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联壳聚糖吸附剂对多肽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明明 王虹 +3 位作者 刘韬 付国旗 袁直 何炳林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4-237,共4页
为了研究血液灌流用多肽吸附剂以治疗尿毒症,本文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用反向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了交联壳聚糖吸附剂,继而用NaBH4还原处理,并对其还原效果和溶胀性能作了表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对选取的六种多肽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随... 为了研究血液灌流用多肽吸附剂以治疗尿毒症,本文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用反向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了交联壳聚糖吸附剂,继而用NaBH4还原处理,并对其还原效果和溶胀性能作了表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对选取的六种多肽均有不同程度的吸附;随着多肽链的增长,吸附剂对其的吸附能力体现出先增强后减小的趋势;对分子量为1100的垂体后叶素吸附效果最好.同时,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随着肽分子量的增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也延长,对六种肽的吸附分别在0 6~2h内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多肽吸附 尿毒症 吸附性能 壳聚糖 戊二醛 反向悬浮聚合
下载PDF
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聚乙二醇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鞠晓晶 潘国庆 +3 位作者 刘星志 孙树金 黄立新 施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209-2214,共6页
背景:有研究将生物活性分子或者多肽接枝到聚乙二醇水凝胶表面,改善聚乙二醇的生物活性。目的:制备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聚乙二醇水凝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制备聚乙二醇水凝胶(A组)、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的聚乙二醇水... 背景:有研究将生物活性分子或者多肽接枝到聚乙二醇水凝胶表面,改善聚乙二醇的生物活性。目的:制备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聚乙二醇水凝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制备聚乙二醇水凝胶(A组)、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的聚乙二醇水凝胶(B组)、接枝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C组)、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与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D组),检测4组水凝胶的接触角。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4组水凝胶中,待细胞贴附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并进行死活细胞染色。分别采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4组水凝胶浸提液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1,3,5,7 d,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将4组水凝胶材料放入24孔板中,分别加入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PBS溶液,1 h后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1)A、C组水凝胶接触角较大,B、D组水凝胶接触角较小;(2)扫描电镜显示,A、C组水凝胶表面几乎无细胞,B、D组水凝胶表面贴附较多细胞;(3)死活细胞染色显示,A、C组水凝胶表面几乎无活细胞,B、D组水凝胶表面贴附较多活细胞;(4)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5组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强,且5组间细胞增殖无差异;(5)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荧光强度很弱,几乎无荧光;C、D组有较强的绿色荧光;(6)结果表明,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与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二醇类 水凝胶 材料试验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聚乙二醇 转化生长因子β1吸附多肽 生物材料 细胞黏附多肽RGD
下载PDF
pH对毛细管电泳分离多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益升 凌昊 +1 位作者 杨金凤 于锋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32,共4页
设计了一个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实验,用以研究pH对生物小分子多肽分离的影响。5种多肽包括Bradykinin、[Hyp^3]-bradykinin、Angiotensin I、Leucine Enkephalin和[Met^5-]-Enkaphalin,被用于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实验。研... 设计了一个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实验,用以研究pH对生物小分子多肽分离的影响。5种多肽包括Bradykinin、[Hyp^3]-bradykinin、Angiotensin I、Leucine Enkephalin和[Met^5-]-Enkaphalin,被用于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实验。研究了毛细管电泳生物分析实验中最重要的2个因素即电渗流和样品吸附随pH的变化以及对于分离的影响。在pH一10的条件下,酸性多肽几乎没有吸附,少量的碱性多肽有吸附。在pH=6的条件下,碱性多肽具有非常强的吸附从而导致非常差的分离效果,在pH=2.3的条件下,5种多肽都能被很好地分离,由于多肽此时都带有正电荷因此几乎没有吸附。而在此pH,电渗流消失。对具有一定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物分析实验,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环境因素对仪器分析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仪器分析 毛细管电泳 多肽分离pH 电渗流 多肽吸附
原文传递
肠道病毒71型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预测与确定 被引量:6
4
作者 高丽美 高孟 +2 位作者 王静华 唐彩华 罗永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193-3195,共3页
目的确定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中的Protean程序分析EV71 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能性,预测出包... 目的确定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方法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中的Protean程序分析EV71 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能性,预测出包含潜在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区段,并计算各区段上述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人工合成相应的多肽片段,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多肽-ELISA)检测其与明确感染EV71的临床病患儿童血清的阳性反应与否和程度。结果根据抗原性强、亲水性强和表面性好的要求,共预测出15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相应的人工合成多肽与感染EV71的临床病患儿童血清均呈现为阳性反应但程度不同,其中免疫显性最高的肽段为包含VP1氨基酸残基208-222位的VP1D。结论成功预测并用实验证实了EV71 H3-TY株衣壳蛋白VP1-VP3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有助于揭示EV71衣壳蛋白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 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原文传递
