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多模式影像特征
1
作者 段红涛 李莹 +4 位作者 解士勇 李立 丛春霞 王健 韩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400,共7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眼视力突然无痛性下降伴视物变形。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4只眼。6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3只眼;微脉冲激光光凝和(或)局部热激光光凝治疗5只眼;光动力疗法治疗1只眼。治疗后失访1例,其余5例患者随访时间(9.2±7.4)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BCVA0.1~0.5。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灶,其周围伴细小出血及硬性渗出,其中可见相邻2个孤立血管瘤样病灶2只眼。FFA、ICGA检查,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FFA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ICGA晚期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可伴有冲刷现象。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431±76)μm。OCTA检查,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其在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也可观察到,但血流信号强度较SCP稍弱;仅D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SCP、DCP均可见相近强度的血流信号2只眼。治疗后,4只眼出血基本吸收,硬性渗出部分消退,CMT降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间囊腔减小,血管瘤样病灶范围缩小,BCVA提高;1只眼黄斑区囊腔减小、硬性渗出部分吸收,后因血压波动复发。末次随访时,BCVA为0.2~1.0。结论PEVAC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式影像特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娟 张利伟 +1 位作者 黎铧 李娟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7-332,共6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査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平均年龄(50.... 目的观察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査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平均年龄(50.8 + 6.9)岁。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FAF、FFA、频域OCT、B型超声检查。结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所有患眼瘤体均位于视网膜后极部或中周部。其中,孤立性病灶26只眼,多灶性病灶12只眼。瘤体均呈黄白色隆起,其中伴或不伴色素沉着分别为11、27只眼。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2只眼。较新鲜瘤体26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新I日瘤体共存2只眼。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瘤体明显缩小,变平,表面色素沉着。IR检查发现,瘤体均呈不同程度斑驳状反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区域IR呈相对弱反射。FAF检查发现,瘤体内呈斑块状较强自身荧光(AF) 14只眼,呈强弱荧光混合形成的斑驳状AF13只眼。陈旧瘤体10只眼中,可见“豹斑样” AF3只眼。FFA检查发现,瘤体早期呈弱荧光,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32只眼。陈旧瘤体呈“豹斑样”荧光2只眼。频域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脉络膜及RPE层不同程度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或团状强反射物质堆积。抗肿瘤治疗后瘤体消退的4只眼,治疗后瘤体变平消失,RPE点状突起。B型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后极部实质性占位病变、内部回声均匀。瘤体呈扁平形23只眼,扁平半球形12只眼,不规则形3只眼。结论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转移病灶的大小、部位,色素改变及周围视网膜病变情况;IR可在瘤体、渗出区、萎缩区呈现不同反射信号;FAF可显示病变内RPE破坏情况;FFA较新鲜瘤体荧光素渗漏,而陈旧萎缩瘤体则为透见荧光;频域OCT可反映瘤体高度、RPE改变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卢彦 郑鹏翔 +2 位作者 叶祖科 尹小芳 何明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 )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MEWDS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发病...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 )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MEWDS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5.9岁。病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3?90d,平均病程14d。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90D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SD-OCT ). FAF检查。行FFA检查6只眼,FFA联合ICGA检查12只眼。给予糖皮质激素或血管扩张剂等治疗10例,未行任何治疗8例。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观察病灶在彩色眼底像、FFA、ICGA、FAF、SD-OCT中的影像特征。结果18只眼中,眼底可见灰白色点状或斑片状病灶14只眼,其中伴黄斑颗粒样改变7只眼,视盘充血5只眼;豹纹状眼底4只眼,白色斑点病灶不可见。FAF检查,病灶呈点状颗粒状或斑片状强自身荧光(AF);FFA检查,早期病灶呈针尖样花环状排列或斑片状融合的强荧光;ICGA检查,晚期病灶呈边界不清可融合成片的弱荧光,其中点状和斑片状弱荧光重叠共存10只眼。SD-OCT检查,所有患眼椭圆体带断裂、萎缩,结构不清,伴强反射物质沉积和玻璃体腔细胞9只眼。发病后1?3个月,17例患者自述BCVA恢复至发病前;FAF、FFA、ICGA、SD-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者糖皮质激素减量期间或自行停药复发2次,末次随访时BCVA数指/40 cm;黄斑区椭圆体带萎缩,团块状强反射物质沉积。结论 MEWDS患眼伴或不伴黄斑区颗粒样改变;呈颗粒状或片状强AF;FFA早期病灶表现为细针样花环状排列或斑片状融合的强荧光;ICGA晚期病灶呈片状融合的弱荧光;SD-OCT表现为病灶处椭圆体带断裂、萎缩,结构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局限性脉络膜凹陷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叶祖科 尹小芳 +4 位作者 罗书科 汤秀容 梁影影 黎彦豪 卢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2-347,共6页
