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Touch桥静脉单支序贯与多支端侧吻合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1
作者 庄严 魏一鸣 +2 位作者 谢勇 李冬梅 李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利用No-Touch(不接触)技术获取的桥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进行单支序贯与多支端侧吻合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进行CABG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利用No-Touch(不接触)技术获取的桥静脉与冠状动脉靶血管进行单支序贯与多支端侧吻合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进行CABG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桥静脉,并将多支桥静脉端侧吻合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单支桥静脉血管序贯式吻合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返回监护室1小时内(T_(1))及术后第1日(T2),观察组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时,两组的cTnI、CKMB、NT-proBNP水平相近。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2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ABG中,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的单支桥静脉血管行序贯式吻合是安全有效的,患者的近期疗效良好,其效果优于多支桥静脉端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ouch 桥静脉 序贯吻合 多支端侧吻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志平 王坚 +8 位作者 张玉龙 李育敏 李淑珍 赵龙 郭俊晓 李伟 任杰 高荣 赵文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0月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资料。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cm-10... 目的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0月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资料。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cm-10cm,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IMA),完成LIMA-左前降支(LAD)吻合,升主动脉(Ao)-大隐静脉(SVG)序贯-对角支(D)或中间支(ICA)-钝缘支(OM)-后降支(PDA)或左室后支(PLV)共2~4支旁路移植血管吻合。结果全组LIMA-LAD桥32例,Ao-SVG-LAD 1例。Ao-SVG-D 2例,Ao-SVG-OM 2例、Ao-SVG-OM-PDA 2例,Ao-SVG-ICA-PDA 3例,Ao-SVG-D-OM-PDA 4例,Ao-SVG-D-OM-PLV 3例。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呼吸机时间7h~18 h(9.14±3.82)h;ICU时间6h~20 h(12±8)h。术后住院5d~11d(8±3)d。出院时复查冠状动脉CT,33例均提示左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序贯桥通畅性良好。随访3个月~3年,平均8个月,无死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30例复查冠状动脉,LIMA桥、SVG序贯桥通畅性良好。结论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左侧肋间小切口 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全胸骨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三支血管病变后桥血管通畅率的对比观察
3
作者 苏丕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51-52,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胸骨下段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OPCABG)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方法:对2013.8-2015.5期间在我院分组进行的经胸骨下段MIDOPCABG及... 目的:对比研究胸骨下段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OPCABG)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术后桥血管通畅率。方法:对2013.8-2015.5期间在我院分组进行的经胸骨下段MIDOPCABG及常规全胸骨正中切口OPCABG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各25例进行术后2年双源冠状动脉CT(CTCA)检查随访,对比两组桥血管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血管 胸骨下段小切口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病变 胸骨切口 对比观察
下载PDF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张航 石凤梧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67-470,480,共5页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风险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等优势,是传统外科手术与介入导管治疗技术为顺应疾病的发展及患者自身的需要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其实施充分体现了一体化诊疗过程中内外结合的思想,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对“一站式”HCR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该术式的认识,进一步促进该术式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老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近远期临床结果 被引量:6
5
作者 乔岩 聂绍平 +7 位作者 杜昕 刘小慧 康俊萍 吕强 贾长琪 张崟 罗太阳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支血管病变 老年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良万 陈道中 +3 位作者 林峰 王齐敏 黄忠耀 邱罕凡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和术中处理方法。方法:连续57例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予以适量扩容、小剂量α受体兴奋剂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采用心脏稳定器控制局部心肌运动幅度,阻断冠状动...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和术中处理方法。方法:连续57例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予以适量扩容、小剂量α受体兴奋剂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采用心脏稳定器控制局部心肌运动幅度,阻断冠状动脉或在置入血管塞控制冠状动脉出血情况下进行血管吻合。全组吻合前降支57例,对角支21例,右冠状动脉27例,钝缘支42例,后降支20例。结果:术后1例死于并发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余患者痊愈出院。随访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冠状动脉造影示桥路和吻合口通畅。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极为重要。弹力线阻断靶血管近远端或腔内置入血管塞法均能有效地控制切开的冠状动脉出血。冠状动脉吻合的顺序应是先行前降支和右冠系统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旁路移植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取双乳内动脉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5例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5
7
作者 谷禹 吴松 +1 位作者 凌云鹏 郭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4-576,共3页
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 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RIMA)较桡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且极少发生痉挛,成为仅次于LIMA的第二选择[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胸小切口 左乳内动脉 护理配合 internal artery 右乳内动脉 远期生存率
下载PDF
