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里斯多德与十三世纪灵魂之争
1
作者 高凌霞(Marian Ling-Hsia Kao) 《哲學與文化》
思想与灵魂,是亚里斯多德思想中二个重要的议题,後者引起十三世纪灵魂之争,争论的重点是人的理智。亚里斯多德是从理智在思想时的功能而论理智,但他的诠释者转而探讨理智的本性。如此经过几个世纪的诠释,这个能制造一切的主动理智(... 思想与灵魂,是亚里斯多德思想中二个重要的议题,後者引起十三世纪灵魂之争,争论的重点是人的理智。亚里斯多德是从理智在思想时的功能而论理智,但他的诠释者转而探讨理智的本性。如此经过几个世纪的诠释,这个能制造一切的主动理智(nous poietikos),与能成为一切的被动理智(nous dunamei),在他的诠释者的手中,成为物质性的理智(passible intellect),与有神性的主动理智(agent intellect)。亚里斯多德最有名的诠释者亚味罗(Averro&#235;s)认为,被动理智全人类共有一个,十三世纪时,他的谁崇者西杰(Siger of Brabant)极力拥护这种说法,这与基督宗教的信仰相抵触,因而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论。本文主要是说明十三世纪灵魂之争,是对理智诠释角度的转变而引起,同时也介绍多玛斯面对此争论所做的一些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靈魂 主動理智 被動理智 可分離的 心理一元論 亞味羅 西杰 多瑪斯 拉丁亞味羅學派 徹底的亞里多德主義
全文增补中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士林哲学之研究与前瞻
2
作者 高凌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22,128,共11页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 -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 -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 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宗教哲学 士林哲学 形上学 直接实在论 超验多玛学派 生命哲学 专业化 哲学人学
下载PDF
因德性称义吗?——对多玛斯·阿奎那道德神学的一项批判研究
3
作者 成静 《基督教学术》 2020年第2期91-104,427,共15页
多玛斯·阿奎那秉承基督教因信称义的传统,却又企图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概念体系来对之进行阐述,因而将信与爱和望一起诠释为德性。不过与亚里士多德所列的德性不同,他认为信爱望不是为了实现人现世的目的,而是为了达成上帝对人的... 多玛斯·阿奎那秉承基督教因信称义的传统,却又企图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概念体系来对之进行阐述,因而将信与爱和望一起诠释为德性。不过与亚里士多德所列的德性不同,他认为信爱望不是为了实现人现世的目的,而是为了达成上帝对人的命定,并且它们不是通过人的操练而习得,而要靠上帝的恩典来成就。但如果是这样,信又如何还能被称为人的德性?这样的信又如何能让人在上帝面前称义?阿奎那自己的概念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线索,但仍难以自圆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玛·阿奎那 天主教伦理学 救赎论 因信称义 德性
原文传递
Thomas Aquinas对Aristotle形上学的诠释与继承——《论存有与本质》与《形上学评注》
4
作者 刘康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74-194,共21页
Thomas Aquinas(多玛斯·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体系,是建立在Aristotle(亚里斯多德)的形上学之上的,其影响可谓是贯穿他一生。这从他的少作《论存有与本质》与晚期著作《形上学评注》就显而易见。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多玛斯的哲学体系... Thomas Aquinas(多玛斯·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体系,是建立在Aristotle(亚里斯多德)的形上学之上的,其影响可谓是贯穿他一生。这从他的少作《论存有与本质》与晚期著作《形上学评注》就显而易见。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多玛斯的哲学体系,必须先理解亚里斯多德的形上学体系。而他的形上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就在ov,εiναι和ονσíα之间的关联。本文从探讨ov的多义性着手,讨论亚里斯多德形上学建构模式:普遍复合物,原因则在于亚里斯多德所建构的形上学模式是"实体形上学"。他的万有生成论的模式是:Subsatntiis compositiis(复合实体)。"复合"(compositum)是从种(species)与属(genus)开始的"层层堆疊"。正是因为这种模式他才确立了与其师Platon(柏拉图)的"分离论"不同的"内在论"。多玛斯的"物之形上学""种类说"与"形质论"也正就是依此模式所建立的。多玛斯在《形上学评注》中的讨论,主要表现在关于太一及其与ens(Being),也就是"一与存有"的关系之中。他的论点则是"一之为物是指未分的存有""一物之实体即是‘一’和‘自存的有’,而不是某物加之于它"。因此他提出"存有与一可被互换"的论断。这句格言所表明的是,中世纪哲学已然完成从柏拉图为基础到以亚里斯多德为基础的"典范转移",多玛斯对于ens的看法,则可视为是与绝对者——上帝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玛 亚里多德 柏拉图 存有 形上学 实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