目的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目的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45.84±13.57)岁。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査;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均为合并RPE并发症者。采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最大凹陷宽度。根据是否伴RPE并发症将患眼分为FCE单纯组和FCE并发症组,分别为17、14只眼。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伴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RPE脱离分别为7 ( 22.6%).4 ( 12.9%).1( 3.2%).2( 6.5%)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0.87 )、性别构成(χ^2=0.06 )、眼别(χ^2=2.58).等效球镜度数(t=-0.8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戶-2.11, PV0.05)。观察所有患眼的SFCT、最大凹陷宽度以及FCE并发症组患眼的ICGA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31只眼共发现33个凹陷。FCE单纯组、FCE并发症组患眼SFCT分别为(167.00±85.18 )、( 228.36±67.95 ) pm;凹陷宽度分别为(645.00 + 231.93 ).( 901.00±420.55 ) gm;两组患眼SFCT、凹陷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V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CT ( OE1.016, P=0.026)、凹陷宽度(O&1.004, P=0.034)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频域OCT检查发现,FCE单纯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RPE结构受损、变薄,以凹陷边缘处RPE受损最为明显。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RPE病损位于凹陷边缘10只眼(71.4%)。行ICGA检查的3只眼,可见凹陷下脉络膜呈持续弱荧光、充盈缺损。结论SFCT、凹陷宽度是FCE患眼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凹陷边缘RPE结构受损及凹陷下脉络膜局部缺血或循环障碍,可能与FCE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并发症 危险因素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5
作者 刘长颖 李玲娜 +2 位作者 赵旭峥 张怀强 陈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1-904,共4页
目的观察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者4例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双眼患病;年龄(59.5±4.6)岁。乳腺癌切除手术后... 目的观察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者4例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双眼患病;年龄(59.5±4.6)岁。乳腺癌切除手术后连续口服他莫昔芬20 mg/d,其中口服时间5、7、≥10年分别为1、1、2例。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视网膜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眼底AF检查,黄斑区均可见斑片样强AF。FFA检查,晚期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均可见点状强反射,其中神经上皮层间空腔形成、椭圆体带(EZ)中断、外板层裂孔形成分别为4、5、3只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降低7只眼。OCTA检查,拱环周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减低,其中视网膜小静脉扩张2只眼;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扩张。结论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可见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神经上皮层间点状强反射、空腔形成、神经节细胞层变薄、EZ中断及外板层裂孔;拱环周围DCP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黄斑区毛细血管扩张;黄斑区片状强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患眼临床特征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梦洋 钱形 +5 位作者 黎晓新 孙国盛 胡洁 王宗沂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 )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AMM患者12例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均为单眼...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 )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AMM患者12例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岁。均以视力下降,伴或不伴眼前暗影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FA检査。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査10只眼,视野检査5只眼,近红外眼底照相1只眼。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OCT、OCTA影像特征。结果12只眼中,BCVA0.05?W0.1者5只眼,0.3?0.5者4只眼,0.6?1.0者3只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只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 7只眼。BRAO7只眼中,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1只眼,陈旧性BRAO3只眼,单纯BRAO1只眼;单纯CRVO4只眼,其中非缺血型CRVO 3只眼。OCT检査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可见黄斑旁中心视网膜内核层局限性强反射条带。OCTA检查结果显示,横断面(en-face) OCT可见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强反射病灶;外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可见与病灶对应的弱反射区域。OCTA及en-face OCT^显示不同程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丢失、拱环形态异常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扩大。结论急性期PAMM OCT表现为特征性内核层强反射条带;en-face OCT表现为清晰的片状强反射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梓敬 廖韵如 +2 位作者 曾鹏 曾睿 蓝育青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和RPE联合错构瘤(CHRRPE )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HRRPE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12.0土&... 目的观察视网膜和RPE联合错构瘤(CHRRPE )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HRRPE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12.0土&1)岁。就诊时患眼BCVAW0.1者5只眼,>1.0者1只眼。角膜映光检查提示外斜15。者1只眼,其余患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所有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FAF、FFA、ICGA、OCT、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o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CHRRPE均位于后极部,呈轻度隆起;大部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均有不同程度色素增生沉着、血管纟于曲及视网膜皱褶。6只眼中,累及黄斑及视盘4只眼(66.7%),仅累及黄斑2只眼(33.3%)。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结构不清,信号强弱不均;累及视网膜全层2只眼(33.3%),仅累及神经上皮层4只眼(66.7%)。FFA、ICGA检査发现,早期病灶部位脉络膜背景荧光减弱,病灶呈稍弱荧光;晚期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明显渗漏,病灶荧光着染明显。FAF主要表现为弱自身荧光(AF),其间夹杂少量强AF。CDFI无特征性表现。结论 CHRRPE主要为不伴血管增生的膜样增生,累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也可累及视网膜全层。OCT以强反射为主;FAF、FFA及ICGA均以弱荧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错构瘤/诊断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临床特征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汤稷旸 韩馨瑶 +4 位作者 汤然 张琳崎 齐慧君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85-890,共6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1)岁。