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双核双螺旋”——“文化场”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结构新探
1
作者 张雷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4-58,共5页
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独特的秘密,就是其"一体双核双螺旋"的深层结构。一体即从古至今的"多民族大一统",56个民族及其前身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不可分割的主体。"双核"即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 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独特的秘密,就是其"一体双核双螺旋"的深层结构。一体即从古至今的"多民族大一统",56个民族及其前身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不可分割的主体。"双核"即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他们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双发动机";"双螺旋"即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它们在长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经危难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永葆活力,"天机"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场 中国历史 多民族大一统 双核双螺旋
下载PDF
地缘因素与周秦两汉西南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
2
作者 孙俊 张晓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9-23,共5页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内容。以周秦两汉西南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建构为例,阐述了地缘因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的影响。西南地区地缘因素对大一统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明显影响出现于商周之际,但...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内容。以周秦两汉西南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建构为例,阐述了地缘因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的影响。西南地区地缘因素对大一统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明显影响出现于商周之际,但迟至战国中期西南地区的地缘意义主要集中于汉中区域,且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是地域性的“华夏区”与“蛮夷区”的划分。战国中后期,巴蜀区域地缘意义凸显,秦定巴蜀后战略空间推移至巴蜀地区,巴蜀地区的华夏化为秦汉时期新的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地缘因素与西南夷地区郡县化有直接的关联,大一统王朝国家建构则促进了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性质的转变,“巴蜀—内蛮夷—外蛮夷”政区性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得以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因素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 西南地区 周秦两汉 大一统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秦汉西南三重格局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俊 武友德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0-136,共7页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是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建构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秦汉西南地区为例,在讨论大一统态势下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过程的基础上,从边郡与内郡之分,"外徼"与"内徼"的影响两个层面上讨论了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是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建构的主要内容。文章以秦汉西南地区为例,在讨论大一统态势下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过程的基础上,从边郡与内郡之分,"外徼"与"内徼"的影响两个层面上讨论了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的问题。研究认为,秦汉西南族群政治地理空间的建构既是一个以王朝国家为核心的扩展过程,又是一个以族群区分为核心的结构化过程,"华夷之辨"思想影响下的"巴蜀-内蛮夷-外蛮夷"三重格局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政治地理空间 三重格局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西南 秦汉
原文传递
多重镜像:元明时期云南游历资料中的边地形象及其知识生产 被引量:4
4
作者 孙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95,共7页
元明时期的云南游历资料建构了完整的"多重镜像"边地形象,体现着边地认知的推进。"相似镜像"边地形象的形成是游历资料以客观的精神和态度书写边地的结果,反映着边地认知方式的转变和华夏空间的延伸。"相反镜... 元明时期的云南游历资料建构了完整的"多重镜像"边地形象,体现着边地认知的推进。"相似镜像"边地形象的形成是游历资料以客观的精神和态度书写边地的结果,反映着边地认知方式的转变和华夏空间的延伸。"相反镜像"边地形象则是游历资料受复杂情景影响和"想象的真实"塑造的产物,渗透着王朝国家边地治理和伦理建构需求。"多重镜像"边地形象及其知识生产,体现了游历资料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历资料 边地形象 知识生产 多重镜像 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