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检查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史煜 刘洋 +2 位作者 许译丹 曹鎏 陈春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检查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为MCOD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目的探讨多模式检查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为MCOD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B超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特征并与恶性视盘黑色素瘤进行鉴别。结果眼前节检查有2例(2/20)伴有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可见5例(5/20)患眼瘤体位于视盘表面,边界清晰,呈棕黑色,15例(15/20)患眼瘤体位于视盘旁,呈深黑色边缘不规则;B超显示所有患眼视盘前局限性高回声隆起,内部回声均匀,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清晰,其中1例(1/20)患眼伴中度玻璃体混浊;FFA示造影早期所有瘤体均呈低荧光,晚期无明显荧光渗漏,其中2例(2/20)患眼中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渗漏,提示患眼合并视盘水肿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能;SD-OCT检查可见视盘不同程度隆起,表面反射增强呈带状高反射,信号强度接近于色素上皮层,其下深层反射减弱为低反射。结论多模式检查可以客观地评价肿瘤的生长及变化情况,为MCOD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多模式检查 鉴别诊断 眼底肿瘤
下载PDF
多模式检查在睫状体上皮瘤中的应用
2
作者 吴心愿 赵玥 +1 位作者 蒋沁 姚进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检查在睫状体上皮瘤与恶性的睫状体黑色素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确诊为睫状体上皮瘤的3例患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 目的探讨多模式检查在睫状体上皮瘤与恶性的睫状体黑色素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6—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确诊为睫状体上皮瘤的3例患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磁共振(MRI)及病理检查的特征,与恶性睫状体黑色素瘤进行鉴别。结果所有患眼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远周边部,较为隐蔽,瘤体大小不一,凸向玻璃体腔内,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瘤体表面色多为灰黄色,当有色素沉着时可呈灰黑色,边界清晰,表面及边缘整齐。UBM显示瘤体位于睫状体前部玻璃体腔内,呈团状中等回声,内回声较均匀,位置固定,与睫状体相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瘤体多位于晶状体旁或睫状体前,为类椭圆形强回声团,与睫状体回声相连,可探及内部血流信号存在,脉冲多普勒为动脉型血流频谱。FFA显示眼底远周边部可见一类椭圆形高荧光病灶隆起,凸向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渐渗漏增强,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晚期渗漏增强。当继发视神经病变时,可见视盘水肿呈高荧光渗漏。MRI检查可见眼球晶状体外后方斑点状异常信号,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病理检查结果示:瘤体组织及切面呈灰白色,质中,为良性睫状体上皮瘤。结论睫状体上皮瘤极为罕见,发病位置及临床体征与睫状体黑色素瘤极易混淆,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临床可结合多模式检查对二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上皮瘤 多模式检查 鉴别诊断 眼底肿瘤
下载PDF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模式影像学分析
3
作者 边悦 覃亚周 +6 位作者 屈雨瑶 胡霄霏 李鑫蕊 邸瑢 樊小娟 雷剑琴 李晶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27-636,650,共11页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 目的分析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2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经多模式影像诊断为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患者5例(9只眼),分别为多灶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顽固性进行性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RPC)、多灶性脉络膜炎伴全葡萄膜炎(MCP)各1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EWDS患者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PIC、APMPPE、RPC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APMPPE、RPC患者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MCP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各类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既类似又有区别。(1)PIC:活动性病灶呈高自发荧光,在FFA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病变晚期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荧光缺损。ICG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弱荧光斑。OCT见病灶部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向上隆起呈局灶性高反射,对应处光感受器内外节破坏,病变晚期开始出现萎缩,在RPE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反射信号。(2)MCP:萎缩性病灶为低自发荧光,活动性病灶为轻度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进行性斑点状强荧光,病灶萎缩亦呈窗样荧光缺损,ICGA亦体现弱荧光斑点。(3)MEWDS:病灶表现为高自发荧光。FFA表现为“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点,ICGA表现为弱荧光斑点。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紊乱,少数病人RPE上圆顶状高反射或椭圆体带和外核层垂直线性高反射。(4)APMPPE:病变急性期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后期伴高自发荧光。FFA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提示比FFA范围更大的脉络膜低灌注改变的低荧光。OCT表现为椭圆体带破坏伴有局部高反射点。(5)RPC:位于后极部低自发荧光的斑点状改变,FFA早期病灶低荧光,晚期高荧光,ICGA全期呈低荧光样改变。当病变累及黄斑中心凹,OCT示视网膜下液及伴有视网膜内外层高反射性物质的RPE层分离。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技术有助于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确疾病的诊断及制定合理治疗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状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视网膜 脉络膜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基于CT和MRI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在多中心性肝细胞癌术前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春妙 陈炜越 +5 位作者 杨伟斌 林桂涵 叶卫川 卢陈英 胡祥华 纪建松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563-567,共5页
