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空间关系的抗抖动红外多点目标关联算法
1
作者 张飞 曲仕茹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6-229,共4页
针对在摄像机发生抖动时拍摄的红外图像的多点目标关联问题,提出了新的算法,采用了基于特征三角形的多点目标关联算法。根据目标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特征三角形对相邻两帧的图像进行配准,消除由于背景运动和摄像机抖动引起的目标整体... 针对在摄像机发生抖动时拍摄的红外图像的多点目标关联问题,提出了新的算法,采用了基于特征三角形的多点目标关联算法。根据目标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特征三角形对相邻两帧的图像进行配准,消除由于背景运动和摄像机抖动引起的目标整体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然后根据配准后的结果,采用改进的最近邻法对目标进行关联。试验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精度和稳定性明显高于依靠位置和灰度等信息的传统算法,特别是对于在摄像头抖动情况下拍摄的红外多点目标关联具有较高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目标关联 红外目标 抗抖动
下载PDF
基于相位变化率的体目标与点源合成目标回波分辨
2
作者 雍锦涛 莫世奇 +4 位作者 陈云飞 王振山 贾兵 李桂娟 张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40,共9页
针对水下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信号的分辨问题,本文基于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信号的形成机理差异,表征分析了影响水下目标回波相位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水下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相位形成的差异性,基于2类回波信号相位变化率的特征差... 针对水下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信号的分辨问题,本文基于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信号的形成机理差异,表征分析了影响水下目标回波相位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水下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相位形成的差异性,基于2类回波信号相位变化率的特征差异,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相位变化率的体目标回波与多点源合成回波的分辨方法。通过Benchmark基准潜艇缩比模型和多点源合成目标模型的特性仿真和湖上对比测试对2类回波信号的分辨方法进行了验证,仿真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同方位角度范围内的回波相位变化率,可以对体目标回波与多点源合成回波进行分辨,验证了基于相位变化率的水下体目标与多点源合成回波分辨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 多点源合成目标 模拟回波 相位变化率 分辨方法 特性仿真 实验验证 回波分辨
下载PDF
伪码调相PD引信近场目标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宁 洪韬 薛明华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近场目标特性的研究是研制导弹引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近场目标特性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分析。采用多散射点合成方法建立了伪码调相PD引信的目标近场散射模型,得出了引信处于目标电磁散射近区时的多普勒信号,并且讨论了该信号及其频谱的变... 近场目标特性的研究是研制导弹引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近场目标特性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分析。采用多散射点合成方法建立了伪码调相PD引信的目标近场散射模型,得出了引信处于目标电磁散射近区时的多普勒信号,并且讨论了该信号及其频谱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多普勒信号频谱受多点目标尺寸和脱靶量大小影响的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引信 多普勒信号 多点目标 多普勒频谱 脱靶量
下载PDF
采用数字微镜获得多目标辐射谱的方法
4
作者 马燕春 邢廷文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9-22,共4页
提出在非扫描工作方式下获得二维分布的多个点目标辐射谱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成像光谱技术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光学系统的设计及数字微镜的使用。通过数字微镜进行目标选通,并经过特殊设计的柱面透镜阵列将二维分布的多个目标变换成一... 提出在非扫描工作方式下获得二维分布的多个点目标辐射谱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成像光谱技术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光学系统的设计及数字微镜的使用。通过数字微镜进行目标选通,并经过特殊设计的柱面透镜阵列将二维分布的多个目标变换成一维分布,结合光谱仪的使用实现多目标光谱的同时测量,提高了系统信噪比。在可见光波段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光谱 数字微镜 柱面透镜 非扫描 多点目标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自聚焦算法的比较
5
作者 周学军 韩香娥 《科技视界》 2013年第26期148-148,共1页
本文简要地分析和比较两类合成孔径雷达自聚焦算法的特点,并通过多点目标自聚焦成像对其进行验证,表明结论可靠。
关键词 自聚焦算法 多点目标 孔径雷达
下载PDF
Train driver protection under secondary impact 被引量:1
6
作者 WANG Wen-bin ZHOU He-chao ZHAN 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05-915,共11页
An EMU train with detailed cabin structura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secondary impact between train driver and control desk is fully analysed and two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dr... An EMU train with detailed cabin structura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secondary impact between train driver and control desk is fully analysed and two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driver injury severity,such as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 and equipping the train with three-point seat belt.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river injury severity during a secondary impact.According to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some Pareto solutions are suggested to design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Besides that,it is also indicated although the chest and leg are well protected when the driver wears a two-point seat belt,it increases the head injure during a secondary impact.On the other hand,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can supply the train driver with an overal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secondary impact.The injury criteria(HIC,VC,TI)of the driver with 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driver without seat belt.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analysis,the limited load of 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is suggested about 1.5 k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collision secondary impact driver protectio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ree-point seat bel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