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的预测及确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孟 谢珲 +3 位作者 姜立民 高丽美 倪红霞 罗永能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 确定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中的Protean程序分析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及性,计算不同区段上述指数的加权平均值,预测出潜在的优... 目的 确定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Star中的Protean程序分析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氨基酸序列的亲水性、抗原性和表面可及性,计算不同区段上述指数的加权平均值,预测出潜在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并进行人工合成.利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肽-ELISA)检测各预测片段与明确感染H7N9患者血清的反应性,同时以未感染H7N9的正常人血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根据抗原性、亲水性和表面可及性指数均较高的特点,共预测出7个潜在的神经氨酸酶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分别为A、B、C、D、E、F和G多肽-ELISA实验结果证实各预测表位均与H7N9患者血清发生阳性反应.结论 成功预测及确定了禽流感病毒H7N9神经氨酸酶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为抗原分子特异性研究和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线性B细胞抗原位点 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衣壳蛋白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的预测与确定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军 孙培蓓 +4 位作者 张锋 顾春燕 高孟 倪红霞 罗永能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7-602,共6页
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 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FTSV 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潜在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根据已解析的SFTSV N蛋白晶体结构,使用PyMOL软件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柔性及其在整个SFTSV N蛋白中的分布情况。人工合成相应多肽片段并以其为抗原,与SFTSV临床感染者的血清反应,采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验多肽片段的免疫原性。结果共预测出六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即A(40-KKLKETGGDDWVKDTK-55)、B(71-ASGKMSNSGSKRL-83)、C(94-ERAETRL-100)、D(135-LKVENYPP-142)、E(157-GVSEATT-163)和F(184-KMRGASKTEVYNSFRDP-200),均位于N蛋白表面且含有柔性较大的loop区。相应的六段人工合成多肽都与SFTSV临床病例血清呈阳性反应,确定它们均为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其各自检测结果与商品化N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应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本研究成功地预测并确定了SFTSV N蛋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为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核衣壳蛋白(N蛋白) 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 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原文传递
Affinity adsorption mechanism studies of adsorbents C1-Zn(Ⅱ) for uremic middle molecular peptides containing Asp-Phe-Leu-Ala-Glu sequence
7
作者 LI PingLin FU LiXue +2 位作者 QIAO YiTao ZHAO JianXin WANG Wei&YUAN Zh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375-379,共5页
To exploit efficient adsorbents for removing middle molecular peptides containing DFLAE (DE5, a typical peptide sequence accumulated in uremic serum) sequence by hemoperfusion,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ree affini... To exploit efficient adsorbents for removing middle molecular peptides containing DFLAE (DE5, a typical peptide sequence accumulated in uremic serum) sequence by hemoperfusion, w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ree affinity adsorbents (C1-Zn^2+, C2-Zn^2+ and C3-Zn^2+) that could have high affinity to DE5. Subsequently, we evaluated the corresponding adsorption ability of each adsorbent by static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1-Zn^2+ bad the best adsorption ability to DE5-containing peptides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DE5 was 8.52 mg/g. By changing the adsorption conditions,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was elucidat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adsorption is metal-carboxyl coordination and the hydrophobic force affords the cooperative effect. It is expected that our present work can provide basic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sign of adsorbents with high affinity and selectivity towards oligopept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inity adsorbent adsorption mechanism middle molecular peptid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