目的:探索CT联合MRI在多中心性肝细胞肝癌术前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经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前1个月内行CT和(或)MRI扫描检查... 目的:探索CT联合MRI在多中心性肝细胞肝癌术前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经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前1个月内行CT和(或)MRI扫描检查证实为多结节性病变,且所有结节均在术后经病理诊断是否为肝细胞肝癌,比较单独CT检查、单独MRI检查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肝脏结节的诊断效果。结果:纳入的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56.0±10.4)岁。经病理诊断共检出110个病灶,其中肝癌病灶76个。单独CT和单独MRI分别检出89个(占80.90%)和106个(占96.36%)病灶,其中肝癌病灶分别为64个(占84.21%)和75个(占98.68%)。联合检查共检出108个病灶(占98.18%),肝癌病灶76个全部检出。联合检查的肝癌检出率高于单独CT和单独MRI(P<0.001),且不同的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与病灶直径相关,直径越大,各项指标均越高。当病灶直径大于2 cm时,CT增强和MRI增强检查诊断肝癌病灶的准确度与病理检查一致。结论:CT和MRI联合检查对肝癌病灶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均优于单独检查,对于多中心性肝癌术前的精准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性肝细胞肝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多模式检查
下载PDF
探讨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在早期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郝秀秀 王暘 李岩密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8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和弹性超声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在早期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0例(64处病灶)乳腺癌患者,在接受4~8周期NAC后行手术治疗,采集患者NAC前及NAC第1周期结束后(第2周期开...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和弹性超声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在早期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0例(64处病灶)乳腺癌患者,在接受4~8周期NAC后行手术治疗,采集患者NAC前及NAC第1周期结束后(第2周期开始前)多模式超声检查结果,定量分析患者NAC后病灶最大径(D)、最高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和弹性应变率比值(ESR)超声成像各项参数变化。结果:60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检验证实有53例患者治疗有效,7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患者行NAC后病灶D、PSV、RI和ESR均较NAC前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t=3.569,t=1.050,t=3.884;P<0.05);治疗无效的7例患者中,NAC前后病灶D、PSV、RI和ESR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设计病灶D、PSV、RI和ESR阈值,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对化疗有效灵敏度最高指标为ESR(88.7%),特异度最高指标为PSV(100.0%)、RI(100.0%)和ESR(100.0%)。结论: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可在早期准确评估乳腺癌NAC治疗效果,通过对超声参数的描述,实现NAC早期疗效的定量化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超声检查技术 早期评价作用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卫 刘良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3期394-398,共5页
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 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模式CT检查,处理数据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根据美国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69例,比较两组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域的灌注参数以及梗死范围,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评估出血性转化(HT)情况,依据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41例)及未发生HT组(79例),比较两组灌注参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梗死核心区的rCBV、rMTT、rTTP水平分别为(1.57±0.44)ml/100 g、(2.61±0.73)s、(1.15±0.32)s,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1.09±0.32)ml/100 g、(1.87±0.51)s、(0.92±0.15)s(均P<0.05);两组梗死核心区的rCB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缺血半暗带的rCBV、rMTT、rT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水平为(0.81±0.42)ml/100 g·min-1,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0.59±0.17)ml/100 g·min-1(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梗死范围、mRS评分分别为(5.98±1.47)ml、(1.64±0.35)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18.03±4.21)ml、(4.31±1.13)分(均P<0.05)。HT组与未发生HT组患侧的CBV、CB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的MTT水平为(3.25±0.87)s,低于未发生HT组的(5.06±1.29)s,PS水平为(17.15±4.18)ml/min·100 g,高于未发生HT组的(2.03±0.54)ml/min·100 g(均P<0.05)。结论多模式CT检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情况及HT的发生进行有效评估,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CT检查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半暗带 侧支循环 预后
下载PDF
快速多模式MR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云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多模式MR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AIS患者均接受序列相同参数不同的多模式MR检查,比较两组SNR、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SS-EPI T2WI、T2·GRE、DWI、3D TOF MRA SNR评分,除T2·GR... 目的探讨快速多模式MR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AIS患者均接受序列相同参数不同的多模式MR检查,比较两组SNR、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SS-EPI T2WI、T2·GRE、DWI、3D TOF MRA SNR评分,除T2·GRE组间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扫描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多模式MR检查应用于AIS患者中能有效改善T2·GRE SNR评分,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多模式MR检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扫描时间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观察
8
作者 曹原 赵玥 +1 位作者 杨婷婷 姚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5-1251,共7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①视网膜血管炎表现者1例2眼。眼底检查可见受累处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FFA检查可见受累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晚期荧光着染渗漏明显。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不规则片状高反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或不连续,在OCTA的En face图中呈不规则片状低反射区,血流图可见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②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表现者5例9眼。眼底检查见黄斑中心凹处暗红色病灶;自发荧光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ICGA示黄斑区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并持续至晚期;OCT可见黄斑区中心凹处椭圆体带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反射欠连续,视网膜外核层呈小片状高反射;En face OCT对应中层视网膜可见病灶区呈不规则片状高反射,对应外层视网膜可见椭圆体带缺失处呈不规则斑片状低反射。