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冬雪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8期105-106,共2页
目的对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9例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对患者分别进行钼靶X线和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 目的对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9例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对患者分别进行钼靶X线和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对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于乳腺钼靶检查(91.30%vs.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乳腺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博 郎兆会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8期136-137,共2页
目的研究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物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后续予以病理性诊断显示乳腺癌患者42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开展多模态核... 目的研究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物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后续予以病理性诊断显示乳腺癌患者42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开展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乳腺磁共振扫描成像、增强磁共振动态对比成像、磁共振波普分析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同步记录检验结果,观察乳腺癌病变的主要影像学表现。结果在62例患者中共发现78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64个,良性病灶14个,肿块直径最小5 mm;良性病灶以类圆形、边界清晰及边缘光滑为主要表现,恶性病灶以不规则边缘毛刺、边界不清、分叶等为主要表现;良性病灶以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增生结节为主,恶性病灶以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以及浸润性小叶癌为主。结论将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临床诊断中效果理想,在诊断乳腺癌肿瘤病灶时敏感性较高,可为保障乳腺癌诊断精准性,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乳腺癌 乳腺磁共振扫描成像 磁共振波普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增强磁共振动态对比成像
下载PDF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师红莉 许秋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6期121-122,共2页
目的研究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如何提高乳腺癌的确诊率、临床分期等以提高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最终达到降低乳腺癌的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63例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肿物患... 目的研究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如何提高乳腺癌的确诊率、临床分期等以提高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最终达到降低乳腺癌的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63例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肿物患者分别行乳腺磁共振扫描成像(MRI)检查,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为乳腺癌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增强磁共振动态对比成像(DCE-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检查,记录检查结果以研究和探讨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存在的价值。观察乳腺癌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等。结果 63例患者中共发现病灶70个,乳腺癌36例。其中良性病灶30个,恶性病灶40个,肿块最小直径5 mm,恶性病灶主要表现为边界不清、分叶、不规则以及边缘毛刺征等,良性病灶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类圆形以及边缘较光滑的肿块。恶性病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浸润性小叶癌、导管原位癌;良性病灶包括纤维囊性乳腺病、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增生结节。患者良性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值为(1.43±0.32)mm^2/s,恶性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值为(0.75±0.16)mm^2/s,良性病灶的平均相对扩散系数值为(0.71±0.19)mm^2/s,而恶性病灶的平均相对扩散系数值为(0.49±0.15)mm^2/s。乳腺病变病灶的良恶性在扩散系数与相对扩散系数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发现乳腺肿瘤病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更准确的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 增强磁共振动态对比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
下载PDF
对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4
作者 刘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第16期175-175,198,共2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应用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3例乳腺肿物患者,对患者进行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53例乳腺肿物患者中,发现病灶6... 目的:探究乳腺癌应用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53例乳腺肿物患者,对患者进行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验,分析检验结果。结果:53例乳腺肿物患者中,发现病灶69个,病理诊断显示13例良性,40例乳腺癌。其中14个良性病灶、55个恶性病灶,最小肿块直径为5mm。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显示12例良性、39例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96.23%,对比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应用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能够显著提升病灶检验敏感性,进而增加诊断准确率,有利于后期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乳腺癌 诊断
下载PDF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吉雪琦 王余 +1 位作者 王瑞洁 张春磊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4期15-20,共6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类广泛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加,CSVD的患病率也增加,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随着对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探索及应用,功能...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类广泛的脑血管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随着年龄增加,CSVD的患病率也增加,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随着对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探索及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希望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发现其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现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观察CSVD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从影像的视角为CSVD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功能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血管性认知障碍
下载PDF
跟腱外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6
作者 赵国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77-0080,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与CT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效果,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两组各包含50例的病例进行诊断,使用MRI和CT技术分别对其完成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误诊... 通过对比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与CT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效果,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两组各包含50例的病例进行诊断,使用MRI和CT技术分别对其完成诊断,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误诊率。结果 MRI技术相较于CT技术在诊断准确率上优势明显(98.00% vs 60.00%),而在漏诊误诊率方面,MRI技术也显著优于CT技术 (2.00% vs 40.00%)。在不同创伤类型的检出率方面,MRI方法也普遍优于CT方法。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跟腱外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外伤 核磁共振成像 CT技术 诊断准确率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及护理
7
