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
1
作者 江来利 胡召齐 +2 位作者 朱强 黄德志 王德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7,共11页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多期构造变形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下载PDF
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林伟 黎乐 +5 位作者 张仲培 石永红 李秋立 薛振华 王非 吴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15-2128,共14页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构造分析 多期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科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5,共8页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 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末期云开地区NW向剪切变形,武夷山地区ESE向剪切变形;②中生代早期云开、肇庆地区NE向逆冲推覆作用;③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地区的脆性构造变形。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其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这些认识有助于今后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南缘 武夷山 云开大山 多期构造变形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东非凯瑞巴斯盆地多期构造变形及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宇航 姚根顺 +2 位作者 唐鹏程 吕福亮 鲁银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1-502,共12页
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资料,对东非凯瑞巴斯盆地(Kerimbas Basin)进行构造–地层解释和构造演化过程恢复。结果显示,凯瑞巴斯盆地共发育了4期构造变形:(1)二叠纪–早侏罗世晚期的冈瓦纳陆内裂谷活动,全区发生伸展构造变形;(2)早侏罗世晚... 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资料,对东非凯瑞巴斯盆地(Kerimbas Basin)进行构造–地层解释和构造演化过程恢复。结果显示,凯瑞巴斯盆地共发育了4期构造变形:(1)二叠纪–早侏罗世晚期的冈瓦纳陆内裂谷活动,全区发生伸展构造变形;(2)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晚期马达加斯加向南漂移,全区发生右行走滑变形;(3)新发现晚白垩世局部伸展构造变形;(4)中新世–第四纪的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导致研究区发生第三期伸展构造变形,形成凯瑞巴斯盆地现今地堑形态。三期伸展构造变形的应力方向均为近E-W向,断层展布方向均为近S-N向。每一期构造变形的范围,强度及对沉积地层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凯瑞巴斯盆地控坳断层活动具有继承性。基于研究结果,建立凯瑞巴斯盆地构造成因模式。冈瓦纳陆内裂谷活动有利于二叠系–下侏罗统构造圈闭的形成,并沟通了烃源岩和储层,有利深层油气的聚集;东非裂谷海域分支裂谷活动沟通了前新生界烃源岩和西部陆坡古近系储层,但同时也破坏了盆地内及东部的圈闭。断层不发育的西部陆坡为主要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瑞巴斯盆地 多期构造变形 断层继承性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涛 何照波 周仁 《云南地质》 2002年第4期403-412,共10页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 ,处于哀牢山造山带锋带或后陆 (盆 )缘地带 ,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主造山期后残留的石羊江复式背斜变形区域。在该区多年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后 ,发现石羊江复式背斜实为一个由边缘或基底主干断裂控制、并在后期的变形...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 ,处于哀牢山造山带锋带或后陆 (盆 )缘地带 ,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主造山期后残留的石羊江复式背斜变形区域。在该区多年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后 ,发现石羊江复式背斜实为一个由边缘或基底主干断裂控制、并在后期的变形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冲起构造 ,原东翼发育的断裂属一组与边缘主干断裂倾向相反、上盘上升的前展式叠瓦状反冲断裂系 ,总体构成陆缘背冲型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格架。该构造系统在垂向上、水平方向上均控制了区内成矿元素或含矿热液的矿化范围、强度与规模 ,多层次成矿系统或成矿条件的耦合 ,即构成了以冲起构造为轴心的离散型陆缘构造———成矿系统。运用上述成矿模式在该区内实践 ,先后发现十余处以金矿为主的矿床 (点 ) ,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亦为在类似区域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地层 反冲构造 多期构造变形 离散型陆缘构造 云南 金属矿床 推覆构造
下载PDF
大别山东北缘桐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解析及其对郯庐断裂带的制约 被引量:6
6
作者 林伟 冀文斌 +2 位作者 石永红 李秋立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质学含义的事件(D_1-D_5):D_1代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早期折返过程;D_2表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晚三叠世同碰撞晚期折返过程;D_3记录了早白垩世中大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也即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在研究区的表现;D_4可能标志着郯庐断裂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D_5表现为脆性正断作用,控制了晚白垩世-古近纪潜山半地堑盆地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了研究区所经历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其构造几何形态很难用郯庐断裂左行平移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来解释,也不支持桐城地区存在巨大走滑作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地体 郯庐断裂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多期构造变形 大别山造山带
下载PDF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褚杨 林伟 +1 位作者 Michel Faure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60,共15页
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 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东部区,变形集中在脆韧性区域之上,以极性北西构造为主,并有反向构造发育。研究区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D_1为上部指向北西的韧性剪切,广泛发育于整个区域;D_2代表了一期反向褶皱—逆冲构造事件;D_3则以水平挤压为主,形成了直立的褶皱、劈理和线理。雪峰山的构造演化表明华南板块东南缘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可能引发了早中生代的陆内俯冲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雪峰山 早中生代 多期构造变形 陆内造山