③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3例5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境界不清,周围可散在棉绒斑。FFA可见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渗漏,视网膜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着染渗漏,棉绒斑处呈遮蔽荧光;OCT显示视盘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累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水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多表现为血管炎症、神经组织受累、视神经炎、小血管闭塞等,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且观察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视网膜病变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分析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对急性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贾啟龙 杨博文 李亮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1期156-157,共2页
目的:分析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对急性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诊断为急性卒中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应用CT和多模式磁共振进行检查,比较检查率。结果:采取多模式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并且能够发现CT无法明确诊断的急... 目的:分析多模式磁共振检查对急性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诊断为急性卒中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应用CT和多模式磁共振进行检查,比较检查率。结果:采取多模式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并且能够发现CT无法明确诊断的急性卒中情况,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卒中诊断过程中,应用多模式磁共振进行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更为精确的分析疾病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多模式磁共振检查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多模式超声成像评分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琦 陆鑫 +2 位作者 尚旭 姜珏 李谦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常规超声分级、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多模式超声成像评分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5例,共计162个结节,分别行TI-RADS常规超声分级、... 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常规超声分级、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多模式超声成像评分在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5例,共计162个结节,分别行TI-RADS常规超声分级、弹性评分及造影增强模式分析,判断结节的良恶性,评估三种方法诊断效能及联合诊断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并进行评分分析。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评分临界值。结果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8.8%、96.3%及93.8%,与单一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临界值为6分时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92.6%,特异性87.7%,准确率89.5%。结论 TI-RADS常规超声分级、弹性成像技术及超声多模式超声成像可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率,当联合诊断评分>6分时,可判断为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模式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 评分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12
作者 王樱銮 齐艳秀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对1例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目的对1例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io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扫描激光眼底照相(SL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FA)等多模影像和实验室检查对本院1例PIC患者随访观察,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利用多模式影像等早期诊断PIC,通过连续3次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使PIC继发的CNV消退,患者视力提升且视物变形消失。结论PIC是一种局灶炎症性疾病,累及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以多发的、边界清楚的黄白色眼底病变为特征,在SLO、OCT及FFA上的表现均提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本病主要好发于伴有中度近视的青年女性,本文报道了1例高度近视的青年男性双眼发病,单眼继发CNV。通过多模式影像和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尤其在区分炎性病灶与CNV上有重要意义,以期寻找更多的手段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检查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13
作者 刘志强 吕丽娜 +2 位作者 张胜娟 肖哲 兴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1 位作者 胡竹林 张利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患者分为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等检查方法对以上几类病变中PED大小、形态、病变性质、预后等重要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比总结。结果 96例患者中RAP-PED为10例(10. 42%)、PCV-PED为32例(43. 75%)、CNV-PED为54例(45. 83%)。RAP-PED多为浆液性、双眼发病。PCV-PED多为多灶性、出血性,且多为单眼发病。CNV-PED的数量形态表现多样,大小不等相连,形成"波浪样"外观。结论加深对各类型AMD中PED发生的几率、类型、合并症以及预后等的认识,有助于更为精确指导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基于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检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娟 黎铧 +1 位作者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多模式影像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娟 黎铧 +2 位作者 焦康为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11例及其多模影像特征
17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8
作者 彭宇婷 文峰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好发于青年近视女性,一般预后较好。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比率较高,也是该病损害视力的主要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PIC继发的CNV,对...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好发于青年近视女性,一般预后较好。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比率较高,也是该病损害视力的主要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PIC继发的CNV,对保护患者的视力至关重要。熟知PIC多模式影像特征有利于P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在区分炎性病灶与CNV上有重要意义;并可定量评估CNV的药物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多模式影像检查 脉络膜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