12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邱莉 卿恩明 马骏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择期行OPCABG ASAⅡ~Ⅲ,心功能Ⅱ~Ⅲ(NYHA),且自愿接受自体血回输患者120例。监测患者术前及术中HR、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血细胞...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择期行OPCABG ASAⅡ~Ⅲ,心功能Ⅱ~Ⅲ(NYHA),且自愿接受自体血回输患者120例。监测患者术前及术中HR、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活化凝血时间(A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的变化。同时分别于术前和回输后采外周静脉血2 mL,自体血回输前,即刻采集同体积洗涤红细胞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且留取回输前即刻至回输后3h内的尿样行尿血红蛋白定性检测。结果:自体血回输前MAP较术前下降,HR略有升高,回输后二者已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Hb,Hct和PL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T延长;而自体血回输后,HB、HCT显著回升,机体低血红蛋白状态得到改善;自体血回输后,PLT和PT在正常范围内,较回输前无明显变化;ACT值略有下降,但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洗涤红细胞涂片可见红细胞棘状变形,约4~6个/高倍视野,占总数的15%~25%,偶见红细胞碎片,而自体血回输后涂片,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少见变形红细胞,未见红细胞碎片。尿血红蛋白定性检测结果:血红蛋白尿弱阳性3例,血红蛋白尿比例为2.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节约血源,纠正失血及贫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作为一种血液保护措施,可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自体输血 红细胞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4
9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5 位作者 徐明 蒋英硕 肖立琼 缪劲 张爱萍 郭子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主干 血管病变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动脉内球囊反搏 OPCAB 肝肾功能衰竭 移植血管 左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 严重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 治疗经验 左前降 大隐静脉 血管移植
下载PDF
门冬氨酸钾镁与氯化钾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亮 卿恩明 +2 位作者 蔡垣星 董秀华 张雅慧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rtate,PMA)对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50例OPCABG患者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组(A组,n=25),氯化钾...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rtate,PMA)对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50例OPCABG患者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组(A组,n=25),氯化钾组(B组,n=25),在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持续滴入门冬氨酸钾镁及氯化钾溶液。2组术中及术后24h血浆钾浓度均维持在4.5~5.5mmol/L;分别记录术毕(T0)、术后4h(T1)、24h(T2)、48h(T3)、72h(T4)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血浆钾、镁离子水平。结果:A组与B组相比,术后心律失常较少,血浆镁离子浓度在T0、T1及T2时点明显高于B组,血浆钾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可以安全应用于OPCABG,且可预防和治疗围术期的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氯化钾 心律失常 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下载PDF
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红蛋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洋 柳克晔 +4 位作者 周晓东 刘福林 罗志强 韩喆 周程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09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检测30例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cTnI、CK-M...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检测30例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cTnI、CK-MB及Myo的浓度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cTnI术后6 h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P<0.05),于术后24 h达高峰;CK-MB于关胸即刻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6 h达高峰;Myo术中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P<0.05),于关胸即刻达高峰。结论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心肌保护,cTnI及CK-MB均于术后24 h达高峰,可应用于监测心肌细胞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红蛋白
下载PDF
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小切口直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继倬 公兵 杨秀滨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是目前治疗孤立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两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好地衡量两种方法的术后疗效,我们利用现有的临床数据进行这一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是目前治疗孤立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两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好地衡量两种方法的术后疗效,我们利用现有的临床数据进行这一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对比PCI和MIDCAB术后疗效的相关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总计纳入928例,其中PCI组489例,MIDCAB组439例。荟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PCI组与MIDCAB组相比术后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相对危险度=3.75,95%可信区间:2.3~6.11,P〈0.01]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于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0.86,95%可信区间:0.56~1.32,P=0.483]、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相对危险度=1.64,95%可信区间:0.57~4.71,P=0.35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IDCAB治疗前降支基底部狭窄的临床疗效部分优于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降基底部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疗效
下载PDF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高长青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 近年来 ,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 ,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比较 ,OPCAB的主要优势为血液中多种炎性介质浓度明显降低 ,避免了体外循环 (CPB)带来的全身系统性炎性损害 ,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手术死亡率。特别对那些不能采用 CPB或采用CPB有风险的高危患者优势更明显。 CCABG的手术适应证同样适用于 OPCAB,但 OPCAB具有相对的禁忌证。 OP-CAB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左前外侧切口适用于左前降支单支病变。OPCAB术后早期结果类似 CCABG,但中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大多数旁路移植血管数低于 CCABG,有不能完全再血管化的可能 ,对 OPCAB是否会影响吻合的精确性和旁路血管的长期通畅率有不同意见。 OPCAB的优势明确 ,但仍不能完全替代 CCABG,手术的同时应作好 CPB准备 ,必要时改行 C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不停跳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
下载PDF
