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菲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1
作者 马静静 钱新春 +3 位作者 张伟 郑彬 葛高飞 郜红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74-1382,共9页
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式模拟菲(Phenanthrene,Phe)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分析在不同老化阶段(1、7、14、28和56d)土壤Phe的生物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体腔细胞酶活性、染色体和溶酶体膜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培养时... 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式模拟菲(Phenanthrene,Phe)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分析在不同老化阶段(1、7、14、28和56d)土壤Phe的生物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体腔细胞酶活性、染色体和溶酶体膜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Phe有效含量、蚯蚓体内Phe富集量、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vde,MDA)含量以及微核率均呈前期(1~28d)下降较快,后期(29。56d)下降速率逐渐减小的趋势,中性红保留时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e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逐渐减小。土壤Phe有效含量与蚯蚓体内Phe富集量、SOD和POD酶活性、MDA含量、微核率和中性红保留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决定系数(尺。)分别为0.8879、0.8934、0.8709、0.9305、0.8933和0.8851。在1~56d老化时间内,多次叠加污染土壤中Phe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Phe富集量分别较一次污染低23.19%。50.15%和12.64%~57.89%;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酶活性分别较一次污染低3.40%~47.24%和6.49%~38.02%;MDA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30%~57.82%;微核率较一次污染低12.48%~22.99%;中性红保留时间较一次污染高1.35%~13.97%,这表明土壤Phe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叠加污染 蚯蚓 酶活性 中性红保留时间 微核率
下载PDF
多次叠加技术在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永辉 吴健生 万明浩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将地震方法中的多次叠加技术引入探地雷达资料的处理中 ,以增强雷达的深部弱信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多次叠加 振幅恢复 能量均衡 资料处理
下载PDF
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2,共6页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法,模拟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a]P在土壤中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B[a]P有效含量、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均呈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9~56 d)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的趋势,且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TA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为0.893 2。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B[a]P平均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23.38%(P〈0.05,14和28 d的20~40 cm叠加污染土壤除外);在1、7、14、28和56 d所取土样培养的蚯蚓,其体内B[a]P富集量是一次污染的22.42%~77.42%,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在14 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13.76%和41.38%,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叠加污染更能客观反映污染物的真实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B[a]P) 多次叠加污染 有效性 蚯蚓 丙二醛
下载PDF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一次污染和多次累积污染2种方法, 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 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 分析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 B[a]P有效含量、蚯蚓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多次叠加污染和一次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2.37 μg·kg-1·d-1和3.35 μg·kg-1·d -1, 后期(28~56 d)下降速率逐步减缓为0.24 μg·kg-1·d-1和0.53 μg·kg -1·d-1; 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6.94 μg·kg-1·d-1和14.84 μg·kg-1·d-1, 后期(28~56 d)逐步减缓为0.73 μg·kg-1·d-1和1.64 μg·kg-1·d-1。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吸附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为0.914 7。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与土壤B[a]P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4 3(SOD)、0.829 6(POD)和0.704 0(SOD)、0.727 1(POD)。在叠加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7.1%~38.6%(P〈0.05), 蚯蚓富集量比一次污染低22.6%~46.8%(P〈0.05), 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分别为一次污染酶活性的49.6%~82.7%和75.5%~109.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多次叠加污染 生物有效性 富集量 蚯蚓体腔细胞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中深层成像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汪小将 陈宝书 +1 位作者 张金淼 杨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针对现有地震资料中深层照明度低、反射信号弱、信噪比差等问题,基于傍轴射线及菲涅耳带理论,提出并研发了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室内处理方面大幅度增加地下尤其是中深层共反射点覆盖次数,有效增强中深层弱反射信... 针对现有地震资料中深层照明度低、反射信号弱、信噪比差等问题,基于傍轴射线及菲涅耳带理论,提出并研发了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室内处理方面大幅度增加地下尤其是中深层共反射点覆盖次数,有效增强中深层弱反射信号、提高信噪比,改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多次聚焦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在属性参数搜索、倾角歧视、中远偏移距时距曲线精度以及是否输出叠前道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在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地震资料处理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多次聚集共反射面元叠加 技术优势 应用效果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