作者 陈秀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01-0004,共4页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自其问世以来,MRI已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成为疾病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优势在于无创、无辐射损...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自其问世以来,MRI已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成为疾病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优势在于无创、无辐射损伤,且能够提供多平面的图像,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尤为出色。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和精细化。与此同时,MRI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仅需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还需掌握MRI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协助医生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护理要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医学诊断 护理综述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8
作者 郭晓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13-0116,共4页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 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高度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展开研究;分别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分别为患者提供检查;此外为患者提供血管造影检查并以其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并计算和对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的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率为78.33%,与血管造影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的阳性率为65.00%,显著低于核磁共振与血管造影,P<0.05。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各项诊断效能指标,均显著高于CT检查。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不但高效无创,且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9
作者 张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46-0149,共4页
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检查结果,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卵巢肿瘤的诊断效... 探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观察检查结果,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卵巢肿瘤的诊断效能优于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P<0.05。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指标参数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指标参数TTP与BF和卵巢良性肿瘤比较,P<0.05。结论 卵巢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的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下载PDF
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夏菁 花纯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8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前列腺癌组,选取同期42例前列腺良性疾病者为良性疾病组。均应用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检查,进行...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8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前列腺癌组,选取同期42例前列腺良性疾病者为良性疾病组。均应用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检查,进行常规T1WI、T2WI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与磁共振增强(DCE)扫描。比较DWI、DCE扫描参数,同时分析影像特征。结果:前列腺癌组b=50s/mm^(2)的信号强度值为(88.15±2.46)、b=800s/mm^(2)的信号强度值为(100.05±1.78),均低于良性疾病组的(137.75±5.68)、(116.52±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104.45±1.62)mm^(2)/s,低于良性疾病组的(147.78±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的Ktrans、Kep、Ve均高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成像扫描T2WI序列影像,影像下表现低信号,其中25例影像表现斑片状、结节状;11例影像表现大片低信号;4例影像表现凸透镜低信号;其余2例呈现小斑片状低或者混杂信号。DWI扫描影像均呈现为高信号,34例患者的影像特征均属于斑片状、结节状,其余6例为斑片状稍高信号影。应用DCE检查,影像均呈现早期快速强化表现。结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诊断价值显著,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良性病变 恶性病变 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增强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杨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29-0032,共4页
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 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50例,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所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技术,以关节镜检查结果... 探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及准确率。方法 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放射科接收的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50例,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所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技术,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结果 50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经由关节镜下观察,确诊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48例,其中完全断裂患者21例,部分断裂患者27例。以关节镜下观察结果为金标准,50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经由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20例,部分断裂患者26例,存在2例漏诊,诊断准确率95.83%,与关节镜技术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可有效明确断裂程度,可作为疾病诊断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关节镜技术 诊断效果 准确率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探讨
12
作者 海强 米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65-0068,共4页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临床探讨。方法 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150例),对患者分别使用临床检查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效果。结果 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临床检查,确诊共60...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临床探讨。方法 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150例),对患者分别使用临床检查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效果。结果 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临床检查,确诊共60例ACL断裂临床检查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40.00%、34.38%、28.13%、34.38%、30.00%。MRI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0.00%、90.63%、88.89%、93.55%、84.21%。与临床检查比较,MRI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均偏高(P<0.05)。结论 MRI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方面显示出了很高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被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准确率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3
作者 黄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75-0078,共4页
探究乳腺病变诊断中实施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 纳入乳腺病变患者观察,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入院患者,共有90例患者,金标准为病理活检,均实施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记录检查效能。结果 对比超声、多模态模拟成像... 探究乳腺病变诊断中实施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 纳入乳腺病变患者观察,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入院患者,共有90例患者,金标准为病理活检,均实施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记录检查效能。结果 对比超声、多模态模拟成像患者在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良性病变患者诊断例数、误诊情况、特异度、准确度、漏诊情况差异显著,不同类型患者经多模态超声模拟成像患者对比信号、病灶分布情况、强化方式、曲线类型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临床效果更理想,此种检测模式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更高,可及时展现不同病灶的血流状态、形态、毛刺征等特征,便于临床医师做好疾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 超声扫描 乳腺疾病 活检穿刺病理学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14
