 彭艳 王晓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疗效的关系。方法: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氯丙嗪(n=78)、利培酮(n=90)、氯氮平(n=132)单一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SNaPshot单核苷酸多...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疗效的关系。方法: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氯丙嗪(n=78)、利培酮(n=90)、氯氮平(n=132)单一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检测DRD1基因rs265981、rs4532、rs686和rs265976多态性。结果:氯氮平总疗效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rs265981基因型T/T、T/C、C/C及等位基因T、C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1,P=0.029;χ2=4.011,P=0.045);rs265976基因型A/A、A/C、C/C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4,P=0.028),但其等位基因A、C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P=0.06)。氯丙嗪改善阳性症状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rs686等位基因A、G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7,P=0.035),但其基因型A/A、A/G、G/G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42,P=0.146)。氯氮平改善阴性症状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rs265976基因型A/A、A/C、C/C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9,P=0.05),而其等位基因A、C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1,P=0.305)。结论:DRD1基因rs265981、rs686和rs265976多态性可能对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多巴胺d1受体 基因多态性 抗精神病药
下载PDF
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鸡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林 贺师鹏 +2 位作者 陈瑞英 郭静秋 黄天贵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用放射性配体[3H]SCH23390建立鸡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并测定不同试验组鸡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的Bmax值有显著性差异,KD值无明显差异.同时探讨了干,湿滤膜片对放射性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影响试验结果的其它因... 用放射性配体[3H]SCH23390建立鸡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的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并测定不同试验组鸡视网膜多巴胺D1受体的Bmax值有显著性差异,KD值无明显差异.同时探讨了干,湿滤膜片对放射性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影响试验结果的其它因素.实验表明湿滤膜片测量效果优于干滤膜片,膜受体即使贮存在-20℃条件下亦只能一周,否则影响受体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多巴胺d1受体 放射性 配体结合分析
下载PDF
成年雄性斑胸草雀脑多巴胺D1受体的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东风 宋吉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94-98,共5页
多巴胺是脑内关键的神经递质,它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其下游的一系列反应来影响基因表达、神经调节和行为活动.在成年鸣禽中,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X区、HVC和RA等鸣唱相关核团,释放多巴胺的量受一定社会情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di... 多巴胺是脑内关键的神经递质,它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其下游的一系列反应来影响基因表达、神经调节和行为活动.在成年鸣禽中,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X区、HVC和RA等鸣唱相关核团,释放多巴胺的量受一定社会情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directed song和undirected song等不同鸣唱行为.获得斑胸草雀脑中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为与社会情境有关的鸣唱行为及其他和多巴胺相关的行为活动的神经机制探究提供了基础,并可促进行为学、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D1受体在斑胸草雀脑中的分布与其mRNA的分布基本一致:在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主要鸣唱核团HVC和RA有表达,与其周围区域差异不明显;LMAN中表达量较少;DLM中的表达量较高,并与其周围区域差异明显.但是纹状体内的表达与其周围区域的差异性没有mRNA明显;GCT中的表达量较多,与周围区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雄性斑胸草雀 多巴胺d1受体 鸣唱相关核团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滋肾平颤颗粒对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叶青 高东雯 +2 位作者 周洁 袁晓蕾 袁灿兴 《中医学》 2017年第2期118-126,共9页
目的:观察中药对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LID)大鼠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OHDA构建(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左旋多巴治疗4周制作LID大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LID大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中药对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LID)大鼠行为学和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OHDA构建(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模型,左旋多巴治疗4周制作LID大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LI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另取相同数量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四周后观察中药对LID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AIM)评分、剂峰旋转次数的影响;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maximum binding capacity, 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多巴胺D1受体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随着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的延长,AIM评分及剂峰旋转次数进行性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干预后可明显减少异动症大鼠的AIM积分及旋转次数(P <0.05)。