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张文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87-190,共4页
分析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 分析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意识觉醒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纳入100例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GCS、CRS-R评分、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苏醒时间、神经功能评分、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用于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临床护理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 ICU急性重症脑梗死后昏迷患者 意识觉 预后 影响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梁赢 赵爱霞 +1 位作者 张金凤 么荣荣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16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性昏迷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苏醒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能提高苏醒意识,促进脑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性昏迷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秦雨萌 黄秋芬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1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咸宁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咸宁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昏迷情况、生理状态、30 d内苏醒状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功能障碍(D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及GCS评分高于对照组,DF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 d内苏醒率90.38%,高于对照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低于对照组的15.3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尽快苏醒,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后昏迷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 时间 并发症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及感官康复的影响
4
作者 李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2年第18期96-98,143,共4页
目的:分析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护理中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苏醒时间、神经功能与感官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采取的护... 目的:分析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护理中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苏醒时间、神经功能与感官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采取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执行传统护理,观察组使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段(≤14d、15~28d、>28d)分布情况、护理前后不同时间段(护理前、护理7d、护理14d、护理28d)的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脑功能状态评分(Grant氏二分法变量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分布中≤14d占比高于对照组,15~28d占比、>28d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Grant氏二分法变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d、护理14d、护理28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Grant氏二分法变量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各时间段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Grant氏二分法变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护理工作中使用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既可以缩短其苏醒时间,又能够下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提升Grant氏二分法变量评分,促使患者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昏迷患者 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 传统护理模式 时间 神经功能 感官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