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敏感型水凝胶在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余灯广 杨祥良 徐辉碧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62-763,共2页
目的:介绍pH敏感型水凝胶在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检索分析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结果:综述了pH-敏感型水凝胶用作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在材料选择、制作方法、具体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结论:... 目的:介绍pH敏感型水凝胶在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检索分析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整理与归纳。结果:综述了pH-敏感型水凝胶用作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在材料选择、制作方法、具体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结论:pH-敏感型水凝胶非常适合用作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值得并有待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型水凝胶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给药系统
下载PDF
pH-敏感型水凝胶在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庆堂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4期136-137,共2页
目的介绍和展望pH-敏感型水凝胶对拓展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TPP-DS)途径的发展方向。方法整理近10年的文献资料,归纳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途径。结果对pH-敏感型水凝胶用于TPP-DS的材料制备、应用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述。结... 目的介绍和展望pH-敏感型水凝胶对拓展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给药(TPP-DS)途径的发展方向。方法整理近10年的文献资料,归纳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途径。结果对pH-敏感型水凝胶用于TPP-DS的材料制备、应用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述。结论 pH-敏感型水凝胶的特性对TPP-DS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型水凝胶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给药系统
下载PDF
多肽、蛋白质药物的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玲 袁勤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综述了以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为载体的多肽、蛋白质药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 。
关键词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微球 蛋白质稳定性
下载PDF
口服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柳梦媛 徐晨 +1 位作者 姚文兵 田浤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6期452-459,共8页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由于其特异性高、安全性高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但其主要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口服作为一种安全性高、依从性强的给药途径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但胃肠道的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使得多...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由于其特异性高、安全性高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但其主要给药途径是注射给药,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口服作为一种安全性高、依从性强的给药途径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但胃肠道的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使得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口服后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吸收成为此类药物口服给药途径开发的瓶颈,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促进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研究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综述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途径、影响因素、提高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方法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口服给药途径 胃肠道吸收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信号挖掘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代菲 储文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索性地使用比例失衡报告信号挖掘算法对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应报告进行信号挖掘研究。方法:采用5种方法(PRR,ROR,χ2,BCPNN,MGPS)对2004—2011年间涉及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至某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的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 目的:探索性地使用比例失衡报告信号挖掘算法对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应报告进行信号挖掘研究。方法:采用5种方法(PRR,ROR,χ2,BCPNN,MGPS)对2004—2011年间涉及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至某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的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进行分析。结果:41种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中,18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药物与药物不良反应的配对有126对,按以上5种方法依次发现了126个(100%)、126个(100%)、106个(84.13%)、70个(55.55%)和37个(29.37%)药物不良反应可疑信号。所有的聚乙二醇干扰素类导致白细胞减少的EB05的图表显示,2006年EB05值最大(>4)。结论:PRR和ROR监测的信号最多,且可疑信号之间有不同程度的重叠,5种信号监测方法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失衡 数据挖掘算法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
原文传递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经鼻靶向中枢给药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美清 孙保亮 +2 位作者 韩翔宇 刘文健 刘喜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29,共2页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主要的神经保护剂。但由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具有不同于离子及生物小分子药物的特性,易受消化酶的分解和血脑屏障(BBB)的阻挡,通过经典给药途径难以到达脑内靶部位。由于鼻黏膜在解剖...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主要的神经保护剂。但由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具有不同于离子及生物小分子药物的特性,易受消化酶的分解和血脑屏障(BBB)的阻挡,通过经典给药途径难以到达脑内靶部位。由于鼻黏膜在解剖生理上与CNS存在独特的联系,鼻腔给药为CNS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经鼻腔靶向CNS给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给药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介孔碳纳米粒包载胰岛素实现口服递药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占乐 臧林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3-867,共5页
目的利用介孔碳纳米粒(MCN)包载胰岛素从而实现口服缓释递药。方法 (1)制备与表征:制备包载胰岛素的介孔碳纳米粒(MCN-I),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考... 目的利用介孔碳纳米粒(MCN)包载胰岛素从而实现口服缓释递药。方法 (1)制备与表征:制备包载胰岛素的介孔碳纳米粒(MCN-I),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考察MCN-I的体外释放性能。(2)体内分布实验: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荧光标记胰岛素(FI)灌胃组(10 mg·kg^(-1))、介孔碳纳米粒包载荧光标记胰岛素(MCN-FI)灌胃组(10 mg·kg^(-1))、尾静脉注射FI组(10 mg·kg^(-1))和空白组(灌胃0.9%的生理盐水),每组3只。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大鼠心、肝、脾、肺、肾和脑的平均荧光强度。(3)体内药效实验: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4组:皮下注射胰岛素组(5 U·kg^(-1)),MCN-I灌胃组(50 U·kg^(-1)),MCN灌胃组(5 mg·kg^(-1))和胰岛素灌胃组(50 U·kg^(-1)),每组6只。用血糖仪测定12 h内的血糖变化。结果 (1)成功制备MCN-I,包封率为(65.18±1.59)%,载药量为(20.19±1.18)%,平均粒径为(195.00±2.80) 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1,Zeta电位为(-26.47±1.28)mV,MCN-I在盐酸溶液(pH 1.0)中2 h和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6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6.0±2.0)%和(70.3±3.6)%。(2)MCN-FI灌胃组和尾静脉注射FI组的心、肝、脾、肺、肾组织平均荧光强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说明MCN可以保护FI通过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3)MCN-I灌胃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在2 h后开始缓慢降低血糖,8 h时达到最低血糖值,为初始血糖值的(28.5±3.6)%,具有缓释降糖效果。结论介孔碳纳米粒可保护胰岛素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有望开发成为一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递药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口服递药 介孔碳纳米粒 降血糖作用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