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洪涛 魏淑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25-130,共6页
公民因性别、年龄和道德等差异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同态度,进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诸多因素中,道德是影响人们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公共政策态度量表和多维道德量表,构建研究模型,对沈阳部分市民进... 公民因性别、年龄和道德等差异会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同态度,进而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在诸多因素中,道德是影响人们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公共政策态度量表和多维道德量表,构建研究模型,对沈阳部分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Lirs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模型分析,验证了我国市民整体公共政策态度呈积极状态,受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我国市民的道德具有多维性,且这种多维道德对市民公共政策态度的形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道德 市民 公共政策态度
下载PDF
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坤 孙开宏 季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6,70,共5页
采用《运动任务和自我取向量表》和《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对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高任务取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而高自我取向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任务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 采用《运动任务和自我取向量表》和《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对青少年运动员成就目标与多维体育道德取向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高任务取向与高水平体育道德相关,而高自我取向与低水平体育道德相关。任务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高,自我取向水平越高,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越低。2不同复合目标取向类型运动员的多维体育道德取向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任务复合低自我目标取向与高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低任务复合高自我目标取向与低水平的体育道德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 成就目标取向 多维体育道德取向
下载PDF
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晓明 傅小兰 王新超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4-1158,共5页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1988,1990)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 本研究基于Hunt和Vitell(1986)所提出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随机选取129名MBA学生为被试,采用Reidenbach和Robin(1988,1990)的多维道德量表和情景研究法,旨在考察个体在应对企业决策中的道德问题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道德决策(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2)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3)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道德量表 道德判断 道德意图 道德决策
下载PDF
景区—社区:基于利益主体的矛盾分析与和谐机制构建初探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诗靓 《旅游论坛》 CSSCI 2008年第5期172-176,共5页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旅游目的地。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就使得景区与社区之间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无数个案说明,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系统对景区、社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景区—社区系统的形成是建立在景...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旅游目的地。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就使得景区与社区之间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无数个案说明,构建一个和谐的发展系统对景区、社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景区—社区系统的形成是建立在景区与社区互动的基础上,在对景区—社区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主体及3个层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内核,即多维价值与道德风险,并在结论处提出了构建一个基于政府、景区—社区管委会、旅游企业、社区、第三方力量等利益主体的景区—社区和谐建设机制的构想。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另外还涉及对价值观的探讨,所以既遵循了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理性客观,也结合了人文学科中"投入理解"等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一社区 利益主体 多维价值与道德风险 和谐 建设机制
下载PDF
Criminal Law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en
5
作者 Ngaire Naffine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2期129-144,共16页
For much of its history, the criminal law of England, and hence of its colonies, counselled husbands to control and correct their wives. The ability to exercise effective domestic authority w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 For much of its history, the criminal law of England, and hence of its colonies, counselled husbands to control and correct their wives. The ability to exercise effective domestic authority w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anliness. So too was the willingness to use measured force in order to secure sexual relations with an unwilling wife. Criminal law thus immunised husbands from the crime of rape. The great political theorist John Stuart Mill condemned these extensive powers of the husband and called the patriarchal family a 'nursery of the vices'. The leading Victorian criminal law jurist James Fitzjames Stephen took the opposite view. The manly man should take control of his little kingdom of the family and criminal law should cede him his sex rights, as it did. Modern criminal law has modemised men and curtailed these rights to women. The husband's immunity from rape prosecution has been abolished. What was once endorsed in a manly man is now officially condemned. And yet the discipline of criminal law, as a whole, has not been reconsidered or reconceived. There has been remarkably little reflection about its gendered history and what is has meant for the past and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of 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e law Marital immunity MASCULIN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