均为单眼。主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分别为3、1例。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OCT血管成像(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分别为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单纯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随访时间(16.7±19.1)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logMAR BCVA为0.33±0.19(0.20~0.80)。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变,伴视网膜硬性渗出,其中可见2个相邻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1只眼。FFA、ICGA检查,所有患眼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视网膜内囊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26±125)(207~479)μm。行OCTA检查的4只眼,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均可见血流信号3只眼;仅SCP可见血流信号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4只眼,治疗后视网膜内囊腔无明显改善;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囊样水肿持续存在、硬性渗出减少1只眼。联合或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的5只眼治疗后CMT降低,BCVA提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logMAR BCVA 0.16±0.06(0.10~0.20),CMT为(212±34)(154~252)μm;与基线时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P=0.037)。结论PEVAC患者多单眼患病,其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式影像特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9
作者 朱婕 李喆 +1 位作者 朱俊 陈放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5-900,共6页
目的观察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检查并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且抗结核治疗(ATT)有效患者15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 目的观察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眼科检查并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且抗结核治疗(ATT)有效患者15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受累分别为7、8例;年龄(49.3±11.1)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全身结核相关检查包括胸部CT、血清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结核相关检查。所有患者行全身ATT。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治疗前后BCVA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所有患眼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其中伴血管白鞘3只眼;视网膜散在出血点5只眼,其中沿血管走行3只眼。病变主要分布于视网膜中周部及周边部,部分累及后极部。单纯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54.5%,12/22);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10只眼(45.5%,10/22)。FFA检查,视网膜血管不同程度荧光素渗漏,以视网膜静脉和毛细血管渗漏为主,未累及动脉。周边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16只眼(72.7%,16/22),其中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4只眼(18.2%,4/22)。合并脉络膜炎的10只眼,视网膜下多个大小不一的局灶性脉络膜炎性病灶。行ICGA检查的7只眼,脉络膜炎性病灶呈弱荧光暗点(HDD)5只眼(71.4%,5/7),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点状HDD,多分布于后极部及中周部。ATT后,视网膜血管炎合并脉络膜炎的10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间沉积的强反射物质逐渐吸收,但未完全消失,视网膜结构紊乱多数未能恢复。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61±0.57、0.36±0.55;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2,P<0.01)。结论拟诊的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FFA最常见表现为周边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可伴局灶性脉络膜炎性病灶;广角FFA及ICGA对于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诊断较为重要,OCT有助于炎症变化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视网膜血管炎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玉玲 黎铧 +1 位作者 陈晨 张利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I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M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4.2岁。出现... 目的观察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IM)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M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4.2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4~22 d。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AF、FFA检查。5只眼中,伴视盘血管炎1只眼,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明确诊断后未进行干预4只眼。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初诊时,BCVA分别为0.1、0.2、0.2、0.05、0.5;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为0.8、0.6、0.5、0.5、1.0。眼底彩色照相,初诊时,所有患眼黄斑区均有不规则圆形黄白色病灶,其中伴小片状出血1只眼,黄斑区假性"积脓"样改变1只眼。初诊后2~3周,黄斑区黄白色病灶、出血基本吸收。FAF检查,病灶中心呈"伪足"样弱荧光,周边围绕强荧光。FFA检查,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只眼,晚期视盘荧光着染。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腔隙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物质3只眼。初诊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层顶端不规则强反射物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结构不清;随病程延长,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结论AIM以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炎症渗出性改变为主要特征;FFA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下盘状强荧光或多灶性弱荧光;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以及外层视网膜和RPE改变,结构可自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损伤 视网膜疾病/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