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学分析
1
作者 边悦 覃亚周 +6 位作者 屈雨瑶 胡霄霏 李鑫蕊 邸瑢 樊小娟 雷剑琴 李晶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27-636,650,共11页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顽固性进行性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RPC)、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MCP)各1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EWDS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PIC、APMPPE、RPC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PMPPE、RPC患者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MCP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既类似又有区别。(1)PIC:活动性病灶呈高自发荧光,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病变晚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荧光缺损。ICG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弱荧光斑。OCT见病灶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向上隆起呈局灶性高反射,对应处光感受器内外节破坏,病变晚期开始出现萎缩,在RPE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反射信号。(2)MCP:萎缩性病灶为低自发荧光,活动性病灶为轻度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进行性斑点状强荧光,病灶萎缩亦呈窗样荧光缺损,ICGA亦体现弱荧光斑点。(3)MEWDS:病灶表现为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点,ICGA表现为弱荧光斑点。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紊乱,少数病人RPE上圆顶状高反射或椭圆体带和外核层垂直线性高反射。(4)APMPPE:病变急性期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后期伴高自发荧光。FFA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提示比FFA范围更大的脉络膜低灌注改变的低荧光。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破坏伴有局部高反射点。(5)RPC:位于后极部低自发荧光的斑点状改变,FFA早期病灶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全期呈低荧光样改变。当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凹,OCT示视网膜下液及伴有视网膜内外层高反射性物质的RPE层分离。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确疾病的诊断及制定合理治疗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网膜 脉络膜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观察
2
作者 曹原 赵玥 +1 位作者 杨婷婷 姚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5-1251,共7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①视网膜血管炎表现者1例2眼。眼底检查可见受累处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FFA检查可见受累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晚期荧光着染渗漏明显。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不规则片状高反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或不连续,在OCTA的En face图中呈不规则片状低反射区,血流图可见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②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表现者5例9眼。眼底检查见黄斑中心凹处暗红色病灶;自发荧光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ICGA示黄斑区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并持续至晚期;OCT可见黄斑区中心凹处椭圆体带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反射欠连续,视网膜外核层呈小片状高反射;En face OCT对应中层视网膜可见病灶区呈不规则片状高反射,对应外层视网膜可见椭圆体带缺失处呈不规则斑片状低反射。③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3例5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境界不清,周围可散在棉绒斑。FFA可见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渗漏,视网膜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着染渗漏,棉绒斑处呈遮蔽荧光;OCT显示视盘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累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水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多表现为血管炎症、神经组织受累、视神经炎、小血管闭塞等,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且观察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视网膜病变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3
作者 刘志强 吕丽娜 +2 位作者 张胜娟 肖哲 兴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影像学评估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良额 张圣 +3 位作者 江秉泽 张媛媛 史宗杰 徐彬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8-1172,共5页
颅内侧支循环能代偿性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血流、保护缺血区神经元,为再灌注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亟须建立个体化评估侧支循环的方案以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基于多... 颅内侧支循环能代偿性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血流、保护缺血区神经元,为再灌注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亟须建立个体化评估侧支循环的方案以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基于多模式影像学评估的侧支循环可更快捷有效地为临床个体化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指导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笔者现围绕近年来基于多模式影像学评估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及有效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多模式影像学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娟 黎铧 +2 位作者 焦康为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多模影像学对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佳杨 赵冬雪 《辽宁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以往静脉溶栓有着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醒后卒中(wake up stroke)或者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因错过静脉溶栓时间窗而错失再灌注治疗的机会。随着多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组织窗概念的提出为该部分... 以往静脉溶栓有着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醒后卒中(wake up stroke)或者发病时间不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因错过静脉溶栓时间窗而错失再灌注治疗的机会。随着多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组织窗概念的提出为该部分超窗患者争取到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本文就组织窗评估方案中的DWI-FLAIR不匹配、缺血低灌注-核心梗死不匹配、临床症状-核心梗死不匹配等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一线中超时间窗患者的再灌注治疗工作提供部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多模式影像学 再灌注治疗