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活性结果显示:两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max升高(P <0.01),KD值降低(P <0.05),受体活性明显增高,中药治疗可使Bmax降低,KD值升高(P <0.01),明显降低D1受体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多巴胺D1受体mRNA表达明显上调(P <0.01);中药可以显著下调多巴胺D1受体mRNA的表达(P <0.05)。结论: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直接通路过度激活可能是异动症产生的主要机制。中药主要是通过下调多巴胺D1受体活性及基因表达从而有效缓解异动症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动症大鼠 滋肾平颤颗粒 行为学 多巴胺d1受体 直接通路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在帕金森脑黑质纹状体的表达
10
作者 樊平 石葛明 +2 位作者 康云霄 郭巍巍 王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780-1782,共3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PD)病人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放射自显影法观察PD标本(PD组)中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的含量改变,并与非神经系统疾病脑标本(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PD组多巴胺D1受体标记信号在壳及尾... 目的观察帕金森(PD)病人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放射自显影法观察PD标本(PD组)中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的含量改变,并与非神经系统疾病脑标本(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PD组多巴胺D1受体标记信号在壳及尾状核比对照组减弱,黑质多巴胺D1受体的标记信号比对照组增强;灰度值分析显示,壳及尾状核的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1.35%和10.52%,而黑质比对照组减了48.89%(P<0.01)。结论多巴胺D1受体在PD人脑标本壳及尾状核的表达降低、黑质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d1受体 纹状体 黑质
下载PDF
辽宁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1受体基因启动子区3个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11
作者 卢瑶 薛晓霞 +2 位作者 姚璐 周末 崔泽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3627-3630,共4页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对101名辽宁地区汉族人的DRD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文献中... 目的探讨辽宁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DRD1)基因启动子区的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方法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对101名辽宁地区汉族人的DRD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文献中的其他人群进行比较。结果①DRD1基因启动子区-2102C/A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7.5%和52.5%。-800T/C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6%和63.4%。-48G/A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3.6%和56.4%。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②辽宁地区汉族人群DRD1基因启动子区3个多态性之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③中国人群与其他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对照研究发现,-2102C/A、-48G/A多态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800T/C多态性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D1基因启动子区-2102C/A、-48G/A多态性分布具有种族差异,-800T/C多态性分布不具有种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 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 等位基因 基因型
下载PDF
不同多巴胺D1受体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研究
12
作者 王军 王志萍 +2 位作者 黄东晓 孙含哲 穆会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7-74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型48A/G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ASAⅡ或Ⅲ级,按照基因型进行分组,A、C组为AG/GG型,B组为AA型,每组40例。C组气管插管前10 s静注乌拉地尔25 mg。于诱导... 目的研究不同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型48A/G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ASAⅡ或Ⅲ级,按照基因型进行分组,A、C组为AG/GG型,B组为AA型,每组40例。C组气管插管前10 s静注乌拉地尔25 mg。于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0、1.5、5 min测定SBP、DBP、HR和ECG。结果与诱导前比较,A、B组插管后0、1.5、5min SBP、DBP升高,HR显著增快(P<0.05或P<0.01),C组SBP、DBP升高不明显。插管后0、1.5、5 min A组DBP明显高于、HR快于B、C组(P<0.05或P<0.01)。A组气管插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多于B、C组(P<0.05)。结论 AG/GG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麻醉诱导前静注乌拉地尔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多巴胺d1受体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沉默效应鉴定
13
作者 李辉 徐军美 +2 位作者 袁贵秀 李晋 陈章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0-575,共6页
目的:构建多巴胺D1受体(DRD1)表达干扰载体,为研究DRD1在神经细胞中的作用及抗惊厥药物打下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DRD1基因序列,设计10个干扰序列并构建DRD1干扰载体。对NG-108-15进行脂质体转染后,GFP标记检测转染效果。Real-time ... 目的:构建多巴胺D1受体(DRD1)表达干扰载体,为研究DRD1在神经细胞中的作用及抗惊厥药物打下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DRD1基因序列,设计10个干扰序列并构建DRD1干扰载体。对NG-108-15进行脂质体转染后,GFP标记检测转染效果。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NG-108-15中DRD1的表达量。结果:构建的10个干扰载体均能采用脂质体法转染到NG-108-15细胞中。转染后NG-108-15中DR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其中转染pGPU6-GFP-Neo-si-DRD1-5载体的NG-108-15中DRD1 mRNA表达水平最低,而转染pGPU6-GFP-Neo-si-DRD1-1,-2,-6,-7载体的NG-108-15中DRD1蛋白表达水平最低。结论:成功构建了DRD1表达干扰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 RNA干扰 NG-108-15细胞
