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点源的W-phase反演及其在2004年苏门答腊MW9.1大地震中的应用
1
作者 彭宇洋 王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得地震震源信息对应急救援十分重要,但是现有技术方法往往难以在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震源机制的同时获得破裂空间的分布特征。文章在传统W-phase反演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点源W-phase反演方法,实现对大震破... 在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得地震震源信息对应急救援十分重要,但是现有技术方法往往难以在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震源机制的同时获得破裂空间的分布特征。文章在传统W-phase反演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点源W-phase反演方法,实现对大震破裂空间尺度上能量释放特征及震源机制的快速测定,并以2004年苏门答腊MW9.1大地震为例,测试程序的有效性。研究中设置了1、2、3、4、5、6个点源来分别测定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特征及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震源机制随着空间位置由南向北的变化与俯冲面走向变化一致,与设定点源附近的历史地震震源机制高度吻合。因此,基于多点源的W-phase快速反投影技术将能更好获得大震空间能量释放特征,为震后应急及海啸预警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W-phase反演 机制 苏门答腊大地震
下载PDF
大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中的灵活性需求:现状及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岳汉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对于大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是震源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震源物理研究的基础.虽然大地测量、地震精定位等方法和数据的引进为大陆内部地震破裂过程的精细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对于大洋底部、俯冲带等区域的地震复杂破裂过程依然需要灵活... 对于大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是震源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震源物理研究的基础.虽然大地测量、地震精定位等方法和数据的引进为大陆内部地震破裂过程的精细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对于大洋底部、俯冲带等区域的地震复杂破裂过程依然需要灵活度高的方法来获得多样的断层几何结构,并支持破裂过程反演.本文集中讨论震源研究中的一类灵活度高的方法:多点源模型反演.并结合震源反投影、有限断层模型等方法,分析这些方法在大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中的优势互补,提出反投影→多点源→有限断层模型串行的思路.通过上游方法的稳定性获得下游算法的先验约束,最终获得具有高灵活性、高时效性以及高精度的串行反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过程 反投影 多点源反演 有限断层反演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俊清 甘卫军 +4 位作者 王光明 王忠礼 张宇 蔡宏雷 李仲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75-4487,共13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了漾濞地震序列中3次M_(S)≥5.0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分析研究了地震矩释放的最佳模型;然后对序列中较...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了漾濞地震序列中3次M_(S)≥5.0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分析研究了地震矩释放的最佳模型;然后对序列中较大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结合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研究了地震矩心在断层面上的位置.结果显示M_(S)5.6前震可用2点源模型模拟,矩震级分别为M_(W)5.3、M_(W)5.1,矩心时间相隔约30 s,矩心位置相距约2 km.M_(S)6.4主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矩心与起始破裂点平面距离约5 km.前震和主震的矩心均位于地表以下6 km处,矩心与起始破裂点的位置关系显示两地震向南东方向单侧破裂,断层以“前震\|主震”型地震序列典型的“撤退式”方式破裂,M_(S)5.6前震的发生降低了断层面的抗剪强度,从而发生了更大的M_(S)6.4主震.M_(S)5.2余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起始破裂点与矩心空间位置相近,在地表以下约10 km处.余震区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序列属于区域应力场触发的地震活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符合走滑断裂伴生的负花状构造系统内部断裂的运动特征,余震的空间分布图像显示花状构造系统内部的两条断裂发生了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地震矩张量反演 地震矩张量 花状构造 漾濞6.4级地震
下载PDF
A new method for multi-point pollut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Jilin Wang Juanjuan Liu +2 位作者 Bin Wang Wei Cheng Jiping Zh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6期54-59,共6页
Rapid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source location,number,and intensity)of pollution sources is essential for emergency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ion events.Compared with single-point source iden-t... Rapid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source location,number,and intensity)of pollution sources is essential for emergency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ion events.Compared with single-point source iden-tificat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sources is more challenging.In this study,a two-step inversion method is proposed for multi-point pollution source reconstruction from limited measurements with the number of sources unknown.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alidated with a set of synthetic experiments correspond-ing to one-,two-,and three-point pollution sour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locat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are retrieved exactly the same as prescribed,and the source intensities are estimated with negligible errors.The algorithm exhibits good performance in single-and multi-point pollut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and its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identification do not deteriorat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ources.Some limitations of the algorithm,together with its capabilities,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ut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Multiple sources Synthetic experiment Inverse model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