下载PDF
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断裂带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林伟 孙萍 +1 位作者 薛振华 张仲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87-3001,共15页
走滑断裂构造在中亚造山带增生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构造单元均被走滑断裂带所分割。西准噶尔造山带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拉布特断裂是西准噶尔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其复杂的构造表现吸引了... 走滑断裂构造在中亚造山带增生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构造单元均被走滑断裂带所分割。西准噶尔造山带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拉布特断裂是西准噶尔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其复杂的构造表现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前人不仅在其构造解释上存在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或压扭性断层等诸多争议,且在其活动时代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在达拉布特断裂带中段开展的详细野外构造学工作,结合前人针对该地区石炭纪火山岩、浊积岩和造山后花岗岩侵入体所做的同位素年代学工作成果,对达拉布特断裂的活动性质和活动时代进行了讨论。结果确认在中二叠统沉积之前,达拉布特断裂带存在两期变形事件,分别对应于320Ma左右沿NE-SW的较深层次的左行走滑事件D1和表现为脆-韧性转换域的轴面倾向SE的褶皱作用构造事件D2。前者为主期变形事件,而后者发生在中二叠统沉积之前。本文同时报道了沿达拉布特断裂带出露右行走滑构造形迹,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成因。沿达拉布特断裂带的多期构造事件记录了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后大规模走滑构造调整过程,是晚古生代晚期中亚各个陆块拼合后大规模陆内调整在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拉布特断裂带 多期构造变形 左行走滑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造山带 陆内调整 中亚增生型造山带
下载PDF
从多系统年代学(Multi-System Geochronology)透视云开地块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褚杨 陈科 +2 位作者 林伟 严德天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2-930,共9页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 云开地块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经历了麻粒岩—高角闪岩相的高级变质作用,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级变质地体。研究表明,云开地块在古生代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分别记录了早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早期和晚中生代晚期的构造影响。这些构造事件在多系统年代学图上具有很好的表现,系统地揭示了云开地块的地质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多期构造变形 多系统年代学模型
下载PDF
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构造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秀其 周涛发 +1 位作者 侯明金 李明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8,共17页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仅表现为抬升造陆运动.文中从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盖层构造、劈理及变形变质程度,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于皖南地区多处发现了上泥盆统与下伏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了区内发育...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仅表现为抬升造陆运动.文中从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盖层构造、劈理及变形变质程度,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于皖南地区多处发现了上泥盆统与下伏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了区内发育加里东褶皱.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解剖,揭示了区内复式褶皱为加里东和印支两期褶皱叠加的产物.其中,加里东期构造样式主要为区域性开阔褶皱,规模巨大,其轴迹呈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延伸,然而,印支期构造样式为线性中常褶皱,规模较小,其轴迹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应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研究区内的褶皱轴面产状、劈理产状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等多期变形构造;并利用该法求得褶皱两翼优势产状,应用数学计算法计算出区内3期构造应力场特征值,显示华南地块自南而北向扬子地块俯冲挤压的陆内造山动力学过程.早古生代盖层造山属性为陆内造山.区内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属性的厘定和深入研究,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期褶皱 多期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武夷山北缘断裂带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舒良树 卢华复 +1 位作者 J.Charvet M.Faure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82-292,共11页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江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至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江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至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褶皱和韧剪变形为特征,对应于古洋盆关闭、华南复合地体与江南岛弧碰撞焊接过程。第二期发生在458Ma~421Ma的志留纪,表现为从北向南的韧剪变形运动,伴有左旋走滑韧性剪切,以糜棱岩化和进变质作用为特征,黑云母多变为硅线石。该期变形使第一期构造形迹被强烈迭加置换。其动力学背景与闽东南地体朝武夷山的拼贴增生事件有关。第三期属中生代陆内变形,是一种高构造位的左旋走滑脆性剪切,以岩石的破裂和岩块的水平位移为特征,并具转换拉伸性质,导致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运动学 武夷山 多期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