下载PDF
烟碱上调大鼠脑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mRNA表达诱导其行为改变
14
作者 陈涛 唐北沙 +2 位作者 严新翔 张玉虎 江泓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烟碱对大鼠脑纹状体D1,D2 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研究烟碱诱导大鼠行为改变的可能机制 ,以进一步探讨烟碱对帕金森病具有保护效应的作用机理。 方法 SD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12只 )、烟碱组 (12只 )。分别给予... 目的  通过观察烟碱对大鼠脑纹状体D1,D2 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研究烟碱诱导大鼠行为改变的可能机制 ,以进一步探讨烟碱对帕金森病具有保护效应的作用机理。 方法 SD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12只 )、烟碱组 (12只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烟碱 4mg/kg·d,2次 /d ,共 14d。每次注射药物后 0 .5h观察大鼠行为活动 ,并于末次注射药物后 0 .5h处死动物 ,快速分离纹状体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D1,D2 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烟碱组大鼠于用药后第 3天 ,出现走动增多 ,易激惹 ,定型活动明显 ,并于第 714天达到高峰。在大鼠纹状体内 ,烟碱组D1受体mRNA表达比对照组上升 2 3% (分别为 98.6 3± 1.13,6 5 .2 9± 1.4 5 ,P <0 .0 1) ,两组D2 受体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烟碱可能通过上调大鼠纹状体D1受体mRNA的表达而诱导大鼠理毛、张口等行为改变 ;烟碱可能有部分D1受体激动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脑纹状体 多巴胺d1受体 MRNA 表达 诱导 帕金森病
下载PDF
中国汉族健康群体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
15
作者 胡一文 王高华 +1 位作者 王惠玲 唐记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52-153,i0002,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健康群体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随机收集2004-03/07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体检中心健康汉族人188名,其中男112名,女76名。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限制性酶切位点-48A/G的多态分...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健康群体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随机收集2004-03/07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体检中心健康汉族人188名,其中男112名,女76名。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限制性酶切位点-48A/G的多态分布。结果:188名健康人的测试结果进入分析。①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以AA纯合子型最多见(0.71),AG杂合子型次之(0.28),GG纯合子型最为罕见(0.01);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以A等位基因最多见(0.85),其次为G等位基因(0.15)。在男女性别之间,基因型频率(χ2=1.582,P>0.05)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606,P>0.05)分布差异无显著性。②不同种族间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分布的比较:中国汉族健康群体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的分布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国汉族健康群体多巴胺D1受体-48A/G以AA纯合子基因型最多,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以A等位基因最多;在男女性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中国汉族健康群体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报道的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分布和基因型的分布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多巴 多态现象(遗传学) 汉族 基因多态性分布 多巴胺d1受体 健康汉族人 中国汉族 A/G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群体
下载PDF
辽宁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1受体基因T-800C位点的多态性研究
16
作者 卢瑶 薛晓霞 +2 位作者 姚璐 周末 崔泽实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7期666-667,共2页
多巴胺受体是多巴胺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多巴胺D1受体(DRD1)与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密切相关,并有研究表DRD1受体基因存在某些功能性多态性位点影响DRD1基因的转录[1-5]。我们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分析了DRD1基... 多巴胺受体是多巴胺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多巴胺D1受体(DRD1)与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密切相关,并有研究表DRD1受体基因存在某些功能性多态性位点影响DRD1基因的转录[1-5]。我们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分析了DRD1基因T-800C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辽宁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观察是否存在地区及种族差异,为疾病的关联研究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 多态性位点 受体基因 汉族人群 辽宁地区 等位基因特异性 神经精神疾病 d1基因
下载PDF
Dauricoside和Menicoside:多巴胺D1受体的两个生物碱糖甙类配基
17
作者 和友 于丙午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dauricoside Menicoside 多巴胺d1受体 生物碱糖甙类配基
下载PDF