羟考酮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旭丽 孙莹杰 +2 位作者 林丹 范嘉宁 魏博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应用羟考酮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OPCABG女性患者78例,年龄55~65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羟考酮组(O组),每组39例。静脉自控镇痛(PCIA)配方:O组给... 目的观察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应用羟考酮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下行OPCABG女性患者78例,年龄55~65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羟考酮组(O组),每组39例。静脉自控镇痛(PCIA)配方:O组给予羟考酮1.0 mg/kg+昂丹司琼24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 L;S组给予舒芬太尼3.0μg/kg+昂丹司琼24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 L。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时(T1),拔管后6 h(T2)、12 h(T3)、24 h(T4)各时点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O组患者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在T1时点略低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点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按压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用于OPCABG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前降支心肌桥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奇容 王宜青 陈德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40-240,共1页
关键词 左前降心肌桥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前降中段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治疗 反复发作 冠状动脉正常 大汗淋漓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经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辉 陈芳 +1 位作者 马龙宇 贺兴义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6期966-968,共3页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会对患者的心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在活体及离体动物实验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1]。所以如何减轻和避免术中不停跳搭桥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快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成为临床上研究的重点[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会对患者的心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在活体及离体动物实验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1]。所以如何减轻和避免术中不停跳搭桥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快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成为临床上研究的重点[2]。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广泛开展,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也逐渐兴起。它相对于传统开胸的搭桥手术来说,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心功能恢复更好,适用于单纯前降支病变或多支病变行杂交手术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搭桥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麻醉管理 前降病变 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 小切口
下载PDF
70岁以上冠脉三支病变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西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49-3951,共3页
目的比较70岁以上合并冠脉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数据,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115例。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治疗51例,非... 目的比较70岁以上合并冠脉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相关数据,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115例。其中接受体外循环治疗51例,非体外循环治疗64例,并对两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在手术时间、桥血管移植数目、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总住院费用方面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术者经验的成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合并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中更安全、有效,可以进一步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成楠 杨明 +7 位作者 王明岩 刘冰 申华 郭鹏飞 赵元程 贺田田 许克 王嵘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1期43-49,I0018,共8页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左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5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29例为机器...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左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45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其中29例为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平均年龄(59.2±9.5)岁,男性占比72.4%,术前冠脉造影双支病变20例(68.9%),三支病变9例(31.1%),14例患者同时获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材料。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卒中、心肌梗死、二次开胸止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中转正中开胸。1例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29例患者成功获取乳内动脉58条,术中检测血流均满意。桥血管配置方面,右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左乳内动脉至其它靶血管10例,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右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至其它靶血管19例。平均吻合口数量(2.27±0.3)个/例,平均桥血管流量(27.3±17.6)ml/min。结论:机器人辅助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在国人冠心病患者安全可行,近期结果满意,适于在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微创外科治疗领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双侧乳内动脉 冠心病 多支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海 曹勇 +3 位作者 胡楝 魏芝宝 陈海坚 朱秀龙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9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DES组150例和CABG组150例,术后随访10个月。观察两...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DES组150例和CABG组150例,术后随访10个月。观察两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CABG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高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患、再次血运重建率、MAC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情况,CABG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患、MAC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低,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 再次血运重建率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阳 罗新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血流适应性和近中期通畅率。DBLCFA是下肢重要侧支血管,但其长度、走形等解剖学特点变异大,目前缺乏可靠的术前评估策略,因此在CABG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使DBLCFA的术前筛查、评估更加安全有效。DBLCFA增加了CABG术中移植血管的选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