原文传递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现状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薛红莲 李文君 +1 位作者 张品元 刘俊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ICAD)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筛选现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sICAD患者。入组标...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ICAD)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筛选现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sICAD患者。入组标准满足责任血管为前循环大动脉近端病变、动脉狭窄率≥70%、基线NIHSS评分≤20分、病后2 w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或病后3 m内接受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研究真实世界血管内治疗术前多模式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使用情况,分析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现状与指南间的差距;评估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筛查的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随访入组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与安全性结局,并与标准药物治疗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NCCT/DWI/FLAIR等结构影像学及TCD/MRA等血管影像学检查;38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仅5.3%术前接受了ASL/CTP等灌注成像检查。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患者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6 m与1 y的卒中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45;P=0.011),且两组间颅内出血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头部DWI筛选的分水岭区梗死患者中,血管内治疗组1 y卒中复发率较标准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P=0.035);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率相似(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前脑灌注状态的评估尚不完善;经由头部DWI联合传统血管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分水岭梗死及局部脑灌注状态,可替代灌注成像作为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血管内治疗 多模式神经影像 脑灌注影像
下载PDF
一例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症状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攀 权伟 +1 位作者 张惠红 周玉颖 《中国综合临床》 2021年第5期453-457,共5页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已经建立,但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其特殊类型额叶变异型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在临床症状上非常相似,这为鉴别诊断带来了重大挑战。为此,我们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早期显著的执行功能障碍行为异常...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已经建立,但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其特殊类型额叶变异型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在临床症状上非常相似,这为鉴别诊断带来了重大挑战。为此,我们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早期显著的执行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磁共振成像显示明显的额颞叶萎缩,初步诊断极易误诊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然而,多模态功能神经影像学结果显示神经病理改变更倾向为可能的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本研究表明,使用详细的神经心理测试、生物学标记物和多模态神经成像来识别这些非典型综合征,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患者管理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额叶变异型阿尔茨海默病 执行功能障碍 行为障碍 多模式影像学
原文传递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小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85-988,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是再灌注治疗(溶栓、机械取栓或支架术等)。在可挽救的缺血脑组织进展梗死以前通过恢复其血流量,再灌注治疗可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减少最后梗死面积、改善临床结果。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是再灌注治疗(溶栓、机械取栓或支架术等)。在可挽救的缺血脑组织进展梗死以前通过恢复其血流量,再灌注治疗可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减少最后梗死面积、改善临床结果。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惟一一种证实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虽然溶栓治疗日趋成熟,但标准的静脉溶栓治疗(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3h内、静脉注射tPA,)有许多限制,包括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只有50%和症状性出血转变的重大危险等。结果,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只有少数患者(通常是1%至3%)接受溶栓治疗。所以有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如扩大溶栓时间窗、新的溶栓药物用于发病3h以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各种新的再灌注方法(特别是多模式影像学技术)、静脉和动脉内药物溶栓联合应用、溶栓和新型抗小板药的联合应用,以及应用机械装置或经颅多普勒超声促进药物溶栓的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时间窗 多模式影像学
原文传递
醒后卒中经机械取栓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文立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702-704,共3页
醒后卒中(wake up stroke,WUS)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而常常被排除在血管内治疗外,致使其预后差。然而许多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可有效预测醒后卒中发病时间以及区分核心梗死区域及缺血半暗带范围从而指导醒后卒中血管内治疗[1]。我院... 醒后卒中(wake up stroke,WUS)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而常常被排除在血管内治疗外,致使其预后差。然而许多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可有效预测醒后卒中发病时间以及区分核心梗死区域及缺血半暗带范围从而指导醒后卒中血管内治疗[1]。我院近期收治1例醒后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后效果佳,特此总结并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后卒中 多模式影像学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