Reelin可增强海马神经元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国强 高旖鑫 +3 位作者 时燕薇 薛丽 王小广 赵虎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Reelin对小鼠海马神经元多巴胺D1受体的调控及其是否依赖Reelin受体(ApoER2/VLDLR)发挥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分离培养新生C57BL/6J小鼠海马神经元,将培养5 d后的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R-50组(CR-50),EDTA组(EDTA),Reeli... 目的研究Reelin对小鼠海马神经元多巴胺D1受体的调控及其是否依赖Reelin受体(ApoER2/VLDLR)发挥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分离培养新生C57BL/6J小鼠海马神经元,将培养5 d后的神经元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R-50组(CR-50),EDTA组(EDTA),Reelin组(Reelin),Reelin拮抗组(Reelin+CR50)和Reelin受体拮抗组(Reelin+EDTA)。分别加入Reelin、CR-50、EDTA进行共培养,其后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Reelin受体ApoER2、VLDLR和多巴胺D1受体在海马神经元上的定位以及各组多巴胺D1受体的变化。结果 (1)Reelin受体ApoER2、VLDLR均与多巴胺D1受体在海马神经元上共定位;(2)Reelin拮抗组的多巴胺D1受体荧光强度(0.215±0.09)较Reelin组(0.663±0.15)减弱(P<0.01);(3)Reelin受体拮抗组的多巴胺D1受体荧光强度(0.687±0.11)与Reelin组(0.666±0.15)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eelin可增强小鼠海马神经元上的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Reelin上调多巴胺D1受体的作用并不是依赖Reelin的经典受体ApoER2、VLDLR,其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REELIN 多巴胺d1受体 ApoER2 VLdLR
下载PDF
海马齿状回区多巴胺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玮瑶 张岩 +2 位作者 赵可 孙传博 金清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8-1143,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的多巴胺(DA)水平在大鼠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及消退过程中的变化,探讨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非训练组、训练组、对照组和SCH组,每组6只。训练组大...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的多巴胺(DA)水平在大鼠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及消退过程中的变化,探讨D1受体在大鼠主动回避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非训练组、训练组、对照组和SCH组,每组6只。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非训练组大鼠只放进穿梭箱而不进行训练,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DA水平。对照组和SCH组大鼠每天进行穿梭箱训练前向DG区注射生理盐水或SCH-23390,训练后测定2组大鼠DG区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水平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幅值。利用穿梭箱的行为学分析系统记录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采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DG区DA和Glu水平,采用电生理学记录法观察各组大鼠DG区fEPSP幅值。结果:训练组大鼠DG区DA水平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逐渐升高,且在消退过程中逐渐降低;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DA水平明显升高(P<0.05),非训练组大鼠DG区各个时间点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训练第5天达到主动回避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65%),第7天达到消退标准(主动回避反应率<35%)。与第1天比较,第5天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升高(P<0.05);SCH组大鼠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均未达到条件反射建立标准,且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在训练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训练第5天时SCH组大鼠DG区Glu水平和fEPSP幅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海马DG区DA可通过激活D1受体促进主动回避学习,其作用可能与增加DG局部Glu水平和突触传递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多巴胺d1受体 主动回避学习 长时程增强 谷氨酸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倩倩 李炳 +2 位作者 佘曼 李涛 周晓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D1DR)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flickering light-induced myopia,FLM)发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FLM的发病机制。方法36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4组(n=9):对照组、频闪光(FLM)组、频闪光+溶剂(FLM+Vehicle)组、频闪光+D1DR...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D1DR)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flickering light-induced myopia,FLM)发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FLM的发病机制。方法36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4组(n=9):对照组、频闪光(FLM)组、频闪光+溶剂(FLM+Vehicle)组、频闪光+D1DR拮抗剂(FLM+SCH 23390)组。分别于造模前后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造模6周后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视网膜中D1DR的表达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视网膜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频闪光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呈显著的近视样改变(P<0.001,P<0.05),视网膜D1DR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DA含量显著上升以及DOPAC/DA比值显著下降(P<0.001);而玻璃体腔注射SCH 23390可显著改善FLM豚鼠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P<0.001,P<0.05),使FLM豚鼠视网膜DA含量下降(P<0.001)和DOPAC/DA比值增加(P<0.05)。结论D1DR参与了FLM的形成,D1DR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D1DR并影响DA及其代谢水平而改善FLM豚鼠的近视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多巴d1类受体 频闪光诱导 SCH 2339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