作者 程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45-0048,共4页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 探析于脑血管病症诊断进程中施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的效能及实践价值。方法:将脑血管疾病患者(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为节点)视为是研究核心,归纳病例数120例,均对其施以MRA、CT检查,视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进行单一MRA、CT检查及联合诊断结果的分析与观察。结果 DSA检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48例、30例、42例,联合诊断(CT+MRA)于上述疾病检出率方面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瘤中检出准确率、总检出准确率方面,联合诊断(CT+MRA)较单一CT/MRA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效果显著,可进行疾病诊断准确率的强化,清晰显像出脑部病变状况,协助临床早期拟定诊疗方案,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效果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帕提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36-0039,共4页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 探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检查,同时测定血清MMP-10水平,观察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清MMP-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重度组各项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联合血清MMP-10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技术 血清MMP-10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不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冯雯 刘欣然 +1 位作者 卢星如 雷军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3,共7页
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充分了解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乳腺癌诊疗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晚期预后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科研价值,说明基于灌注、代谢、扩散、合成相关MRI,使肿瘤... 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充分了解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乳腺癌诊疗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晚期预后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科研价值,说明基于灌注、代谢、扩散、合成相关MRI,使肿瘤组织微血管渗透、分布、血流动力学状态,肿瘤代谢物含量、间质成分变化及组织固有属性等特征可视化,旨在总结各成像序列在乳腺癌应用中的优势和前景,以期为后续乳腺癌影像科学研究提供新方向,从而帮助影像医师更加全面地了解乳腺癌相关MRI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模态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合成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技术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7
作者 周伟 陈小华 +2 位作者 彭辉 丁爱民 刘磊 《当代医学》 202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DWI扫描和GE Revo... 目的分析比较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技术与CT动态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DWI扫描和GE Revolution128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扫描方法的结果、检查时间和费用。结果3种检查方法误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扫描和病理检查结果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动态增强扫描误诊率高于病理检查、MRI-DWI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扫描检查时间长于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费用高于CT动态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DWI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临床诊断中更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CT动态增强 结直肠癌 术前分期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功能成像中MAGIC对比DTI在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祁金鹏 张岗 +3 位作者 张锐 陈苗 梁智博 王文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与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序列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院使用3.0T美国通用公司(GE)pioneer机型... 目的 探讨多模态MRI技术中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与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序列在帕金森病(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院使用3.0T美国通用公司(GE)pioneer机型对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C组)进行扫描,记录感兴趣区的壳核、尾状核头、黑质、海马旁回、颞叶的T1MAP、T2MAP、PDMAP及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变化,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PD患者31例及NC组25例,采集所研究对象的MAGiC、DTI序列并进行ROI选取、勾画、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MAGIC中T1MAP在壳核、海马旁回(左)、颞叶,T2MAP在壳核(左)、尾状核(右)、海马旁回(左)、颞叶,PDMAP在海马旁回(左)、颞叶的MAP值均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部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ROC显示海马旁回、颞叶的T1MAP的诊断AUC分别为0.812与0.821,在T2MAP的诊断AUC为0.73与0.786,在FA的诊断AU C仅为0.338与0.332,颞叶的诊断价值高于海马旁回;T1MAP诊断价值高于T2MAP、FA。结论 多模态MRI技术中MAGIC与DTI比较显示,MAGIC序列对PD的诊断效能高于DTI序列,T1MAP显著优于T2MAP及FA值。颞叶、海马旁回T1MAP值减低对PD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且有望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模态 定量图谱磁共振成像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期间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燕 谢冬生 朱娟娟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9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在实施乳腺癌诊断期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常熟市中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6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合理展开X线钼靶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在实施乳腺癌诊断期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常熟市中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6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合理展开X线钼靶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临床针对疑似乳腺癌患者开展病理诊断,最终46例患者为阳性,20例患者为阴性。与X线钼靶诊断效能比较,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灵敏度(95.65%)、特异度(95.00%)及准确度(95.45%)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3、19.355、27.885,P<0.05)。结论临床对乳腺癌患者在实施诊断期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明显。同X线钼靶检查比较,乳腺癌诊断特异度、诊断灵敏度以及诊断准确度更高,从而对乳腺癌疾病的顺利诊治提供依据,凸显在实施乳腺癌诊断期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诊断特异度 诊断灵敏度 诊断准确度
下载PDF
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
作者 刘志飞 艾买提江·阿不力米提 +7 位作者 李亮杰 戴国朝 王禄马 苏文静 陈艳玲 刘朝晖 冯友珍 艾杰尔古丽·麦合苏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PF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PFD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纳... 目的 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PF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PFD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盆底肌扫描面积(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裂孔宽度、盆底标志线(H线、M线)、髂骨尾骨肌厚度(ICT)、髂骨尾骨肌角(ICA)及肛提肌角(LPA),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对照组,H线、M线长于对照组(P<0.05);PFD组ICT少于对照组,LPA大于对照组,两组ICA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FA、ADC值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可反映PFD患者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在PFD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模态成像技术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