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多模态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小娟 许奕斌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8-52,共5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运用光线与色彩、画面与景别,描绘出一幅幅可视可感的图像;通过对白以及对各种声音的细腻描写,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利用绘画手段与意象构建、情景设置充分触发读者的思维和联想——以视觉、听...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运用光线与色彩、画面与景别,描绘出一幅幅可视可感的图像;通过对白以及对各种声音的细腻描写,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听觉享受;利用绘画手段与意象构建、情景设置充分触发读者的思维和联想——以视觉、听觉、意识等多种模态手段,传达出其丰富的多模态艺术之美。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多模态表达艺术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表达 《倾城之恋》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有声语言的视觉呈现与多模态表达——以文化类节目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冰玉 钱静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78,共3页
随着制播技术的发展,有声语言在视频中的表达方式愈加丰富,视觉化趋势愈加凸显。多屏时代的媒体环境对有声语言传播提出场景化、情感化和话题性的新要求,本文以文化类节目为例,分析有声语言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元素的多模态表... 随着制播技术的发展,有声语言在视频中的表达方式愈加丰富,视觉化趋势愈加凸显。多屏时代的媒体环境对有声语言传播提出场景化、情感化和话题性的新要求,本文以文化类节目为例,分析有声语言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元素的多模态表达对节目表现力的提升作用,进一步探讨文化类节目的多平台传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语言 文化类节目 视觉呈现 多模态表达
原文传递
《倾城之恋》的多模态艺术
3
作者 许奕斌 罗小娟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67-71,共5页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体现其动态艺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其艺术多模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表达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信息加工的认知负荷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傅晓玲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
模态间性的研究是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子系统之一。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的心理学理论,以学术会议和课堂教学中英语多模态表达的样例为依据,探索模态间性的特征、多模态话语的再现和传播之间的联系过程。多模态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影响着多模态... 模态间性的研究是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子系统之一。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的心理学理论,以学术会议和课堂教学中英语多模态表达的样例为依据,探索模态间性的特征、多模态话语的再现和传播之间的联系过程。多模态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影响着多模态话语的准确表达,而多模态话语信息加工的效果又取决于认知负荷的盈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间性 多模态表达 认知负荷 信息加工
原文传递
从馆藏文物到文化记忆:《国家宝藏》的互媒表达、诠释与传播
5
作者 潘晓婷 毕伦恺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第6期35-38,47,共5页
《国家宝藏》在创新形式方面取得了成功。该节目不仅通过视觉、听觉和角色榜样等多模态维度上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达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表征效果,还由此激活了观众对文物的五感联想和历史共情... 《国家宝藏》在创新形式方面取得了成功。该节目不仅通过视觉、听觉和角色榜样等多模态维度上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达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表征效果,还由此激活了观众对文物的五感联想和历史共情的初级想象,在虚实交错中激活了有关价值再造的次级想象。此外,节目采用多平台互媒传播,引发观众的多媒体平台互动,将馆藏文物转化为"活的"文化记忆,将之真正召回到国人的记忆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宝藏》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多模态表达 互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