下载PDF
一种新的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及其应用
6
作者 顾培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2期134-139,共6页
由于原先的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在使用时具有不方便、不直观、局限性大等缺陷,为此,本文采用地震模型道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建立了一种新的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该曲线以炮检距为横坐标,其物理意义简明扼要,容易理解,在实际应用上... 由于原先的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在使用时具有不方便、不直观、局限性大等缺陷,为此,本文采用地震模型道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建立了一种新的多次波叠加特性曲线。该曲线以炮检距为横坐标,其物理意义简明扼要,容易理解,在实际应用上直观、方便。本文还就其相应的野外排列参数的设计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P道集 多次叠加曲线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基于三维分形裂缝模型的页岩气井智能化产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位云生 王军磊 +4 位作者 于伟 齐亚东 苗继军 袁贺 刘楚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基于分形理论多次信息叠加算法设计了三维天然裂缝生成方法,人工裂缝模型与天然裂缝模型耦合可表征页岩压后复杂多尺度裂缝系统。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智能化历史拟合算法,结合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耦合数值模拟器预测页岩气井产能,形... 基于分形理论多次信息叠加算法设计了三维天然裂缝生成方法,人工裂缝模型与天然裂缝模型耦合可表征页岩压后复杂多尺度裂缝系统。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智能化历史拟合算法,结合嵌入式离散裂缝技术耦合数值模拟器预测页岩气井产能,形成了一体化页岩气井产能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三维天然裂缝生成方法可利用分形参数控制裂缝网络的整体分布,与人工裂缝耦合可表征页岩压后复杂的跨尺度裂缝系统;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具有裂缝网格数量少、运算耗时短的优点,能够灵活表征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属性,在有效降低计算量的同时能够精确地模拟流体在基质-裂缝中的交换过程;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与智能化历史拟合算法相结合能够降低裂缝、储集层等未知参数计算的不确定性,实现储集层、裂缝关键参数的有效反演,并实现气井产能量化预测。经实际应用验证一体化井产能评价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图13表7参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裂缝网络 多次信息叠加算法 嵌入式裂缝模型 智能化历史拟合 储集层参数反演 页岩气 智能化产能评价
下载PDF
TDI-CMOS图像传感器多次采样叠加调制传输函数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林 姚素英 +1 位作者 徐江涛 何春良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提出了多次采样叠加下时间延迟积分(TDI)CMOS图像传感器沿扫描方向的调制传输函数(MTF)分析模型。基于行滚筒曝光读出原理,研究了一个行时间内采样次数、叠加次数、TDI级数和速度失配比对扫描MTF的影响机理。为验证扫描MTF模型,基于TDI-... 提出了多次采样叠加下时间延迟积分(TDI)CMOS图像传感器沿扫描方向的调制传输函数(MTF)分析模型。基于行滚筒曝光读出原理,研究了一个行时间内采样次数、叠加次数、TDI级数和速度失配比对扫描MTF的影响机理。为验证扫描MTF模型,基于TDI-CMOS图像传感器将连续视场映射为离散图像的几何和能量传输关系分析,建立了成像仿真系统并利用刃边法计算MTF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扫描MTF随着采样次数增加而增大;当采样次数固定,扫描MTF随着叠加次数增大而减小;扫描MTF随着速度失配比和TDI累加级数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TDI-CMOS图像传感器 调制传输函数 多次采样叠加 行滚筒曝光
原文传递
海上地震数据采集主要参数选取方法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桂华 《海洋石油》 CAS 2004年第3期35-39,共5页
文章通过水层虚反射原理、多次波叠加特性理论、地震剖面和速度谱试验等方法研究 ,对空间频率与地震主频、气枪沉放深度、电缆沉放深度、电缆长度等主要采集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水层虚反射原理 多次叠加 地震剖面 速度谱 海上地震数据采集
下载PDF
新疆金矿及其找矿远景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祖芳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6-83,共8页
按金矿的集中分布区介绍了新疆11个主要岩金产全区金矿的地质分布。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和矿床类型。对新疆金矿的找矿远景作出评估。认为新疆存在有利的金矿成矿条件,指出了找矿方向,提出了在新疆要重视对大型一特大型金矿研究。
关键词 裂谷 韧性剪切带 火山机构 火山—沉积建造 浅变质相 多次成矿叠加作用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矿源层
下载PDF
从古典出发——青年画家买泓君的山水画
11
作者 乃渊 《美术观察》 1996年第6期41-43,共3页
买泓君的山水画,多为静穆,寂然的寥廓山野、河流及氰氲气象,显示出一派巍然、沧桑、悠远、飘忽的玄秘之情。如《昨夜闲云带霜》,以线为主,勾勒出纵、横交迭的山势筋脉,辅以墨之擦染,使山体顿生量感,赫然逼近眼前,而淡墨叠染的雾霭与云... 买泓君的山水画,多为静穆,寂然的寥廓山野、河流及氰氲气象,显示出一派巍然、沧桑、悠远、飘忽的玄秘之情。如《昨夜闲云带霜》,以线为主,勾勒出纵、横交迭的山势筋脉,辅以墨之擦染,使山体顿生量感,赫然逼近眼前,而淡墨叠染的雾霭与云烟把空间引向纵深,使起伏之山峦无限绵延和浑然一体;天地、山川、河流、屋舍等意象的构置,使画面空间显示辽阔、深远及向暮夜晦暝处继续拓展的无限性。《蛙声依稀桥东》,完全是以墨造势的山水,显出了青年画家的优势与偏爱,全幅作品以不同层次的墨色多次叠加,辅以线的皴擦,使画面呈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之境,自成磅礴气势和欲全而又不能全的张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画家 山水画 民族文化 多次叠加 民族艺术精神 引向纵深 文化意蕴 张力感 字正腔圆 认识与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