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性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的免疫学 被引量:8
1
作者 谢贵林 高恩明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年第3期66-69,共4页
本文对细菌性表面多糖 (CPS ,O SP)的免疫原性、影响多糖免疫原性的因素、多糖 蛋白质的免疫学机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细菌 多糖-蛋白质结合物 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小鼠免疫原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素娟 袁菲 +7 位作者 王欣茹 王晶 刘爱萍 于旭博 吴兵 罗树权 侯亚莉 谢贵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比较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简称结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免疫剂量对其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为结合物的分子大小的质控和结合疫苗成品免疫剂量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CDAP活化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通... 目的比较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简称结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免疫剂量对其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为结合物的分子大小的质控和结合疫苗成品免疫剂量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CDAP活化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通过硫酸铵盐析进行纯化,然后利用Sepharose CL-4B凝胶过滤层析分析,并根据化学检测结果将结合物分为KD0-0.2(组分1)、KD0.2-0.4(组分2)、KD0.4-0.7(组分3)等3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每份分别采用1.0μg、0.2μg的免疫剂量免疫小鼠,并对血清进行ELISA分析。结果采用1.0μg免疫剂量时,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具有典型的加强效应,第2剂免疫即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而第2、3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0.2μg免疫剂量时,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只有在第3剂免疫后才能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第1、2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分1和组分2在第3剂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组分3;对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用1.0μg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0.2μg免疫组,而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低剂量时,小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对其免疫原性有影响。同等相对分子质量时,1.0μg比0.2μg的免疫剂量可以激发更高的抗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免疫剂量 免疫原性 免疫应答
下载PDF
B族链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黏膜免疫小鼠血清IgG研究
3
作者 黄莉 王爱华 +2 位作者 赵志强 周园 朱保权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GBS-CPS-TT),经不同免疫途径免疫小鼠的可行性及免疫剂量。方法经滴鼻、灌胃、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小鼠,各组均免疫3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2周,免疫后1周时采集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GBS-CPS-TT),经不同免疫途径免疫小鼠的可行性及免疫剂量。方法经滴鼻、灌胃、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小鼠,各组均免疫3次,每次免疫间隔时间2周,免疫后1周时采集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的抗体滴度。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GBS-CPS-TT经滴鼻免疫、灌胃免疫和皮下注射均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血清IgG抗体。IgG抗体滴度分别为:滴鼻5μg组(2.671±0.207);滴鼻10μg组(2.911±0.263);皮下注射5μg组(2.866±0.251);灌胃10μg组(2.851±0.224)。滴鼻10μg组诱导产生的Ig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滴鼻5μg组(P<0.01)。结论 GBS-CPS-TT经滴鼻免疫小鼠后可产生系统性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链球菌 多糖蛋白质结合物 黏膜免疫
原文传递
a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苗鑫 于旭博 +7 位作者 范锋锋 谭小梅 王晶 胡浩 罗树权 周海飞 赵志强 谢贵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23-627,631,共6页
目的建立a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a,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利用脱氧胆酸钠(Na DC)盐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Hia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通过检测Na DC盐酸法沉淀破伤风类毒素(t... 目的建立a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a,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利用脱氧胆酸钠(Na DC)盐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Hia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通过检测Na DC盐酸法沉淀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TT ADH衍生物(ADH derivative of TT,TTAH)及TT琥珀酰化衍生物(succinic anhydride derivative of TT,TTSA)的最大能力以及沉淀多糖降解物(depolymerized polysaccharide,de-PS)或降解多糖ADH衍生物(ADH derivative of de-PS,de-PSAH)与相应载体蛋白质混合物的最佳离子强度,并利用最佳离子强度检测混合物中多糖与蛋白质质量的最小比例,以确定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条件。通过添加回收试验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多次测定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验证方法的精密度。结果 Na DC盐酸法对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几乎无影响;Na DC盐酸法沉淀TT、TTAH和TTSA的最大能力分别为402.8、352.5和691.0μg/ml;在0.6 mol/L NaCl的离子强度下,Na DC盐酸法沉淀多糖与蛋白质混合物,当de-PS与TT或TTAH的质量比≥1∶2、dePSAH与TT的质量比≥1∶4、de-PSAH与TTSA的质量比≥1∶5时,多糖回收率均在95%以上。向结合物添加6、12、35和56μg/ml的de-PS或de-PS_(AH)时,多糖回收率均在80%-100%之间;游离多糖含量检测结果的CV值均在10%以内。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结合方法制备的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流感嗜血杆菌 多糖蛋白质结合物 脱氧胆酸钠 游离多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